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永樂通寶" 卻變成旗幟?

日本十五世紀中後期開始逐漸進入群雄爭霸的百年戰國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其中猶以

“第六天大魔王”織田信長最為引人注目,作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著名人物,其形象活躍於日本的眾多影視作品和動漫遊戲中.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但是不管是在哪一個劇幕中,都能看到織田信長所率領軍隊的旗幟上有著碩大的“永樂通寶”字樣,究竟是當下文學創作的可笑錯誤,還是另有原因呢?要想知道這背後的緣由,我們不得不先談下“永樂通寶”的前世今生。

一、 多種貿易形式使得“永樂通寶”得以進入日本經濟社會

“永樂通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所鑄造的銅錢貨幣,但是“永樂通寶”並不僅僅只是在明朝國內流通和使用,相同的時代下在遠隔重洋的日本也甚是流行,而“永樂通寶”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進入日本經濟社會的。

1.賞賜與勘和貿易。

簡單說來便是我們所熟悉的朝貢貿易,明成祖即位後,便迫不及待向天下宣告其不容爭議的地位。而在海外國家方面,更是曉諭諸國前來朝貢。通過冊封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後,日本和明朝之間的外交關係正式建立,此後直到“爭供事件”發生後被下令禁止不必再朝貢.

這一時間段日本曾多次派使團前往紫禁城進行朝貢。明朝政府對於朝貢的國家都喜歡賞賜大量金銀財寶以示朝威和恩寵,因此曾數次賞賜了大量銅錢給日本使團,其中又以永樂、宣德年間最為頻繁。

如宣德八年室町幕府第五代將軍足利義教遣使朝貢於明,重開勘合貿易。“明宣宗皇帝賜之永樂錢三十萬緡,自後稱臣奉正朔,世以為常。”

2.民間貿易。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日本到明朝朝貢的使團隊伍,除了日本官方人員之外還會有商人團體的跟隨,他們通常情況下是從浙江寧波登陸,在從寧波前往京師的途中,這些商人團體被允許與中國當地商人、百姓進行商業貿易。

由於此時期的日本社會對中國銅錢有著大量的需求,這就使得跟隨而來的日本商人有機會通過與民間貿易的形式,大量收購中國銅錢運回日本。

3.東亞國家的海外貿易。

永樂時期的銅錢被大量用來賞賜給來明朝貢的國家,而且的對外往來當中也被大量使用,特別是明成祖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數量龐大的 “永樂通寶”,用以與西洋各國進行貿易。

這就使得“永樂通寶”在周邊的海外諸國廣泛流通和使用,在明朝的封貢體系中發揮了類似於現在與美元相同的世界貨幣職能,認可程度非常高。

而且我們也都知道朝貢體系的國家成員主要都集中於東亞、東南亞地區,如日本、安南、朝鮮等等,這些國家之間同樣也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在這些海外貿易當中也使用的貨幣就是“永樂通寶”,

正因為如此,也就使得明朝銅錢在海外貿易中存在著大量轉換的機會。

二、飄揚過海的“永樂通寶”,在日本流行起來

1.接受與認可,永樂銅錢地位的爬升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如前文所述,永樂、宣德年間日本通過與明朝的勘和貿易等渠道輸入了大量的“永樂通寶”,並且當時的日本經濟對銅錢也有著大量的需求,“永樂通寶”在進入日本社會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日本幕府出臺的各種相關政策等的刺激下,開始逐漸被接納和重視。

室町時代的政府就規定必須以中國銅錢繳納稅項, 以劃一政府經稅款收入之銅錢的單位價值和總額實值 , 因此以永樂通寶為代表的洪武以後諸種明前中期錢,以其錢制劃一而成為社會上下稅課和各種支付的標準計數單位, 也就成為了日本社會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如《大獻院殿御實記》雲:“日本自中古以來皆通唐之泉貨中國年號,尤以明之永樂錢在日本普遍通用售田與人,皆稱地值永樂錢幾貫,甚者單言一永字,即為錢之代名詞。”

2.生活在“永樂通寶”大流行時期的織田信長

明成祖朱棣於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永樂通寶”便是這一時間段鑄造的。而織田信長則是屬於日本戰國時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的人物,一般都是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道安土桃山時代。

