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謙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始終不會忘記讓孩子養成懂得謙讓的好品德,所以,常常會要求孩子"以大讓小",會要求孩子對外要"大方"。

尤其是在零食和玩具上,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會被認為自私。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

"記得小時候我爸買了兩袋好吃的,有個孩子跟我要,我爸給了,結果他吃完了還想要,我爸就把我手裡這個也給他了。

我哭鬧不願意給,我爸打了我一巴掌,說我自私。"

"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玩具,記得是纏了好久,媽媽才給我買的,我拿著出去玩,被一個孩子看上了;

她拿著玩了好久不願意還給我,我就上手搶了,結果我媽把玩具判給了那個孩子,為此我討厭了那個孩子好久。"

教會孩子懂得分享是好事,但如果強制孩子分享,那麼,家長的裝大方就是在害孩子。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物權意識的萌芽和發展

孩子的心理發育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孩子沒有物權意識之前,你怎麼處置他的玩具,他都沒有二話。

但當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後,孩子會拒絕分享,這並非自私,而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

  • 模糊期(0-1歲):孩子忙著探索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環境,自我意識尚弱。
  • 敏感期(1-4歲):能區分"我、你、他",以自我為中心,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尤其2、3歲,妥妥的"小霸王"。
  • 規則建立期(4-6歲):開始嘗試與他人平等協商,創造共享規則,願意互換玩具玩耍。
  • 樂於分享(6歲後):分享意識逐漸趨近於成人,道德觀念開始傾向於公正,願意大方分享。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當孩子恰好處在物權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的不願意分享,需要得到我們的保護,而不是礙於面子強迫孩子去分享。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到:

"被迫的無私、分享,對孩子而言,通常是以犧牲自我需求而終結的。很容易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只有順從和討好,才會讓別人喜歡自己。"

若想真正教會孩子分享的真諦,絕對不是靠逼迫,因為逼迫只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心理創傷。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引導孩子分享,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保護自我權益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拒絕分享是他們的物權意識在作怪,這是心理發育使然。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分享,也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需要,不過,我們在引導孩子分享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權益。

為什麼說要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權益呢?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會有玩具被搶這樣的事發生。想必不少媽媽,都聽過孩子求救:"媽媽,我的玩具被搶了!"

如果孩子只懂得分享,不懂得保護自己,那麼孩子會成為"好欺負"的那一個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在以後的工作中也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所以,我們既要幫孩子建立分享意識,也要幫孩子樹立維權意識!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 如何幫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1.父母在孩子面前樂於分享

孩子善於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父母時常當著孩子的面,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鄰居或是親友,孩子自然也有樣學樣。

2.孩子的東西,讓孩子做主

千萬不要未經孩子同意,自作主張把孩子的東西送出去,這樣只會讓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加不願意分享。

再者,一個不被尊重物權的孩子,一個沒有屬於過"我"的東西的孩子,你讓他怎麼去分享?怎麼捨得去分享?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3. 讓孩子體驗分享的愉悅

一件事情,你做了,感到開心,才會更加願意做,如果感到痛苦,人就會逃避。

如果在分享中,孩子的感受是開心和愉悅的,那麼下一次他就會願意繼續嘗試分享。

吳京妻子謝楠的做法,就是如此。


當兒子不願意分享時,謝楠就引導孩子說:你可以說不,但你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玩,說不動可以研究出更好玩的玩法呢?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這樣一來,孩子就心動了,當他體驗過分享的快樂後,分享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 幫孩子樹立維權意識?

當孩子主動去搶他人玩具時,我們要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不禮貌行為,告訴孩子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交朋友。

壞孩子都是被慣出來的,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討人厭"的熊娃娃。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爸爸),我的玩具被搶了",你會怎麼做呢?

聰明家長,都懂得給予孩子支持、力量和方法,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隻顧訓斥孩子膽小、無能。

1.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跟孩子站在一邊

孩子玩具被搶,傷心哭泣很正常,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的這種感受,搶人玩具也是不對的行為。

問問孩子,是否想把玩具要回來,尊重孩子的決定,如果孩子想要卻又不敢,家長可以出面或進行鼓勵引導。

家長跟孩子站在一起,孩子在遭到欺負時,才能無所畏懼。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2.鼓勵孩子說"不",堅決維護自己權利

日常在家我們可以進行一個情景模擬,讓孩子在真正碰到這種情況時,能熟練的應對,而不是手足無措。

比如:

讓孩子扮演搶人玩具的小朋友,父母扮演被搶者。

當孩子來搶時,父母可以示範"大聲拒絕"——這是我的,你必須還給我;"雙手環抱保護"——把東西護在懷裡;"遠離"——跑開或向大人求助。

反之,亦然,看孩子是否學會,可經常重複練習。

示範這些動作,直觀地告訴孩子,當有人搶你玩具的時候,你就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被搶時,忘記該如何做找你求助時,你就可以提醒孩子“在家我們是怎麼做的”,孩子回想起來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如此,巧妙又不尷尬。

如果孩子依然不敢,那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完成要回玩具,讓孩子看看你是如何要回玩具的,也讓孩子知道,要回自己的玩具並不出醜。

正如育兒專家蘭海老師所言:"我們給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提供方法並示範。"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果媽寄語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拒絕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而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我們無法時刻守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肯定、支持、幫助、教會孩子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有獨自應對的勇氣和力量。

推薦閱讀

4歲熊孩子把2歲孩子推下滑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害了多少人

孩子動不動就哭,眼淚多,真的不是"玻璃心",是性格氣質在作怪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