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导读

人类文明初期,社会是由氏族社会组成的,氏族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也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母系社会占据了绝大多数,并且严格按照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

概括来说,母系社会出现的原因是女性生育后代,而人力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所以人们以女性为尊,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对女性有利的社会制度。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母系社会的白瑶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被日渐提高的生产力所弥补,这个时候女性身体上的先天劣势就被放大,比起男性,女性在劳动、生产和战争中都处于下风,因此逐渐退出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其尊贵的地位也逐渐被男性所取代,最终,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类文明的选择。

在父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变得很低下,而占据了社会话语权的男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以拥有多个配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无论是在史料的记载中,还是在百姓的传播中,我们都常听到一个词叫做"三妻四妾",还有类似的成语诸如妻妾成群,齐人之福等等,描述的都是一夫多妻制。不过,"三妻四妾"其实是现代人的误解,古人极其重视正室妻子的家庭地位,有且只有唯一的妻子,所以严格来讲,一夫多妻制应该被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清朝大户的妻妾合影

三妻四妾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关于三妻四妾这个概念,我们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见到,比如清代小说家吴璿《飞龙全传·第四》中记载:

"褚氏道:'原来你是个呆子。那皇帝家有三宫六院,富贵家有三妻四妾。日后正宫虽然没分,我女儿偏宫是一定有的,你怎么说出这呆话'?"

在褚氏口中,富贵人家有三妻四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见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庄子的著作中就曾经出现过"三妻"一词

然而为何我们今天要说“三妻四妾”是现代人的错误理解呢?

"三妻四妾"这个词语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段,从字面上看是三个妻子四个小妾的意思,然而真正的意思应该是三四个妻子和小妾,形容妻妾众多

按照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规定,除了正室夫人外,其他的妾都不可以以"妻"或者"妻子"自称,古人为了体现称呼的严谨性,创造了许多诸如"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这样的称呼,按照《陔余丛考》的考证,这些都是小妾之称也。不过这些规范的称呼因为名目繁多,极其容易混淆,多为小妾介绍自己时使用;对于外人来说,很难记住如此多的名称。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晚清某官员全家福

尤其是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语言习惯和文字书写发生了绝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语言和文字越来越接近现代人使用的现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和文字习惯是重礼节,轻叙事,因此在提到某人妻妾众多的事实时,对小妾的称呼比较重视,在文献里也多有涉及,尤其是严格区分嫡妻、庶妻和偏妻,而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反观明清时期,小说文化盛行,对于传统礼节称谓之事不再看重,而是更偏重细节描写。

因此当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史料中出现了关于妻妾众多之事的描写时,作者更喜欢用"三妻四妾"这个词作为代指,将更多的笔墨放置于妻妾和主人之间发生的事情、造成的影响等等具体的事物上。由于明清时期距离现代更加接近,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和史料众多,因此对现代人的影响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更为显著,这就是"三妻四妾"一词经常被人错误理解的重要原因。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创作周礼的周公

宗法礼仪严格保障妻子地位

我们知道,当男性和女性缔结夫妻关系后,就已经形成了既定事实,确立了夫妻的概念。不过在远古社会,人们只知道"妻子"的事实,却没有"妻子"这个称呼,其实"妻"这个称呼源自周朝,周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和教化世人,设立了极其复杂的礼仪制度——周礼。周礼对天下人,尤其是贵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分巨细、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并且形成文字供天下人参考。

周礼规定,"妻"是作为"庶人"的配偶或宫中女御。据《礼记·曲礼》中记载: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 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这其中天子的"后"、"夫人"、"孺人"等称呼,都等同于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正室妻子"。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每一位皇后背后都有极其庞大的势力

根据周礼,上位者可以拥有下位者的全部配偶种类,而下位者绝对不能谮越,去使用上位者配偶的称谓。

比如:天子可以娶数个配偶,其中第一个配偶作为正室夫人,剩下的配偶可以采取下位者使用的配偶称谓,不管何种称呼,都改变不了其地位低于"后"的事实。而下位者也可以娶数个配偶,但是数量必须要少于天子所娶的配偶数量,倘若天子一辈子只娶一人,从诸侯到大夫是绝对不允许娶超过一个配偶的。除此之外,下位者的配偶称谓也不可以使用上位者的配偶称谓,即使是口误,也会被安上犯上的罪名。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周礼中关于配偶关系内容晦涩、诘屈聱牙的规定,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周天子的威严,和下位者加以区分,人为将天下人划分为多个阶层,便于周天子的管理,巩固周天子对诸侯和大夫阶级的统治。周朝的持续时间接近八百年,即使后来周天子势微,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实际统治,但是周礼中的这套对配偶的规定却成为了当时天下人们遵守的规定,纷纷按照其中的内容寻找和管理配偶。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通过联姻获得利益的代表人物刘邦

