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周邊的國家中,曾經有兩個國家,在長達千餘年的歷史裡,一直為我國古代王朝的郡縣,此二國即越南和朝鮮。由於長期受中華文明的薰陶,兩者都曾以漢文為官方語言,風俗和中國又極其的相似,古代時都有“小中華”之稱。二者一東一西,在地理上也以中國為中心而呈對稱狀態,因此,人們往往會將二者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求二者的同異。
從兩者的戰略環境的角度來看,越南比朝鮮相對就優越的多,朝鮮半島可謂強敵環伺,難以有更大的戰略空間,而在越南的外圍,其只有北方中國這個大國,其餘皆為小國,故越南的戰略空間巨大,歷史時期,中南半島都深受其影響。就資源方面,朝鮮半島多為山地,資源也比較貧瘠;而越南就無疑優良的多,首先,其北部有廣袤而肥沃的紅河三角洲平原,南部有湄公河下游平原,因此,越南的環境是非常的優越。不同的地理環境造成不同的影響,在古代時,朝鮮多依附於中華帝國,自唐以後,中國和朝鮮雖時有嫌隙,但鮮有戰爭。而對於越南來說,其一直試圖在中南半島構築以越南為中心的體系,而這樣有時是和中華帝國的利益相牴觸的,故自宋代獨立以後,常和中華帝國爆發大戰。
雖然越南、朝鮮等國都已經獨立於中華文明,但並不是就說這些國家就完全和中華帝國斷絕關係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和中華帝國的朝貢關係。所謂朝貢,就是小國或者弱國向大國或者強國朝拜和進貢。具體來說,就是以朝貢的方式換來大國對小國的政治地位的承認和保護。歷史時期,由於中華文明處於先進地位和領導地位,東亞地區便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關係。比較有意思的是,中華帝國雖然長期為其他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其自身也有向外族進貢的歷史。如在漢初,漢帝國就曾向匈奴進貢和親,在唐初,唐帝國也曾向突厥稱臣,宋代時,宋帝國和契丹簽訂“檀淵之盟”,雖不算完全的朝貢關係,也有點朝貢的意思。
自近代以來,由於我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和固步自封政策,到鴉片戰爭爆發時,我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鴉片戰爭後,西方颳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各藩屬國也被列強瓜分,東亞地區長達兩千餘年的朝貢體系便崩潰了。在這些藩屬國中,越南是對我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地區之一,其中,尤其以越南的紅河三角洲的戰略地位極其的突出。在古代時,我國經營越南,無不以紅河三角洲為核心,如著名的唐帝國安南都護府就在今越南河內附近。到了近代,法國曾經為爭奪紅河三角洲,並將清政府的勢力逐出越南,用盡了一切卑劣的手段,最後甚至不惜與清政府以兵戈相見。在上世紀爆發的中越戰爭中,我國也是圍繞紅河三角洲而戰的。紅河三角洲之所以為歷代軍事家們所青睞,蓋因其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戰略價值:
1,越南紅河三角洲是海外勢力經營雲南的大本營
早在東漢時期,當馬援在入交趾鎮壓徵側、徵貳姐妹叛亂時,就發現雲南與越南北部之間存在一條便捷的交通通道,這條通道就是著名的紅河河谷。紅河源於我國雲南大理,其下游為著名的紅河三角洲,同時,紅河水量充足,水勢平緩,並且深切山體,形成了一條能通往雲南昆明並且水陸皆可通行的交通孔道。馬援還曾想經此通道進攻雲南,如《水經注》記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將軍馬援向光武帝劉秀上書,稱所征服的駱越人有萬餘人,其中有兩千多人可為優秀的士兵,善於用毒箭,中箭的人馬上就死,並認為“從糜泠(今越南越池一帶)出賁古(今雲南箇舊附近)擊益州(今昆明、大理一帶)”,轉輸通利,是最為便捷的用兵通道,“蓋承藉水利,用為神捷也”。並且,《水經注》又載,此道上有關,叫進桑關(今蓮花灘鄉)。而此道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進桑道”。關於此通道的路線,便是由昆明南經玉溪、建水而到蒙自,然後經蓮花灘(漢進桑關),順紅河河谷而下,經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越南老街而直達越南河內。
到了唐代時,南詔在雲貴高原崛起,成為大唐西南一支強大的力量。大唐和南詔之間,經常爆發戰爭,此時,今越南河內地區為唐安南都護府駐所,越南紅河三角洲就是重要的作戰方向。如天寶九年,鮮于仲通伐南詔時,便是兵分三道,其中一軍出敘州,一軍出清溪關,一軍出步頭。此處的步頭,即在今紅河河谷上的元陽縣附近,而此道就是著名的“步頭道”。此次慘敗後,天寶十三年,唐帝國以李宓為將,復又伐南詔,此次唐軍兵出兩道,一軍由蜀入,一軍由海道入,此處的海路,即步頭道,其由廣西南部渡海到河內,然後溯紅河而上,經越南老街、河口、元陽(唐步頭)而到建水、玉溪、昆明。因此,唐代的步頭道和漢代的進桑道雖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還是相同的,都是以紅河河谷為主幹。後來,南詔和吐蕃關係破裂,異牟尋遣使聯絡唐帝國,想和唐帝國結盟以共同對抗吐蕃,為保險起見,異牟尋派出三批使者,分別由西川、黔中、安南三路出發。此處的安南路,即所謂步頭道。
