《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這部《無人知曉》是2004年上映的電影,電影根據1988年轟動全日本的真實事件——東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而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母親遺棄了4個孩子,只給他們留下20萬日元的現金和一張短短的便條。12歲的長子明被迫承擔起家庭重任,開始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

《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這樣的故事無疑是一出悲劇,然而整部電影沒有哭嚎吶喊,沒有仇恨怨懟,電影氛圍平靜而從容,明亮的色調和輕快的音樂,讓人感覺不到悲傷。雖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有靜靜的日常描寫,但就在這種波瀾不驚中,才能感受到這平靜之下的東西:深沉的絕望、恐懼、以及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的渴望,這是枝裕和一貫冷靜的拍攝手法。

在這部電影中,孩子們是無人知曉的存在,但是今天我要來和你們說說的是母親惠子心中無人知曉的心理變化過程。

在“戀愛補償效應”中,惠子迷失自我

惠子是有四個孩子的單身母親,但這四個孩子的父親都是不同的男人。因為多年來,惠子一直不停地徘徊於不同的男人身邊,她不斷地追求愛,也不斷地被遺棄。惠子的每一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然而每一次戀愛之初,惠子都覺得對方有諸多的優點,比方說:可愛、認真等等。惠子因著她所認為的男人身上的這些優點,總是會迅速和他們建立戀愛關係,但最後都以被拋棄收場。

在戀愛的群體中,兩人並不一定會攜手到老,其主要原因是在戀愛的時候,有些人沒有真正地愛上對方,而是進入了“戀愛補償效應”,即為了滿足戀愛中一方或雙方的心理期望,另外一方或雙方在某一方面給與對方補償,從而在心理期望值的總量上達到平衡使戀愛成為可能。

戀愛是雙方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方愛上了對方都稱不上是戀愛。戀愛成功的前提是雙方滿足對方的心理期望,而通常一個人對他(她)想找的戀愛對象都有一個預期,這包括物質條件、個人品質、生理指標。

但是想要找到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戀人總是不好找到的,於是當對方的某些方面超過了自己的期望,而另外一方面不滿足期望,這樣就產生了心理上的補償,這種補償機制會讓人內心感到滿足。比如說惠子心目中的戀人標準是認真、賺錢多的男人,如果她遇到了一個性格認真但是賺錢並不多的男人,然後這個男人追求她的話,那麼對於惠子而言,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這就是惠子對一個男人的個人品質期望彌補了物質條件的期望。

《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在電影中出現了兩位惠子曾經的戀人:一個是開出租車的司機,一個是遊戲廳的打工小哥,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司機沉穩認真,雖然在日本開出租車賺錢並不多,但是他滿足了惠子對個人品質(認真的性格)的期望,所以當司機追求惠子的時候,惠子的一顆芳心就會淪陷,即使知道司機的物質條件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惠子仍然願意和司機在一起。

而遊戲廳裡的打工小哥,則是個花言巧語的帥男人,即使他的物質條件沒有滿足惠子的心理期望,但是當他的生理指標滿足了惠子需求時,惠子的心理就有了補償,在對比分析之後,內心的平衡感就又會讓她陷入所謂的愛情謊言中,並且傻傻地為男人生下孩子。

但是真正長久的愛情講的是兩情相悅,也就是戀愛雙方的心理期望得到滿足,也可以是心理補償得到的滿足,這樣的愛情才會長久,可要是有一方對愛情期望不太滿足之後,這段愛情也就變得不再平衡,分手更是意料之中的結果,要知道惠子在和自己男友們戀愛的時候是帶著孩子的,畢竟每個男人都不會願意替別人養孩子,即使他們喜歡惠子這個人,內心對惠子有生理指標的滿足,可是對於惠子的物質條件並不滿意的話,這些愛情遲早會被心中的不平衡感破壞掉,所以惠子才會在男人中不斷獲得愛情也不斷失去愛情。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的女兒傅敏在北京求學期間收穫了愛情,傅雷就寫了一封信給女兒說:“男女初期交往容易感情衝動,單憑印象只看見對方的優點,看不出缺點,甚至誇大優點、美化缺點。便是與同性朋友相交也不免如此,對異性更是常有的事。許多青年男女婚前極好,而婚後逐漸相左,甚至反目,往往是這個原因。感情激動時期不僅會耳不聰、目不明,看不清對方;自己也會無意識的只表現好的方面,把缺點隱藏起來。”這就是典型的戀愛補償效應,而惠子就是用戀愛補償開啟了自己的愛情之路,才讓自己的情路走得如此坎坷。

在“馬太效應”中,惠子不斷“貶值”自我

日本作家山本文緒說過:“有時你以為自己是女主角,其實只是備胎。有時真相就這麼殘忍,你不過活在一場中毒的戀愛裡。”

