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咱們先了解一個問題

古代金屬貨幣流通的年代,能不能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

答案是能,但不太容易。

通脹的本質是貨幣多了,商品少了,物價上漲。

反過來,通脹的前提是,要麼貨幣多了,要麼商品少了。

能發生這樣的現象無外乎幾個原因,大量鑄錢、戰爭或災害等原因導致商品減少。

想要大量鑄錢挺困難,因為受當時技術和生產力的限制,金屬資源探明及開採能力有限、加工能力也有限,導致貨幣鑄造成本較高,不能大量低成本的加工貨幣。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竹鑄錢模具

即使在鑄錢的材料裡摻雜些低成本的其它成分,降低錢幣的鑄造價格也很難撬動通脹的屁股。

當然哥倫布以外到達美洲,發現數量驚人的黃金和白銀衝擊了貿易平衡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黃金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哥倫布

使用最頻繁的小銅錢還有個毛病,那就是材質問題。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古代銅錢鑄造材料是銅、鉛、錫,銅含量在62~68%之間。

銅含量高,則耐用,美觀,結果是面值低於本身材料價值,結果是被不法之人大量換購融掉換銅,國家損失太大。

如果摻雜太多其它金屬,則強度不夠,損耗加大,需要不斷換新,增加流通成本。

那麼發行多少貨幣才正常?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是多少才夠用,才合理?

標準的答案是:貨幣發行量等於市場價值總量除以流通次數。

簡單理解就是你是個賣酒的老闆,去肉鋪買了10元肉,肉鋪老闆拿10元買了大米,米商又拿著10元去你店裡買了酒,這個環節走了一圈,市場總價是30元,但流通了三次。實際貨幣量是10元就夠了,多印就會出問題。

當然通脹類型有很多種,也不是說通脹就完全是壞的。

你端著滿滿一盆水回家,總會有濺出來的水花,你步子小心點再把盆子端穩當,雖有點損失但總會平安。

紙幣本身價值很低,印製起來非常方便,理論上準備好一套印刷設備外加製版就可以開工了,印出的不是一張張宣傳單,那可是一張張票子。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成本低、面值隨意、產量高、速度快,發行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簡直不要太好。

基辛格:“誰控制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

金、遼、宋、元、明、清都或多或少的發行過紙幣,但元朝則不同,自始至終元朝都是以紙鈔為主。

忽必烈上位之前,各地均有部分紙幣流通,但僅限於當地內部,很少外溢。忽必烈上臺之後,貨幣發行權統一收歸中央政府。

馬可·波羅:“既用上述之法制成紙幣以後,用之以作一切給付。凡州郡國土及君主所轄之地莫不通行。臣民位置雖高,不敢拒絕使用,蓋拒用者罪至死也。茲敢為君等言者,各人皆樂用此幣,蓋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費用,以購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價,竟與純金無別。其量甚輕,致使值十金錢者,其重不逾金錢一枚”。

帝國四鏡均可流通,信譽度高,可抵金銀。

發行之初、貨幣價值穩定,運行良好,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清楚地明白惡性通脹的後果,所制定的貨幣政策及監管措施十分謹慎。實施嚴格的準備金制度、回收制度、偽造貨幣法令等來確保紙幣的幣值和流通。

但是這個玩意來錢太快了,一旦國家錢緊,腦筋不得不往這方面想。

元朝僅僅存在97年,然後就像一陣風兒似的煙消雲散,就跟這個紙幣有極大的關係。

中統寶鈔在發行初期一切向好,但僅僅十幾二十年後,幣值下跌,通貨膨脹問題初露端倪。

這又是為什麼呢?

發動戰爭需要很多錢,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勝利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蒙古人一直用它,效果還別說,真的不錯。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勝利的戰爭有好處,但失敗的戰爭同樣也會帶來壞處,元朝後期發動的幾次遠征都損失慘重,大敗而歸,如遠征日本。再加上元末各種起義,這些都是不賺錢還賠錢的買賣哦!

