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鸡汤有毒,小喝怡情,大喝伤身

1

参加工作十几年,也经常会参加一些培训。

有这样一种培训,最容易让我觉得尴尬:主讲人一上台,就号召大家跳什么热场舞、做一些热身动作或是喊什么“好!很好!非常好!”之类的口号,要不就是唱歌,唱什么《感恩的心》《从头再来》。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就“咯噔”一声响。

我心下暗想:“卧槽,又开始表演了。”

主讲人带着大家一顿群魔乱舞,搞得跟传销或是邪教一样。

说实话,我个人是很反感这种培训方式的。这种课程,听的时候觉得振奋人心,听完了一回想,常常觉得自己啥收获都没有。

讲成功学的培训师,最爱来这一套。每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在很刻薄地想:你讲的那些东西,你自己做到了吗?按照你讲的那些去做,真能成功吗?如果真有效,你怎么还只是个培训师?

2

一直以来,畅销书架上,讲成功学的著作总是畅销得经久不衰。

人们有多渴望成功,成功学就多有市场。

它被摆在书店的畅销书架上、投放在机场书店里的大电视上,很多人争相购买、阅读、观看,好像把“成功学”请回家供着,就已经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随便翻开一本成功学著作,都在讲“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

比如,既要沉着冷静又要八面玲珑,要刚柔相济,要勇敢和谨慎......

所有的教诲,都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雕琢自己,变成那种有统一标准的、看起来完美的人。

只是,且不说你能不能做到这样,就算是做到了,你就必然能成功么?

如果你中了成功学的毒,很有可能会患上“性格改造强迫症”,成天有事儿没事儿对着镜子左对照右对照,越对照越觉得自己性格有缺陷,然后努力花时间去改造自我的缺陷。

你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花这上面,最终却可能一事无成。

我是这么认为的:一样米养百样人,更何况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样米”。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们,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有的争强好胜,有的恬静淡然,有的风风火火,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则沉默寡言,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那些成功学上宣扬的,往往只是性格外向、坚强有力、争强好胜的人,仿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其他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小人物,除非你把自己改造成前述那样的人。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成功者具有这些性格特质,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成功者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是属于商界、政界的成功者。而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成功者,比如医生,比如老师等等,他们需要的是爱心,是温柔,是体贴,是谨慎或是别的什么。

成功学总爱说内向者是懦弱的,却看不到内向的人因为表现欲不强,所以更善于观察,也更容易变专注。它总说爱抱怨是“劣等性格”,却看不到有一类遭遇痛苦却从不抱怨的人差点憋出了抑郁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一句老话。如果你生了只大脚,那为何要逼着自己去穿34码的小鞋子,只是为了别人看着好看呢?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性格,也从来就没有天生的成功性格和失败性格。既然智障孩子都可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的天赋,那每一种性格都可能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性格优势与天赋异禀。

与其不停地让我们学习这位名人那位成功人士,还不如学着接纳和认知自己,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扬长避短,然后“尽人事,听天命”。

“成功学”鸡汤有毒,小喝怡情,大喝伤身


3

我之所以认为成功学有毒,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成功学只是告诉了你一个因一个果,可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四个人走进一个站台,他们要到达下一站才算成功。

他们上了同一趟列车。

第一个人一上火车就开始跑步,一刻也不停止。

第二个人一上火车就找了个位置坐下,“头悬梁,锥刺股”地开始看书。

第三个人一上火车就开始跪拜,向他心中的神祈祷。

第四个人一上车就找邻座的人侃侃而谈,吹天吹地,吹得左右逢源。

火车开到下一站,四个人都走了出来。

一大堆记者涌了上来,热情洋溢。

记者们问:“请问,您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第一个人说:“想成功,最需要的就是坚持,你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第二个人说:“想成功,就必须要能吃苦、爱学习。吃尽苦头、刻苦学习,就能成功。”

第三个人说:“想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仰,向伟大的神祈祷,就能成功。”

第四个人说:“成功,必须要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拓展人脉,就能成功。”

于是,关于成功的故事就传遍了全世界。

你仔细分析下这个故事,便会发现这种逻辑的荒诞之处。

如果这辆火车中途脱轨了呢?那这四个人在火车上做的事情,对“到达下一站”这个“果”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这四个人之所以能到达下一站,最大的功劳是火车。肯坚持、能吃苦、善焦急、有信仰,是火车上他们的表现,而非到达下一站的原因。

很多成功学讲的,只是作者的一些主观见解,并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甚至很多时候他们把成功的“果”当成了成功的“因”。