春秋战国时期朝堂上的执政者大多数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政治联姻,强行用婚姻将没有血缘的两个家族捆绑起来并加以维系,目的是可以使用对方家族的资源。在这种局面下,婚姻中的女方常常被作为政治筹码,表面上看是一介女流,背后其实代表了一个巨大的世家的利益。男方对待女方及其世家的态度是决定两方能否展开长期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能成功维系这种关系,即使男方和女方没有感情,男方也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女方满意,由于绝大多数执政者都采取这种模式,而且他们具备话语权,因此他们干脆用宗法礼仪为这种关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严格保障正室妻子的地位,以求换得其身后世家的满意。久而久之,这套规定深入人心,形成了后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朱元璋总是提到自己和尚、乞丐的身份,却不提自己是军阀的女婿

接下来,这套朝堂之上的规定慢慢流入民间,并且得到了百姓中占据话语权的群体的认可(父系社会中占据话语权的群体就是男性)。由于当时女性缺乏社会地位,所以即使她们反对,她们的诉求在朝堂之上和民间都得不到回应,只能暂时安于现状。不过这种制度虽然损害了女性的利益,但是仍然保障了第一顺位配偶,也就是妻子的权益;为女性在婚姻中占据有利位置保留了一定的希望,因此最终被女性所接受,默认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损害发展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毫无疑问,一夫一妻多妾制严重损害了女性的利益,将女性物化成工具。据《北史·卷十六》中记载:

"古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晋令》: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

当然并非所有的古人都能一妻多妾,大部分庶人终生只娶一妻。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一夫一妻多妾制

当时有的百姓会乞求媒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富贵人家和权力家族的后人做小妾,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世和对方严重不匹配,只能寄希望于自降身份嫁入豪门。再加上古人重男轻女思想作祟,于是很多女性从小被定向培养,成为了自己父亲、兄弟、叔伯换取富贵和权力的工具。

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意外局面的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适婚女性嫁入数量较少的豪门,导致豪门之外的适龄青年男性无法找到配偶。从理论上看,这一制度损害的是女性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同时损害了男性,最终损害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发展。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自然界中也存在着一夫多妻的现象

笔者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其中一份子,也必然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雌体和雄体数量基本是相同的,婚姻本来不该成为难事。

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权贵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以及满足私欲,强行制定宗法礼仪来约束婚姻,并且人为地将女性资源向权力和财富的既得利益者一方倾斜。这种做法违反了自然规律,往小了说,是造成百姓和权贵的对立,往大了说,是动摇了统治阶级的根基。

其次古代百姓普遍缺乏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在已然默认了一夫一妻多妾制这种现象后,即使自身的利益遭到了损害却全然不知,也没有能力从根源上找到自己难以成功娶亲的原因。他们被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所玩弄,为决策者买单;反观权贵阶级,由于轻易便可获得女性资源,因此并不珍惜,于是也出现了许多玩弄女性的现象,导致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一夫一妻多妾制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现象,也是古人对于一种秩序的推崇。前朝的君臣与后室的妻妾次序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古人对等级推崇的体现。更可怕的是即使王朝更迭,利益重新分配,权贵阶级进行了大洗牌,可是百姓仍然继续遵循着这种制度,认为其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殊不知这种制度是十分落后的糟粕。除此之外,拥有许多妻妾的人不仅可以任意纳妾,还用各种宗法制度约束女性,使其成为私有化的财产,极度不尊重人权。

这种落后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我党所终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为本,强调人人平等,这也是我党深受国人尊重和爱戴的根本原因。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韦小宝自称有七个妻子,正是他出身低微不尊礼节的体现

结束语

一夫一妻多妾制,始于母权制后期,为父权制婚姻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最初择妻范围多限于姊妹,进入阶级社会后,性质改变了,择妻范围更广。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是一项丑恶的社会制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在华夏文明史中曾经占据过主导地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古代中国战争频繁,导致了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量丧失,因此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人为引导男性积极地寻找配偶(既得利益者可以轻松找寻到配偶,于是大量囤积女性资源),从而在某些层面起到提高人口的作用。也有社会学者认为,这项制度具有慰藉弱者和维系家庭的作用,尤其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有数十个国家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证明这项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然而无论如何解释,一夫一妻多妾制最终无法逃脱被时代抛弃的命运。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封建王朝中的贵族阶级和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人为创造的一种落后制度,极大伤害了百姓的利益,动摇了国家的根基,被有识之士所抛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1912年,即中华民国的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此后,国民政府表面上推行新规,但是实际上却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手段,导致这一规定有名无实,仍然有人数众多的既得利益群体维持着一夫一妻多妾制。

浅谈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实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废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才被真正打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向旧社会的丑恶习俗宣战,两千余年封建王朝中许多腐朽落后的、损害百姓利益的制度被废除,其中就包括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一夫一妻制废除后,女性的利益首当其冲得到了保障,从此之后女性不必像古人一样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而是可以自由恋爱,寻找自己满意的配偶,此举极大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解放了女性,让更多的女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飞龙全传·第四》

2《礼记·曲礼》

3《北史·卷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