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穩定,更容易變彎嗎?

20歲出頭剛工作的時候,我在工作的城市認識了一個拉拉(對於女同性戀的暱稱)。

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穩定,更容易變彎嗎?

頭條@LoveMatters談性說愛

我們都不是本地人,是通過BBS上一個共同熟人認識的,儘管根本不熟也沒什麼共同話題,卻因為缺少朋友寂寞無聊而約了見面。

她告訴我,女孩比較容易被帶彎

第一次見面她就向我出了櫃,說自己跟那個共同熟人(女生)曾經是情侶關係,並簡單說起了新女友的狀況,和其中的一些感情糾葛。

最後一次互通近況時,她告訴我已經跟女友分手,同一個男人交往並準備結婚,兩人相處得很不錯。那時,我對她性取向的轉變已經不怎麼吃驚了,因為初次見面出櫃時,她就向我坦白過自己原本是直的,被現在的女友追求而“帶”進拉拉圈的。“女孩子比較容易被帶彎”,她這樣說。

我們最終失去了聯繫,但她第一次給我種下了“女孩的性取向流動性高”這一印象。自那以後,不知是自我印證的預言,還是突然打開了新的觀察視角,我身邊零星但不斷地出現在不同性取向之間自由穿梭的女孩子。

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穩定,更容易變彎嗎?

頭條@LoveMatters談性說愛

在不同性取向之間自由穿梭的女孩子們

這些女孩子有和前夫離婚後和同性伴侶共結連理的;有一年前還為前男友不願跟自己結婚而煩惱,一年後卻突然交往女朋友的;還有幾個認識時原本是直的,半年後開始跟女孩子交往的。所以李銀河老師和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這兩名原本都交往過異性伴侶的女性突然宣佈與同愛愛往時,我並沒有太吃驚。

對於這種現象的成因,有許多來自旁觀者的樸素猜想,比如認為那些變彎的女孩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對異性戀失望,而選擇了和女性建立關係。也有當事人根據自身體驗而得出的感性推測。

文章開頭的女生就曾對我說“女孩子比較感性,容易被溫柔的小T帶進去”。經歷過“直彎直”的一個女性朋友也分享過同愛愛往帶來的生活習慣和溝通等方面的便利,這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同性關係的吸引力。這些猜測和自我體驗,加上女性朋友之間行為親密程度普遍高於男性的生活經驗,都在強化這樣一個印象:相比男性,女性的性取向更加不穩定,容易變彎。


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穩定,更容易變彎嗎?

頭條@LoveMatters談性說愛

流動的性,它是一個事實

然而這種理解有悖我們一直以來的科學常識,因為過去通常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是不可變的。但性取向的後天變化似乎是一個事實。

2014年有學者發現人的性取向也可能隨著年齡而變化,有些直了一輩子的老年女性到了50、60歲忽然愛上了同性戀人。不僅是女性,這種變動在男性身上也同樣發生,並且並不少見。

不僅如此,大家普遍認為性取向和偏好都比較穩定的男性群體,也未必像想象得那樣“直彎”涇渭分明。2006年的一個研究也發現,過去一年曾有過男男性行為的男性中,自稱為異性戀的男性竟然佔大多數。雖然其中存在著性取向認同和性行為偏好的不一致問題,但這確實證實了一部分人在性上存在一個寬鬆的變動範圍。

其次這種變化並不僅僅是“直變彎”,“彎變直”的情況同樣存在。但總體數量上,彎變直比直變彎要多,這也說明異性戀在人群中所佔的優勢比例是比較穩定的(擔心繁衍問題的人這裡可以放心了)。

對此,目前最流行的解釋是心理學家麗薩·戴蒙德(Lisa Diamond)提出的“性的流動性”概念。她認為性取向、性別認同等都是會變化的。

性取向指的是一個人對異性或同性在情感、浪漫關係和性等方面持久的吸引模式。目前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是否不可自我選擇,仍有一些爭論。有些觀點認為性別認同是會變化的。而麗薩則提出儘管性取向總體相對穩定,但確實存在一部分人在性取向各方面擁有較強的流動性。

就像我們通常將性取向看作一個光譜,人們並非清晰地分為同性戀異性戀兩派,站在光譜的兩頭,而是從一頭到另一頭各自散佈在這個區間之內,甚至這個光譜也可能並非只有兩頭。在性的各個緯度上,性取向、性偏好、性別認同,也有一部分人具有較寬的光譜,根據所處情境和文化,可以在幾點之內產生較大的流動。

自洽的性偏好,有時候無需身份認同

環境對人的性偏好的影響是顯著的,常見的比如原本只懂傳教士體位的人,來到更開放的環境後,開拓了女上位甚至多P等偏好。再比如進入了一個拉拉社交群體,社交環境從周圍都是異性戀轉而變為同性戀居多,開始接受同性浪漫關係的可能性,進而甚至呈現出了性取向改變的現象。

文化的變遷也是性別認同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原本對確定無疑的女性角色認同因為文化變遷而變成偏中性甚至略“男性化”了,親密關係的形式也隨之改變,戀人的可能性由男性擴大到女性。這根本上是因為性別是被社會建構的,並且是隨著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和歷史時期不斷變化的。

而個人實際發生的性行為和ta對自己性取向的認同又是可能相互獨立的。有些人在性偏好上會隨著環境和周邊人際關係變化而改變,但ta內心可能並不認為自己變彎了,比如李銀河老師的情況。

基於文化對人們性偏好的塑造,也有另一種名為“強制異性戀”的假說。這種假說認為文化通過單方面灌輸異性戀愛這一種親密關係,汙名化同性戀行為等,使人們預設自己為異性戀。而同時因為男權文化對女性的壓迫,女性中同性戀數量實際上遠大於早期表現出來的數量,導致女性中後天覺察到自己同性戀傾向而變彎的數量更多。

我愛你,只因你是你

對於人類的這個複雜現象,探討和研究依然在繼續。儘管出於對同性戀、異性戀等明確標籤的警惕,我比較傾向於“性取向的流動性”一說。而在學說和觀點不斷試圖完善和發展的同時,人們的行為已經在快速發生和演變著了。

我有過幾次被拉拉追求的經歷,這些經歷並不討厭,並且因為來自同性而讓人感到一種安全的溫存,當時唯一的困惑來自於這些女孩子對標籤竟然都非常漠視——她們並不認為對方之前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是求愛的阻礙。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面是數年前參加過的一場同性戀婚禮,當時那似乎是南方某地第一場同性戀婚禮。因為那一場婚禮的啟蒙,在場的一些女孩們不久後就開始積極地追求其他女孩。

暮光女斯圖爾特曾預言似地說過,再過幾年,會有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弄清自己是彎還是直,做自己就好。

一個每個人都不必費勁去思考和歸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愛,喜歡自己想喜歡的人,儘管還未被覺察,但這樣的自由已經在世間存在著了。

參考文獻

Dr. Dylan Selterman(2014)。Debunking Myths About Sexual Fluidity 。

Diamond, L. M. (2008)Sexual fluidity: Understanding women’s love and desir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mmagunde(2007)。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drienne Rich(1980)。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Vol. 5, No. 4,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文/柯晗,蘭卡斯特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科普作家。)

(原題:她們既吻男孩,也吻女孩。特約專欄,授權頭條發佈,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