这几年讲情感上的成功学的一些专家,用的也是这个路数。他们不厌其烦地劝诫遭遇感情问题的女性:“男人都是怎样怎样的,你只要怎样怎样,这个事情就会怎样怎样了。”

且不说男人有很多种,你就是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去做,未必也能得到好的结果。

那些真正能带给你正能量的人,通常不会告诉你具体应该怎样做,而是启发你该怎样思考。那些直接教给你勾男宝典、经营婚姻大法、生儿子秘诀等技巧的情感专家,十有八九是骗钱的。

生活不是做数学题,你套用一个公式,把不同的要素代入进去,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成功与幸福,或许有经验可总结,却无绝对的规律可循。

人生、爱情、成功,很多时候是反逻辑的。这也便是命运的无理之处,但也是它精彩的地方。

4

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幸存者效应”,也叫“幸存者偏倚”。

它说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假设,一场地震,让甲和乙都被压在了废墟下面,两个人都陷入绝境,完全随波逐流于环境的摆布,都会缺水、缺食物、都会体能耗尽,都会遭遇面临死亡的恐惧。

甲和乙都做了一模一样的事情,例如,保存体力、发出求救信号、有活下去的信念等等,但最后甲获救了,而乙却在绝望中死去。

甲最后接受记者的采访,跟大家讲述经验。悲哀的是,乙却永远没机会开口说话,说他也做了一模一样的事情,只是因为不够幸运,所以他挂掉了。

我们从小看的童话《灰姑娘》和《海的女儿》便是“幸存者偏差”的另外一个体现。灰姑娘和小美人鱼一样的天真、善良、纯洁,但最后灰姑娘嫁给了王子,而小人鱼不幸地变成了泡沫,因为她爱的王子娶了别人。

《黑天鹅》一书的作者塔勒布在讲到这个问题时说:那些死去的人是“沉默的证据”,是我们无法得知的结果。这种缺失导致了我们对特定行为有效性的错误判断。

我们可以从容易观察和体验的事物中学习(如广泛宣传的成功案例),但对自己无法看到的东西(如大量鲜为人知的失败案例)无能为力。

这种现象使我们易受到带有偏见的直觉的影响,高估了成功的确定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成功的经验都来源于成功者,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失败者。

很有可能,失败者中有不少也沿用了成功者的方法,但仍然没能成功。死掉的失败者没法发表意见,很难将自己的教训与大家交流,很多人都按照成功者的经验去做了,但仍然失败。

所以,宣扬“幸存者效应”的成功学本身就有问题的。

5

很早以前,我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男子暗恋女神10年表白后才知她也暗恋他”。

我觉得这种事儿,就像带伞出门遇到雨天,瞌睡至极遇到了枕头,也是“幸存者效应”。

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是新闻下面这条评论:“唉,我追了女神11年,最后连微信上点个赞,她都嫌我烦她。”

金庸小说《侠客行》里的石破天不识字,所以最后堪破了武林绝学。小龙女和杨过站在“绝情谷”的断肠崖边往下一跳,居然没死成,还成就了一段爱情传奇……可如果是你不识字,估计只能去扫大街;如果是你站在悬崖上往下一跳,会被摔成肉饼。

别人分享别人的经验,那只是别人的,你没法依葫芦画瓢。成功学告诉你的,并不是完整的真相。比如,有人告诉你王石的岳父是谁吗?有人告诉你比尔盖茨的母亲是谁吗? 有人告诉你巴菲特的父亲是谁吗?

即便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人家也是幸运地站在了风口上,你有这种幸运吗?

整天靠成功学和励志鸡汤麻痹自己,说起来也没什么错,但我觉得还是认清现实、明白现状,然后脚踏实地更好些。

成功学偶尔看看即可,别太当回事,毕竟没有哪个大佬是看成功学变成功的,倒是有些大佬是讲成功学讲成功的。

以上这些话,像是一盆冷水,可能会浇熄很多人的激情和梦想,但我还是想说:成功学有时候也不是全然无用处,关键是看你看完了以后是否去行动,怎么去行动。

偶尔,我们也需要有点危机感,不能让“不上进”的思想吞噬我们的梦想和灵魂,毕竟滑下去很容易,再往上混就难了。

人生本就很艰难,不打点鸡血、喝点鸡汤,怕是也是很难撑下去吧?

还是那句话:“成功学”有毒,小喝怡情,大喝伤身。

每个人的出身、平台、机遇都不一样,认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平台和脚下的路,然后去走适合自己的路就好。

“成功学”鸡汤有毒,小喝怡情,大喝伤身


--END--

作者:晏凌羊,80后,情感专栏作者,新女性主义作者,中国作协会员。著有畅销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愿你有征途,也有退路》《我离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侠小说的另类解读》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13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