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理性動物”,“陪玩”需要消耗智商+情商

在生了寶寶以後,大家的生活都是非常充實快樂的。並且也會承擔很多責任,其中,陪孩子游戲也是爸爸媽媽們需要的意見事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時候都想要玩耍,跟寶寶玩遊戲,能夠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和孩子交流溝通,同時還可以幫助孩子的自尊與自信,讓孩子心理更健康。

孩子不是“理性動物”,“陪玩”需要消耗智商+情商

可是,陪孩子玩遊戲有時候會覺得很麻煩。下面這些場景你可能經歷過:

A、拿著球到樓下玩的時候,初衷是想好好玩,教他一點“本事”,可是寶寶拿著球就亂跑。然後家長就在他屁股後面跑,時間一長就會覺得怎麼那麼麻煩。

B、你買了一套沙灘工具,帶孩子去沙灘玩沙子,想讓他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認識各種工具的功能特性,可是實際情況可能是寶寶一點都沒有顧上你,都是自己在沙灘裡面各種玩耍,把沙子弄起來,弄到你身上,弄得到處“髒”兮兮的,然後你會煩躁。

C、花了大價錢把一些益智玩具給寶寶帶來,想要跟孩子共同探討,根據書上的指引,提高他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寶寶一點都不懂你的心,總是拿起各種請見亂弄,弄得亂七八糟的。看到這場景,你又傷腦筋了。

孩子不是“理性動物”,“陪玩”需要消耗智商+情商

D、你帶孩子去進行一些體育活動想鍛鍊身體,可是寶寶一點都不順著你的想法,老師跑來跑去,弄著弄那的,一會又去摘路邊的花草,忙著追趕寶寶,自己累的半死,結果小孩鍛鍊身體的目的沒有達到。你會覺得很心煩。

大家一定要知道兩個基本的概念,第一,遊戲是孩子的本能需求,遊戲也是學習。早在六十多年前,認知心理學就已經揭示了遊戲的認知——— 學習本質。

因此,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多玩。然後,遊戲裡面有著具體的知識學習,可是也要重視孩子的各項基本能力和素質。想象力、創新精神、思維能力、專注力、協作意識、表達能力、溝通技巧、應對挫折、品德修養、品格魅力,其實在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都是能夠學習起來的。

但是事實上,孩子經常是沒有目的的玩。因此,家長不但要讓孩子多玩,同時也要跟他一起玩。這樣子才能發揮遊戲的效果。

孩子不是“理性動物”,“陪玩”需要消耗智商+情商

如何將遊戲榨汁?

第1步:讓孩子肆意玩耍。遊戲離不開玩具,不要省不得讓孩子玩玩具。玩具價值的釋放肯定會有一些損壞,這很正常。還有,跟孩子一起把壞的玩具修好,也可以買拼的玩具,一起拼好,這也是對於孩子來說是個鍛鍊,能夠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2步:摸清孩子的喜好。孩子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有時候孩子會想要空易拉罐,一堆空煙盒,一堆殘缺的玩具,然後把空易拉罐當做“保齡球”、兩軍對壘、星球大戰。玩具最重要就是孩子喜不喜歡了,家長最好鼓勵孩子自制玩具,不要擅自做主把孩子喜歡的破玩具扔掉。

第3步,指引孩子玩耍。就算是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的玩具,孩子也不一定會玩得好。因此,家長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遊戲以後,一定要適度的幫助和指導。“玩透”的換句話就是說,創造遊戲新玩法。

孩子不是“理性動物”,“陪玩”需要消耗智商+情商

一些玩具可以產生新的玩法,這就要靠家長來動腦筋了。任何玩具和遊戲其實在思考以後都會有好幾種玩法的,這個過程也是在在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讓孩子和家長積極動腦,學會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