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作者:黃良順

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徽州古城“南門“”:南譙樓

徽州古村落,除了水口、古樹、牌坊、祠堂、民居這些“標配”外,故事是不可或缺的。故事裡的事似乎親眼所見,篤信無疑,又似乎遙不可及,虛無縹緲。大人物的故事早已定格,小人物的故事就像野生在外的藤蔓,任其東纏西繞。歙縣英坑村好像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像擊鼓傳花,一代一代傳下來,添枝加葉,繪聲繪色的,黃廷都與“二十四根通天柱”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要從徽州府衙對面“南譙樓”說起。

南譙樓是古代徽州城內夜間打更報時、站崗執勤的地方,也稱鼓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城臺以夯土建築,門闕靠壁有二十六根立柱,中門闕門扇隱去二根,顯出二十四根,稱之“二十四根柱”,俗稱“二十四根通天柱”。這種奇特的建築源於一個傳說,徽州有句民謠:“黟縣蛤蟆歙縣狗,祁門猢猻翻跟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到磅績溪牛”,傳說,徽州府衙對面常青山形似狗,故有“歙縣狗”之稱,狗忠誠、重感情,卻總有不雅,於是,官府動議,在府衙正對“南門”城樓修建這“二十四根通天柱”,喻為“趕狗棍”,以示辟邪。

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二十四根柱實景

南譙樓修建是府中大事,尤為修建這“趕狗棍”,經過風水大師占卜,指定到徽州東部徽浙交界的英坑村去“請”這二十六根柱子。那時,英坑的村裡村外、田間地頭,到處是參天大樹,幾十棵樹根本不在話下。

祭神,砍樹,曬乾,初柸成型,很快完成。運輸卻成了大問題,一根柱子兩丈多長,圍長三四尺,少則兩三百斤,英坑四周環山,通往村外的石板路環山繞水的,無論人抬畜運,都是難題。

正在村長一籌莫展之際,半呆半憨、平常不被正眼瞧一下的黃廷都路過村口,揹著兩鬥黃豆,打算去縣城賣了給正在讀書的弟弟黃廷聖當伙食費。看到大家在七嘴八舌議論搬運柱子,廷都蹬腰一試,輕輕鬆鬆把樹馱了起來。在大家的慫恿下,他竟然一人把柱子馱到縣城,還掛上那兩鬥黃豆,當天晚上又回到村裡。這樣,剩下的任務自然他讓全攬下了,一百二十里路來回,隻身馱著兩三百斤重柱子,廷都在縣城也算是“名人”了。

廷都有一個特點,煙癮特大,他的“旱菸筒”一次裝二兩“旱菸”,兩筒煙功夫準到縣城。有天早上,廷都走得匆忙,忘帶“旱菸”,只能就近到縣城府衙對面煙店裡買四兩“旱菸”。煙店老闆想作弄一下這憨厚的大力士,慫恿他把對面牆上貼的一張紙撕下來包裝菸絲。廷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蠻漢,這一撕卻是揭下了黑道打擂比武的榜文,且日子就在第二天。

煙店老闆沒想到弄巧成拙,為不鬧出人命,只能召集幾個人來商議對策。

大家問廷都:除了有力氣以外,你還有什麼功夫。

廷都一臉無奈地搖著頭。

眾人又問:你平常還喜歡幹什麼事情?

廷都除了挖山種地、砍樹劈柴,也沒幹什麼其他事情。說到砍樹,廷都倒是想起一個嗜好,他每天上山幹活,休息時,總喜歡雙手抱樹,他家山地周邊的樹已被他抱死幾棵,現在,只要是他能夠一捧抱住的樹,樹上的鳥窩都能被搖下來。

被這麼一說,煙店老闆頓時有了主意。臨夜吩咐人定製了一把油布傘,用鐵條打製傘骨,傘布三層加厚。

擂臺設在縣城西門外的河西橋(太平橋)上。那時的河西橋兩頭有五六級臺階,不用搭臺,橋面就是現成的賽場。

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次日上午,比賽開始,雙方入場,廷都把傘插在後腰上,按煙店老闆吩咐,謙讓對手先走。對手跨上最後一個臺階時,莫名其妙滑了一下,按照事先吩咐,廷都從後面抱住對手腰部,抱上橋面,沒走幾步,發現對手已經耷拉下了腦袋,廷都放開手後,對手已癱倒在地。

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太平橋

這時,廷都想起了煙店老闆吩咐,“如果對手坐在地上不起來,你就打開雨傘跳下橋”。廷都跳下橋後,停在橋下的一艘木船馬上把他撈了上來,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練江之上。

徽州古城:“南橋樓”裡的“二十四根通天柱”是怎麼回事

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講這個故事,講得很逼真,好像都是他們親眼見過一樣,只是故事的版本有些差異。這些年,也還有老人們講這個故事,還有人說,1997年,重修南譙樓時,發現檔案裡還記載了這段“歷史”,不知真假。

據史料記載,南譙樓始建於隋代末年,除1997年重修外,最近一次修建是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據英坑《黃氏族譜》記載,廷都為黃姓第十三世,生於公園1600前後,與南譙樓修葺相隔百年之久。

現在,南譙樓上設有博物館,我曾想去查證一下當年“二十四根柱”的來歷,但終究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遇到的一些人,看到的一些事,聽到的一些話,也和這個故事一樣,形象逼真、引人入勝,卻又不著邊際、虛無縹緲。聽著也就聽著了,看到也就看到了,這些本來就不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何必去把它拽進自己的思維?就讓老輩們繼續去唸叨這些故事吧,也許有一天,等我老的時候,也會像我父輩一樣,去傳播著他們故事外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