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到,織田信長所處的時代恰巧是“永樂通寶”被廣泛重用的時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信長把“永樂通寶“作為旗幟,便是出於諸多方面的考慮。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二、 “永樂通寶”被用作旗幟的原因

1.象徵著大土豪家族的經濟財富

在前面的文段已經談到了“永樂通寶”在日本社會的流行程度,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永樂通寶”主要流通在尾張以東的東國,特別是在關東地區,“永樂通寶”甚至被賦予了基準貨幣的地位,其地位價值可想而知。而織田信長的發家地方恰巧便是尾張國。

自古以來戰爭便是最為燒錢的,提出“天下布武”這一宏大計劃的織田信長,自然也少不了龐大的財富支撐。

這樣一來,把“永樂通寶”作為軍隊旗幟也就不難理解了,既可以作為財富象徵的一種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底氣,“永樂通寶”作為這一區域的主流貨幣,又使得織田信長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自己的正統地位,告訴人們我織田信長會像“永樂通寶”一樣橫掃日本社會。

2.嚮明成祖朱棣看齊,信長的宏才壯志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雖然是起兵反叛趕走建文帝奪得的皇位,但他在位期間締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盛世時代——永樂盛世。不僅使得明朝疆域遠超漢唐時代,也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推廣至海外諸國。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作為大中華文化圈所輻射到的日本,不言而喻地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明朝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得織田信長也知道並熟悉明成祖的豐功偉績,把“永樂通寶”作為旗幟,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輝煌的明朝盛世以及把明成祖作為目標導向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表露出織田信長的雄心壯志。

“永樂通寶”不僅是明成祖時期的貨幣更是大明王朝盛世時期下的經濟貨幣,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征服攻破日本各個地區,並建立織田家族引領的繁盛時代,也是織田信長南征北戰的信念所在。

3.極具美好寓意的“永樂”一詞

“永樂”顧名思義,永世安樂,盛享太平,這是封建王朝君主對自己所統治國家寄予的最憧憬。日本從唐時起直到近代明治維新時期,都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從其服飾、文字、生活習俗等也都能看到中國各個封建王朝的影子,尤其是盛世王朝的影響尤為巨大。

甚至於今天的日本社會我們都能從其書寫文字中窺測到方塊字的身影。

生活在上層貴族社會的織田信長,或多或少是接受過儒家文化的洗禮,對中國文字能夠理解並通匯其象徵意義。

軍隊旗印作除了作為個人身份和家族財富象徵之外,還有帶有向民眾展示建國意願以及震懾對手的作用。同樣是割據一方君主的織田信長,也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把所有美好吉利的寓意都表達出來。

4.出於政治目的考慮

日本戰國時代的地方各藩“大名”嚴重依賴商業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柱 , 沿海諸藩尤其重視海外貿易。再加上全國商業發達,通貨需求量很大。“永樂通寶”為明朝盛世時代所鑄造,加上明朝政府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對錢幣制造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明朝貨幣到日本,為何在織田信長手下

這便使得永樂時代鑄造的銅錢都有著極佳的質量,工藝精湛和整齊劃一。此時的日本也因為戰亂頻繁以及本國一直以來都難以鑄造高質量的銅錢用以流通市場,對質量上乘的“永樂通寶”銅錢極為推崇和認可。

織田信長作為一方政府的掌權人,也深諳其價值。推崇“永樂通寶”並把它刻印在自己軍隊的旗幟上,政治意味顯而易見。

三、 結語

作為明朝官方貨幣的“永樂通寶”,不僅僅被大量流通和使用於明朝時代,因為特殊的環境背景,在同一時代大洋彼岸的日本也被高度接納和廣泛流通。不僅對日本經濟產生了影響,還被擴展到了文化方面。

織田信長把“永樂通寶”的旗幟豎立在了群雄割據的日本戰國時代,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直接明瞭的政治意味,經濟財富的象徵,以及寄託於旗印上的雄心偉志的美好寓意,更是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看到了大明王朝輝煌盛世的時代縮影。

參考文獻

《明史紀事本末》

《織田信長:菊與刀》

《世界史·古代史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