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学艺本是同根生,风格有何相同与不同

马连良先生一生久负盛名,其门人也甚多,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不可胜数,的确可称桃李满天下。仅以比较活跃的马连良亲传弟子而言,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二人是比较引人注目的。然而,若仔细比较这两位的演唱艺术,倒可以给人以很多启发。

  冯志孝与张学津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两个人都出身梨园世家,张学津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张君秋先生,冯志孝的祖父冯蕙林及姑夫姜妙香都是京剧小生演员,姑母冯金芙、伯父冯宇兰均为京剧演员。

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学艺本是同根生,风格有何相同与不同

张学津1949年考入北京艺培戏曲学校(今北京市戏曲学校),冯志孝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今中国戏曲学校);二人均得马连良先生亲传,冯志孝1961年拜马连良为师,张学津1962年进入马派师门;二人年龄相仿,冯志孝比张学津长3岁,都属于年富力强的好时机;二人均擅演马派精彩剧目。

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学艺本是同根生,风格有何相同与不同

  然而,二人的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冯志孝主要继承并发扬了马连良先生表演风格中机智、幽默、老辣的一面,如果说《淮河营》、《打严嵩》、《甘露寺》等戏尚属于以继承为主的戏,那么《杨门女将》和《调寇审潘》中的寇准就主要是新创了,《杨门女将》中《金殿》一场,寇准临下场的一句唱:“我料他搬不过天波府的老寿星”,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寇准的机智性格,而《调寇审潘》中假设阴曹之前的两段唱既揭示了寇准“明知此身落陷井,妙的是陷井处处又无形”的尴尬处境,又以“刀对刀来枪对枪,以荒唐对荒唐我顺理成章”,与戏结尾处的“人急就上房,狗急就跳墙”相呼应,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寇准的老辣,而且细品之下还会有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苦涩的笑,令人回味无穷。

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学艺本是同根生,风格有何相同与不同

  相比之下,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以《画龙点睛》为例,他不仅在扮相上大胆采用唐装,而且在演唱上处处刻画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的庄重、务实与贤明、开通,使李世民的艺术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他在《借东风》、《捉放曹》、《三娘教子》中的表演,着力渲染的也是人物的稳重、成熟与古道热肠。

  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而冯志孝则更接近马连良先生早年的风格。如果说张学津奉献给观众的是马派艺术的“原汁原味”,那么冯志孝向观众展示的就是精加工后的精品。

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学艺本是同根生,风格有何相同与不同

  正是张学津、冯志孝二人结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创造,使得二人成为马派老生中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两个分支。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给二人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舞台,恐怕老生艺术中又将多出两派了。可是,历史已经不可更改了。

  当然,张学津与冯志孝二人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毕竟“本是同根生”嘛。

  舞台下,常听见有人议论二人谁更“正宗”。我觉得庸俗地比较二人谁更“正宗”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都是正宗,又都不是正宗。据资料记载马连良先生在某些字的发音上有点“大舌头”,二人谁也没有继承。我们不能抹杀二人在继承和发展两方面均有成就这个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