在明清時期,由雲南到河內已經有兩道了,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一自蒙自,經蓮花灘,順紅河河谷而下,經河口、老街到河內;一自文山,經麻栗坡、河江,順瀘江(明江)河谷而下到河內。因此,自古以來,在戰爭時期,紅河河谷和瀘江河谷是我國由雲南方向對越南用兵的主要通道。在和平時期,蒙自、河口和文山等地又為我國雲南和越南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現代,我國對越南的兩個口岸便是處於紅河河谷的河口縣和文山縣。
到了近代時,由於我國積貧積弱,西方列強颳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法國便是覬覦我國雲南、廣西等地,其先是企圖順瀾滄江下游的湄公河到雲南,後發現難以通航,於是又轉移到紅河三角洲,企圖通過紅河河谷而上到雲南。而要通過紅河河谷通道,就必然要佔領紅河三角洲,因此,法國便利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奪取紅河三角洲,將清政府的勢力逐出越南。在中法戰爭中,法國雖然被清軍擊敗,但還是如願獲得安南,不久後,法國便修通河內到老街的鐵路,而我國的雲南省的形勢就變得更加危急了。在現在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滇軍的裝備多為法國裝備,其背後深層的原因就是割據於雲南的軍閥有法國的支持。
二,越南紅河三角洲是外國勢力進攻廣西的橋頭堡
到了五代時,在經唐末農民起義後,中國已經處於大分裂的狀態。中原的混亂,直接反應到交趾,由於中國無主,交趾便處於權力真空狀態,交趾地方豪強紛紛割據,於是分裂為眾多的小國。不久後,越南地方豪強丁部領,統一了這個地區,成立了丁朝,並自立為王,同時,趙匡胤也統一了中國。丁氏於是連忙趁機向北宋請求冊封,趙匡胤認為中原初定,需要休養生息,遂將丁氏封為交趾郡王,自是交趾遂為異域。後來,趙匡胤又杯酒釋兵權,並採取一系列的軍事改革措施,以不懂軍事的文官來統領軍隊,從此,宋軍開始變得羸弱不堪。
宋王朝雖然比較羸弱,但還是不甘放棄安南,於是,在宋和安南之間,必然爆發戰爭。而南寧為宋王朝經營安南的大本營,在南寧與河內間,也必然有通道。此時,由南寧到紅河三角洲的路線,為由南寧溯左江河谷而上,經崇左、寧明、祿平而入越南界,然後再經越南北江而到河內。在宋元時期,此道是中原和安南交流的主幹道,也是雙方用兵的重要通道。宋熙寧年間,宋王朝在經過王安石變法後,試圖通過武力收復安南,但還在準備期間,就被安南先發制人,安南兵發兩路,一軍由永平(今越南祿平)攻思明州(今寧明),順左江而下,直搗邕州(今南寧);一軍出海路攻欽、廉。
但中越邊界,為崇山峻嶺,有無數的穀道,在明清時期,有“三關百隘一百二十餘卡”之說,並不止宋代時由永平(今越南祿平)經思明州(今寧明)崇左而到南寧的道路。到了明初,安南趁元末動亂,佔領永平寨。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要求歸還,但都無果,安南和明帝國還就邊境問題扯皮。關於明代和安南的邊境,就不得不說馬援立銅柱的事件。
早在漢代時,馬援平二徵之亂後,為宣揚漢帝國的國威,便在今越南中部廣治省附近立有銅柱,以為漢帝國南部極界。據《後漢書》載,其上有銘文“銅柱折,交趾滅”六字。馬援立銅柱的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影響並不亞於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竇憲的燕然勒銘,同時,界定了漢帝國的邊境。但到了宋代以後,安南獨立,而越南史書記載銅柱所立之地似有自越南中部向北偏移的過程,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微妙的。到了明代時,越南的史書記載的銅柱位置,已經到了憑祥、寧明一帶了。
等到了明永樂年間,朱棣以安南胡氏纂奪政權,大逆不道,發兵討伐,很快就攻佔安南,並設交趾布政使司,自此明王朝成功收復安南,然而明王朝統治時間很短暫,安南各地暴亂不斷,至明宣宗時,遂放棄安南。自此後永平寨(今越南祿平)也歸安南,於是安南便刻意的改變宋代以來形成的由永平寨(今越南祿平)到思明州(今寧明)的貢道,將貢道改為由涼山經洞登、憑祥、龍州而到崇左、南寧,並在洞登設立驛站,接待使者。自此後,經涼山到憑祥的道路便成了安南入明的主幹道,明廷便在憑祥設鎮南關(今友誼關)扼守此道,而諒山、洞登便成了越南北方著名的軍事重鎮。
此道一向為用兵的重要孔道,早在宋元時期,此道便多用於軍事方面,宋軍和元軍對安南用兵,就都曾由此路攻涼山,明代時期,朱棣伐安南,大軍主力便是由南寧經崇左直指涼山。近代時,法軍就是向駐守河內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退入鎮南關,法軍又一路追擊,由河內經北江,攻諒山、洞登,直指鎮南關。但在鎮南關,法軍遭到清軍痛擊。在此一戰,中國雖然戰勝,法國雖然戰敗,但清政府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便迫不及待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並承認法國吞併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3,越南紅河三角洲是海外勢力控制北部灣的基地
在廣西的南部,為著名的北部灣。北部灣為廣西重要的出海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早在2000多年前,廣西北部灣沿海就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而欽州和合浦,就是重要的基地。在古代時,由中原到安南,多為由湖北經湘江接靈渠而入桂江到梧州,然後經北流江到北流市,陸行到玉林,再由水路而到合浦,然後渡過北部灣,直指紅河三角洲。由於在玉林要陸行,故為重要的中轉站,而合浦處於海口處,為古代著名的軍事重鎮。