顯然惠子並不懂這個道理,在愛情裡她一直在馬太效應中貶低自己,抬高對方,要知道愛情有時也會“嫌貧愛富”,你越擁有愛,就會有越多的愛,而少擁有愛的人,儘管對愛很渴望,但越渴望越得不到,這就是愛情中的“馬太效應”。

在愛情中,惠子就是擁有少愛的一方,比如說在電影中出現的第二個男人風流成性,女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當明問他借錢的時候他內心不情願,還說自己的女朋友刷光了他的信用卡,透支了一大筆錢,並且神情不屑地對明強調說四個孩子中的阿雪並不是自己的孩子,他與惠子做愛的時候都帶上了安全套,把自己擺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正是因為惠子對對方的一再謙讓,讓對方恃寵而驕,而惠子在愛情的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自我,讓對方成為愛情中的主導者,把自己陷在了痛苦的循環裡。

《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為什麼愛情領域也會發生馬太效應呢?這是因為受歡迎的男人會給其他女人傳達出一種信息:我是一個有價值的男人,之所以不結婚,是因為沒有碰到足夠優秀的女人,這時候女人們心裡都會有一種佔有慾,想要成為這個男人的最後一個女人,所以這種男人會受到很多女人的追捧,其中惠子也是收到了這種魅力信息,為這個男人甘之如飴。

作家三毛說過:“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的愛,如果你作為戀愛者通過你的生命表現沒有使你成為被愛的人,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就是不幸。”

在愛情中,惠子的愛都是卑微無力的,她並沒有把自己成為男人心中的愛,而是深陷在馬太效應中,不斷地捧高別人,甘之如飴的讓自己生下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企圖抓住對方的心,渴望成為對方最後一個女人,可是現實卻是對於一個不愛你的人,你再怎麼為他們生兒育女他們都不會為你停下追逐愛情的腳步,而你所做的一些都是白費心思。

在“防禦機制”心理的驅動下,惠子選擇放棄親生子

《無人知曉》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發生在日本的1980年,當時日本正值泡沫經濟時代,,對於帶著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惠子選擇了逃避。

其實逃避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弗洛伊德看來,有時在面對一種想法或感受時,如果我們發現它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或從道德的層面上無法接受,我們便會竭力避開,將之抵擋到潛意識中。簡單來說,逃避其實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自我價值,當大腦正在被痛苦、焦慮的情緒困擾的時候,人是很難做出理性的行為,所以逃避就成為了一個人面對難事、不想面對的事情的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在惠子的第三個男人願意娶她的時候,惠子對未來是充滿嚮往的,但同時她也明白自己有四個孩子,對方肯定會介意,可她又不願意拋棄自己的孩子,因為拋棄孩子觸碰到了她的道德底線,但是嚮往幸福的心情又在告訴她需要儘快做出決定,所以惠子在猶豫後終究還是選擇放棄孩子,成全自己。

《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她在電影中對明說:我難道就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嗎?實際上她已經為自己的逃避行為做好了藉口,她渴望愛情,嚮往愛情,於是她選擇逃避撫養孩子的義務,惠子把這些痛苦、焦慮的想法都掩埋在了自己渴望幸福的藉口之下,毅然決然地拋下了孩子。

作家胡曉梅說過:“逃避,或者選擇性地遺忘,本質上是一種視而不見的懦弱,生活也會因此加倍地報復回來。”

當初對愛情的懵懂,讓惠子生下了孩子,當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間惠子就要承擔起母親的責任,這是不可分割的關係,即使一時逃避了撫養,沒有正確處理好關係,只會讓自己的後半生存活在痛苦之中。

結語:

《無人知曉》: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單身母親惠子為何拋棄四個孩子

1988年的京西巢鴨棄嬰案無疑是悲慘的,很多人都會痛罵母親的無情,讓孩子們成為無人知曉的存在,但卻很少有人瞭解為什麼母親要拋棄這些孩子。在生活中她也是個受害者,因為戀愛把自己的自我價值變少:在戀愛中惠子受到戀愛補償效應的影響讓自己迷失在愛情陷阱裡,認識了一個又一個渣男;後又因為馬太效應讓惠子產生了渴望愛情的迫切心理,不斷把自己在愛情中的身份降低,變成一個為愛卑微的可憐人,讓對方有了傷害她的權利,而且惠子還為了抓住對方的心,不惜生下一個又一個的孩子,希望用孩子捆住對方,然而這一切都於事無補;當終於有個男人願意娶惠子時,惠子的內心又開啟逃避的防禦機制,為了追求幸福,惠子逃避了撫養的責任,所以造成了這一生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