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今天我們來扒一扒天津的傳統曲藝,天津被稱為曲藝的搖籃啊!一看搖籃那是不啥都流傳呢?是的,早年間天津是曲藝百花齊放啊。現在一說到天津,那第一反應就是相聲,在我們眼裡天津人非常逗樂,都有幽默細胞,另外無論是哪的相聲演員在天津表演,得到天津的觀眾認可才算真的相聲演員,天津人對每段相聲的節骨眼,火候熟練於心,演員說一段他們就知道是不是真的相聲演員了。

好了閒話少扯,進入正題,我來介紹介紹現身。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說、學、逗、唱是相聲傳統的四種基本藝術手段。“說”是敘說笑話和打燈謎、繞口令等;“學”是模仿各種鳥獸叫聲、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風貌、語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聲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詞。由於某些關係,過去電視上表演的相聲都把所有的歌唱類歸於唱中,這是不對的。只有太平歌詞是唱,其他的都為學。相聲中,常有偏重運用其中一、二種手段的節目,比如《改行》、《戲劇與方言》偏重於“學”和“唱”,《八扇屏》、《春燈謎》以“說、逗”為主。演員也往往以其善於運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基本功-說

講故事,說話和鋪墊的方式。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說,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樓》、《天王廟》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曲目主要有《學四省》、《學四相》、《規矩套子》等。

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學小買賣的吆喝,又叫貨聲,主要摹擬賣大小魚兒、賣茶雞蛋、賣燻魚炸麵筋、賣硬麵餑餑、賣餛飩、賣布頭、賣估衣、賣包子的吆喝聲。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基本功-逗

製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曲目主要有《論捧逗》、《找堂會》、《老老年》等。

”逗”的藝術魅力,該相聲者,每一張口,人則捧腹,甚有聞其趣語數年後向人述之,聞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動力亦云大矣!

基本功-唱

經常被認為是唱戲,唱歌。實際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但天太平歌詞才是相聲本門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歸納到學,而非唱。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常用的道具

醒木: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摺扇: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虛擬為其他物品:刀槍棍棒(《大保鏢》)、筆(《楊乃武寫狀》)、鼓槌(《口吐蓮花》)等。

手絹:可以在化妝時作為道具使用:《學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傳統相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對口相聲時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裡邊。表演“腿子活”時則以桌子區分前後臺和上下場門。

御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一般是兩個竹板。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術語解釋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發笑的效果,代指負責逗哏的演員。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甲”。對口相聲中,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

捧哏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

泥縫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丙”。

包袱指相聲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

柳活以學唱(戲劇)為主的相聲,一般在開場使用,為的是招攬生意。

腿子活在相聲表演中,演員為表演戲劇,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的段子。

貫口(活)又稱“趟子”,為將一段篇幅較長的說詞節奏明快地一氣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貫到底,演員事先把詞背得熟練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產生笑料的作用。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臺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

怯口活(怯口)運用方言或外語表演,如:豆腐堂會、山西家信等。

現掛(抓哏)演出時,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的可笑內容,用以引起觀眾發笑。演員往往現場抓取插話題材,並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砸掛砸掛是相聲裡的行話,相聲大部分都是在講故事,而這個故事就得有個主人公,用講這個人的笑話來達到抖包袱的目的。

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之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入活指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翻四抖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聲表演時,經過再三鋪墊、襯托,對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製造氣氛,然後將包袱抖開以產生笑料。

一頭沉指兩個演員在表演時,一個為主要敘述者,即逗哏;另一個用對話形式鋪助敘述,即捧哏。由於敘述故事情節以逗哏為主,故稱一頭沉。

子母哏指相聲表演時,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段子,一群人默默堅守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


傳統段子

《訓徒》《大保鏢》《文章會》《開粥廠》《山東鬥法》《答非所問》《字像》《地理圖》《黃鶴樓》《大相面》《歪講四書》《扒員外皮》《揭瓦》《扒馬褂》《論捧逗》《大西廂》《八大改行》《金龜鐵甲》《酒令》《反七口》《繞口令》《揣骨相》《口吐蓮花》《連升三級》《訓子》《批三國》《當行論》《大上壽》《韓信擊缸》《黃白胖子》《庸醫》《碩二爺》《雙槐樹》《化蠟扦》《君臣鬥智》《南彈北弦》《問路》《三近視》《假行家》《波斯貓》《丟驢吃藥》《竇公訓女》《行話》《小神仙》《誇住宅》《找堂會》《金殿鬥智》《武松打虎》《避雨》《金剛腿》《怯拉車》《報菜名》《洋錢傷寒》《閻王請醫》《忌字》《對對子》《怯賣菜》《老老年》《巧嘴媒婆》《傻子學乖》《過關》《哏政部》《麥子地》《賣布頭》《風雨歸舟》《英臺修書》《哭論》《楊樹標》《找五行》《熬柿子》《日遭三險》《慈禧入宮》《賣馬》《黃鶴樓》《捉放曹》《打燈謎》《康熙私訪》《八大吉祥》《追柳》《賣掛票》《朱夫子》《汾河灣》《戲迷擺壽》《二十四孝》《競水》《吃餃子》《白事會》《打油詩》《傻子轉文》《攜琴訪友》《幫廚》《紀曉嵐》《百獸圖》《贊馬詩》《傻子拜壽》《草船借箭》《賭論》《三性人》《買賣論》《三瘸婿》《山東跑堂》《四管四轄》《稱謂》《人情話》《偷斧子》《三怪婿》《山西家書》《改良數來寶》

這些也只是一部分傳統段子,相聲也是與時俱進的,用傳統的表達方式方法加入符合時代的語言事件逗樂大家,每一段傳統劇目每對演員表現手法不同,但是逗樂大家的手段基本相同。

2006年12月21日,經過3個多月的公示調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對外公佈。第一批市級“非遺”名單,相聲位列其中。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正式對外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聲”。

95後每天分享傳統曲藝,喜歡就關注我哦,有什麼想了解的戲曲私信或者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