早在漢代時,漢武帝在滅南越後,便在越南設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此後長達千年的時間裡,越南都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郡縣,有交趾、交州、安南等稱謂。此時的越南,還處於原始社會狀態,如《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於是漢武帝根據越南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各地方部落的頭領為駱候、駱將,“與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賦稅”,“諸雒將主民如故”,然後在駱候、駱將等上設太守、刺史等官僚以統之。並且,漢帝國給越南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如交趾郡太守錫光就教導當地民眾禮義,東漢建武初年,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定婚姻嫁娶制度等。於是,越南逐漸沾染華風,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並直接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
到了東漢時期,越南的經濟、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東漢政府便將財政權收歸中央,此舉觸動了駱候、駱將的利益,於是駱將之女徵氏以交阯太守蘇定殺其夫為導火索,起兵叛亂,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響應。聲勢震動東漢政府,於是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光從“伏波將軍”、“樓船將軍”等稱謂來看,漢軍必然是由水路進發。據《漢書》記載,“軍至合浦而志病卒,詔援並將其兵。遂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里。”,由此可見,漢軍必然是由湖北經湘江、靈渠、桂江、北流將、南流江而到合浦,然後渡北部灣而到紅河三角洲。由於有便捷的水路通道,漢軍很快平定叛亂,並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自馬援通過此路平定交趾後,後世的軍事家多借鑑此戰,三國時期,東吳平定交趾,也是遣軍自建安(今福建)海道與荊州(今湖北)之師會於合浦,以擊交趾。到了東晉時期,盧循逃亡交趾,也是由合浦橫渡北部灣,並企圖攻佔龍編(今越南河內)。交州刺史杜慧度率軍擊敗,走投無路的盧循遂投海自殺。因此,合浦是兩粵通交趾之咽喉,為中原經營交趾的大本營。
除了合浦外,由欽州溯欽江而上,可到靈山,再陸行至橫縣,便接西江水道,在宋代以後,欽州為重要的用兵孔道之一。
綜述
在古代時,越南為我國最南部,隔有崇山峻嶺。自漢武帝平南越,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後,便成為我國的郡縣長達千年之久。但由於過於遠離中央,極易產生割據獨立,在宋代時,宋人文治有餘,而武功不足,其雖想收復安南,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越南終於脫離中原,已成定局,此後,在元明時期,雖然有短暫的軍事勝利,但終究不能擋住獨立的步伐。越南雖然獨立,卻深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其習俗和中國並無大異,常以“小中華”自居。如果拋除政治的因素,越南和中國的區別,就相當於北京和廣州的區別。
越南雖偏於一隅,但其影響不可謂不大。由越南溯紅河河谷而上,就可以攻昆明,佔雲南;往北越鎮南關,順左江河谷而下,則南寧就危急;由東北出海,指欽州,合浦,則兩廣不安。因此,在東漢時期,二徵叛亂,則西南便成燎原之氏,在宋代時,安南攻宋,一軍指南寧,一軍由海指欽州、廉州,則西南糜爛,連處於雲南的大理國也難免兵禍。到了近代,法國垂涎我國西南地區,便以越南為橋頭堡,則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就難以安寧了。法國吞併越南後,便連忙修建由河內到老街以及由河內到鎮南關的鐵路,而我國西南地區就更加危急了。
反之亦然,中原對越南用兵,亦從三道,一為雲南,一為廣西,一為北部灣。由雲南,則自昆明經蒙自,順紅河而下,直指河內;或者由文山順瀘江(明江)河谷而下。由廣西,則自南寧經崇左、寧明或者龍州,攻憑祥,略鎮南關、涼山,直指河內。由北部灣,則自合浦或者欽州,渡北部灣溯紅河而上,直指河內。東漢時期,馬援平定二徵之亂,即由玉林、合浦,渡北部灣而來;宋代時,宋軍伐安南,一路由南寧攻諒山,一路渡北部灣而來;元代時,元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南寧攻諒山,一路由北部灣而來。明代時,明軍伐安南,一路由昆明經紅河河谷而下,一路則由廣西攻涼山。這樣的用兵方向,即使在現代也是如此,在上世紀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廣西和雲南是我軍重要的攻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