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上期我们说到了齐白石,齐白石的名字家喻户晓,不过他背后有一位更伟大的老师吴昌硕。齐白石甚至坦白自己甘愿成为老师的“走狗”——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吴昌硕号“缶庐”,故称为“老缶”,“三家”则是把吴昌硕与徐谓、朱耷两位前辈大画家并列,可见齐老对吴昌硕的佩服。齐白石的画虽然拍出天价,但他说“我的画只是老师的一点皮毛”。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头顶上有着无数的光环——“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又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天下第一社”的第一任社长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一大堆头衔称号,我觉得都比不上他的一个身份——“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西泠印社被称为“天下第一社”,这个创立于1904年的社团,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

1904年。四位书画金石名家丁仁、王福庵、叶铭、吴隐筹备成立了西泠印社,在创社初的九年中,四位创社人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出任社长。直到1913年,才决定由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

当然,这和当时各种招聘软件没出现没有关系,因为西泠印社有着极为严格的吸纳社员制度,用四个字总结就是

“宁缺毋滥”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吸纳社员的要求已十分苛刻,西泠印社的社长那更是凤毛麟角,自1904年创建至今,在它的115年的历史中,仅出现过七位社长,其中有60年,一半多的时间里社长之位是空缺的。因为天下第一社的社长,那必须是国学大家,文人中的翘楚。

而吴昌硕便是这么一位奇人

父亲是个读书人,考过几次举却不得志。因此家境贫寒,物质上给不了小吴昌硕满足,只能带给他进入书画的世界以及一手篆刻的本事。

吴昌硕长大之后,也走了科举的道路,他考取过秀才,但做了一个月的官,他就不愿再做下去,解甲归田了。当时战局紧迫,局势动荡,他就在各地云游,结交了各路朋友,文章雕刻书画,他一样没落下,修养也到了一定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选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能居此位的,必须是国学集大成者中的翘楚,要知识渊博,样样精通,而吴昌硕符合担任社长的条件

一点都不能差


能做到如此成就,达到如此高度,吴昌硕自然不是仅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朱复戡,五岁时即在青甑上练习毛笔字,七岁可写一尺见方的石鼓文,受到了年长他52岁的吴昌硕的赏识。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吴亲切地称朱复戡为“小畏友”,意为他们是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当年沪上书画界雅集时,常见这一老一少形影相随。

1

而有一天,朱复戡来到吴昌硕家请益艺事。当时的情况是,吴昌硕刚写完别人定购的字,看到朱复戡来了,就停笔,转而让儿子吴迈代他盖上印章印。

过了一会,购字之人来了,吴昌硕拿过书法准备交付。交付前多看了一眼作品,他停了下来,开口问儿子吴迈:“这是你盖的章?”

吴迈应承道:“是。”

吴昌硕便唤他过来看,吴迈俯耳过来,刚到父亲伸手可及处,便挨了父亲一记重重的耳光。吴老怒道:“这一幅字都被你盖坏了!”遂即,向客人说明原因,准备重写书法。

父亲教育儿子的戏码,应该是很常见的。不过这一幕,就当着朱复戡的面发生了。吴迈虽是子辈,依然年长朱复戡15岁,这让朱复戡颇觉难堪。

为了缓和下局面,劝缶翁不必大动肝火,他拿起那张被“盖坏了”的字看,解围道:“不过差了一点而已。”

他没料到的是,吴昌硕变得更为恼怒。吴迈又被训斥道:“朱义方小小年纪都能看出差一点儿,你却看不出!”眼看吴昌硕的手又扬了起来,朱复戡舍身赶紧拦住……


风波过后,朱复戡心里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差一点都不行!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胡适有一篇寓言《差不多先生传》,讽刺“凡事只要差不多”的中国人,那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而“差一点都不行”,是艺术大师的标高。

其实不光是艺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怀着一颗严谨而又赤诚的心。眼下社会步入快节奏时代,我们更需要抱着“差一点都不行”的态度,对事如此,对人更应如此。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齐老也只学到他一点皮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