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養的雛鴨第一週的成活率很低?做好這幾點提高成活率

雛鴨第一週死亡的原因分析

肉雛鴨生命中第一週十分重要,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第一週死亡率高低對孵化場、養殖場、肉鴨的養殖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牽扯苗源的質量鑑定,運輸過程責任,養殖場飼養管理計劃調整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搞清楚肉鴨前期死亡原因在實際生產中是非常必要的。


為什麼你養的雛鴨第一週的成活率很低?做好這幾點提高成活率

一、1-3天死亡


1、種蛋感染導致。表現為,腿部發暗,腹部鼓脹發硬,黑臍,氣囊炎,腸胃空虛,卵黃吸收不良等。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種鴨卵巢、輸卵管,在種蛋形成過程中侵入蛋內而感染雛鴨。另外孵化室、苗鴨存儲室汙染亦可導致出殼後的雛鴨感染。


2、冷應激導致。死亡雛鴨皮膚皺縮,弱小,腸道後部,尤其盲腸中有水氣(腸道和盲腸內物質成水狀和氣態)。


3、熱應激導致。俗稱“出汗”“悶鴨”。死亡雛鴨羽毛溼亂,嗉囊和腸道上部有水氣;糞便較稀且出現糊肛現象。


4、煤氣中毒。雛鴨大片均衡死亡,死鴨群中間或精神不振,頻死活鴨。


二、4-7天死亡


1、弱雛死亡。弱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種鴨感染或剛開產不久種蛋蛋重偏小上孵導致。


2、管理失誤。飼養密度過大,育雛溫度偏低,採食飲水不足,爐火突然熄滅擠壓等管理不當而致死亡。


3、煤氣中毒。雛鴨大片均衡死亡,死鴨群中間或精神不振,頻死活鴨。


本類型的病變主要表現是卵黃吸收尚可或良好,腸道、嗉囊無食物或少食物,雛鴨體型偏瘦小。煤氣中毒由其特殊病變,肺臟暗紅或粉紅色,剪開肺臟,血液變色。


注:


文中沒有去涉及到疾病原因造成的傷亡,像鴨脾壞死,鴨肝炎,漿膜炎,流感等,在第一週齡內也有很高的發病率。


附育雛的溼度管理:


1.育雛期,因雛鴨所需溫度較高,水分蒸發快,為避免溼度低,舍內應噴灑適量水來保持溼度。如果過於乾燥會影響雛鴨卵黃的吸收,導致育雛期死淘率高,後期生長不均勻,料比增高。


2、前期育雛溼度保持在65%左右,後逐步降低,10日齡至出欄時控制在50%左右 。


根據季節溫度情況,在保證溫度的同時要適當通風,給肉鴨生長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既可以減少發病又可以降低料比。如果環境過於潮溼或者乾燥,可誘發漿膜炎、呼吸道疾病、寄生蟲等疾病的發生。


為什麼你養的雛鴨第一週的成活率很低?做好這幾點提高成活率


3、雛鴨在適宜的溼度下,水分蒸發與體熱散發比較容易,感到舒適,食慾良好,發育正常。


4、鴨喜歡乾燥環境,對潮溼不適應,在溼度過大、溫度低時體內水分散發、體熱散發會受阻,容易誘發感冒。


溼度過低,體內的水分就會被幹燥的空氣吸收,導致鴨子喝水增加,對腸道造成應激,影響生長。


5、前期相對溼度低於50%時儘快採取加溼措施,採取過道灑水、爐子加水盆等方式來產生蒸汽,也可以採用噴霧加溼等方法均可提高溼度。以後隨著鴨子的增大以及戲水活動的增加,鴨舍內的溼度會自動升高。


6、隨著鴨子的增大,吃料及飲水的增加,舍內溼度及氨氣濃度也會隨著升高,此時舍內環境容易導致飼料發生黴變,鴨子瞎眼現象增多,所以應根據季節不同靈活運用通風換氣來降低舍內溼度。


若後期溼度大,容易引起漿膜炎、腹瀉等疾病的發生。

1.育雛期,因雛鴨所需溫度較高,水分蒸發快,為避免溼度低,舍內應噴灑適量水來保持溼度。如果過於乾燥會影響雛鴨卵黃的吸收,導致育雛期死淘率高,後期生長不均勻,料比增高。

為什麼你養的雛鴨第一週的成活率很低?做好這幾點提高成活率

2、前期育雛溼度保持在65%左右,後逐步降低,10日齡至出欄時控制在50%左右 。

根據季節溫度情況,在保證溫度的同時要適當通風,給肉鴨生長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既可以減少發病又可以降低料比。如果環境過於潮溼或者乾燥,可誘發漿膜炎、呼吸道疾病、寄生蟲等疾病的發生。

3、雛鴨在適宜的溼度下,水分蒸發與體熱散發比較容易,感到舒適,食慾良好,發育正常。

4、鴨喜歡乾燥環境,對潮溼不適應,在溼度過大、溫度低時體內水分散發、體熱散發會受阻,容易誘發感冒。

溼度過低,體內的水分就會被幹燥的空氣吸收,導致鴨子喝水增加,對腸道造成應激,影響生長。

5、前期相對溼度低於50%時儘快採取加溼措施,採取過道灑水、爐子加水盆等方式來產生蒸汽,也可以採用噴霧加溼等方法均可提高溼度。以後隨著鴨子的增大以及戲水活動的增加,鴨舍內的溼度會自動升高。

6、隨著鴨子的增大,吃料及飲水的增加,舍內溼度及氨氣濃度也會隨著升高,此時舍內環境容易導致飼料發生黴變,鴨子瞎眼現象增多,所以應根據季節不同靈活運用通風換氣來降低舍內溼度。

若後期溼度大,容易引起漿膜炎、腹瀉等疾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