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家寶寶越管越不聽話?多跟這兩種情況撇不開關係,要重視

管教寶寶這個事,提起來最讓媽媽頭疼。寶寶該誰管?怎麼管?為什麼越管越不聽話呢?

為什麼你家寶寶越管越不聽話?多跟這兩種情況撇不開關係,要重視

最令人頭疼的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

當爸爸的什麼也不管,但是媽媽既操著家務的勞累,又頂著喪偶式育兒的壓力,對寶寶是苦口婆心、聲嘶力竭,但是寶寶還完全不聽。

如果要爸爸出來管呢,媽媽說往東,爸爸偏偏要說往西,結果就是你爭我鬥、互相拆臺,最後說好的教育變成夫妻倆之間的戰爭現場。這樣管小寶寶,最後就只有一個後果:那就是越管越亂,還會越來越管不住寶寶.。

那寶寶為什麼管不了呢?因為爸爸基本上什麼也不管,根本談不上對寶寶進行管教,而媽媽又是相反的,她們什麼都想管,這樣就會讓寶寶特別反感。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媽媽這樣說:“寶寶,玩具不能這樣亂放”“寶寶,別弄髒衣服,別坐在地上…”“寶寶,別進房間,就在客廳,媽媽這樣好看著你”幾番之後,就會讓寶寶越玩越沒有了興致,這樣持久下去寶寶就會特別反感媽媽的說教。

為什麼你家寶寶越管越不聽話?多跟這兩種情況撇不開關係,要重視

第二種:

媽媽在一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轉頭朝寶寶爸爸吼起來:“你看看你兒子,你還不管管。”但是寶寶爸爸全程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卻只無奈地拋出一句:“我能怎麼管啊?”喪偶式育兒的爸爸永遠是那句“我能怎麼辦?”“我也不會啊”,然後就把所有的教育壓力全部都拋給了媽媽,而媽媽對寶寶有天生敏感,恨不得做到無微不至,無所不管。

兩個人態度的鮮明對比,不僅讓寶寶對媽媽的管教從心裡感到厭煩,也讓寶寶失去對對錯的一個判斷標準。你批評寶寶,寶寶會說“爸爸都沒說什麼,你憑什麼批評我?”教育這件事,爸爸如果不參與進去,媽媽就是管得再多,也是事倍功半。管教寶寶最大的問題就是:媽媽說這樣管,爸爸非要那樣管。明明站在教育寶寶的同一戰線上,可是關鍵時刻就會起衝突。

這樣的經歷相信有許多的家庭都會有,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媽媽剛說完:“薯片吃多了不好,不能再吃了。”爸爸就來了一句:“寶寶喜歡嘛,多吃點有什麼關係。”於是這樣下去,媽媽根本沒有辦法去阻止寶寶吃薯片這一行為,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讓寶寶越吃越多。

其實有的時候,教育寶寶的絆腳石不是爸爸或媽媽,而是兩個人的教育觀念不一致。雙方都想在管教寶寶上用力,但是卻都用錯了方向,背道而馳必然只會功虧一簣啊。

為什麼你家寶寶越管越不聽話?多跟這兩種情況撇不開關係,要重視

那麼究竟該如何管教寶寶呢?

父母在管教寶寶的時候,要進行合理的分工,還要懂得相互配合,才能教育好寶寶。當然了,分工的前提就是要懂得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是相互認同。想要管教好寶寶,一定要認同對方的觀點,教育觀念首先要一致,不能相互拆臺。

比如媽媽要管寶寶的收納,就得要求爸爸不亂扔亂放,給寶寶做好榜樣,爸爸管寶寶鍛鍊,那麼媽媽需要做的就是支持爸爸的行為,不能因為心疼寶寶,就輕易讓他放棄。

所以,最好的管教就是:誰主導,聽誰的。該媽媽管的就聽媽媽的,爸爸必須得支持,爸爸管教的時候,媽媽也必須配合。雖然爸媽還是會有立場不同的時候,但是爸爸媽媽也不能在寶寶的面前鬧分歧,可以過後或私下商量出對策。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比誰教得更好,而是可以經過兩個人一起把寶寶教得更好。管教寶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父母作為最核心的人物,不僅要全心投入、盡力配合,也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寶寶和父母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