戰爭失敗了或停止了,軍隊大量吃飯的嘴沒停,樓堂官場建設沒停,出國考察沒停,無度的花費並沒停,元朝財政支出壓力驟現。

為緩解財政壓力,元朝沒有把裁軍、減少賞賜、減少鋪張浪費作為解決財政壓力的舉措,反而將目光瞄準了為紙鈔保價護航的準備金。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準備金這個物件是為了確保有足夠的清償能力而設置的,也是紙幣重要的信用憑證。如果動用了,別人不知道也就悄無聲息,一旦被發現對付不了金銀那就壞事了,會嚴重挫傷紙幣的信用。

但由於準備金被動用,中統鈔不能兌換,民眾的恐懼激增。

除了動用準備金,中統鈔還出現超發趨勢,元鈔幣值下跌,物價上漲。

沒有準備金這玩意就等於裸奔,沒有尺度和標準,混亂在所難免。

為應對幣值下跌、物價上漲的局面,至元二十四年(1287),進行了元朝歷史上第一次“換鈔”

此次貨幣改革主要內容是在中統鈔之外發行至元鈔,中統鈔與至元鈔的比價規定為5:1,即至元鈔1貫值中統鈔5貫;白銀與至元鈔的比價為1:2,即白銀1兩值至元鈔2貫;同時,禁止民間私自買賣金銀,中統鈔除貶值80%外,其他法定地位不變,與至元鈔共同流通。

貨幣改革的目的是用至元新鈔協同信譽不佳的中統舊鈔,挽回信譽下跌的不利影響,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危機,堵住漏洞。

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此次發行新鈔非但沒有緩解財政壓力,反而惡化了通貨膨脹問題。

忽必烈死後,成宗即位。這位皇帝好大喜功,沒事就愛發紅包、發獎金。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其實,蒙古人對金銀興趣不大,認為還是寶馬和武器比較靠譜,金銀珠寶平時就作為賞賜大量饋贈,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這個毛病也沒改。

國庫受不了,臣子挺開心,缺錢怎麼辦?還問準備金!

準備金有數的,早晚都會花光,但印紙票子可沒數兒,先印出來再說吧。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寶鈔銅版

成宗死後武宗繼位,皇帝位置沒變,可褲兜比之前又空了不少,於是繼續印錢。

武宗至大二年(1309),發行

至大鈔,紙鈔價值輕重失衡,一再變壞,四年後不得已全部回收焚燬,恢復中統鈔和至元鈔。

不停的換鈔發鈔,本質上毫無區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飲鴆止渴,該壞的還會繼續壞下去。

把元朝徹底打躺下的終極鈔票來了,那就是元順帝親自構思、設計的至正交鈔

順帝繼位後,鈔票加速貶值,通貨膨脹幾近失控。順帝為大量集資,發行了至正交鈔,也是元朝最後一種鈔票。不同的是鑄造了銅錢一同發行。

第一個統治漢人的朝代(八)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至正交鈔的發行完全服務於政府急劇膨脹的財政需求,至正鈔“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徹底喪失了貨幣信用。

“人視之若弊(音同必,欺騙)楮(音同楚,做紙的材料)”。

意思就是:你當我傻呀,拿紙來矇騙我吶!

結果很令人驚訝,與之前發行的結果比較,方知道什麼叫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元朝貨幣制度運行從審慎有序徹底淪為混亂超發。

與此同時,銅錢發行後社會擁有了替代選擇,導致原有的紙幣制度迅速地被拋棄,因此,至正十年貨幣改革之後,元朝的紙幣制度先於元朝自身崩潰了。

總結:

維持龐大的軍隊耗費鉅萬,失敗的戰爭沒有收益反而虧損,藩王的叛亂與各地蜂擁的農民起義,貴族濫用權力佔據資源據為己有,濫用賞賜,走私白銀獲利致使白銀大量外流,沉重的賦稅和徭役……這些都有導致政府財政壓陡增,只能選擇超發貨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看上短時間內緩解了財政壓力,實際是長期嚴重透支政府信用,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國家的崩潰。

所以,財政危機是元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下期繼續講講元朝後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