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這是一個偽命題。清朝滅亡那些事:清朝滅亡時,溥儀手握百萬大軍為何會選擇退位?不能奮力一戰嗎?奮力一戰能有勝算嗎?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大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自1912年宣詔退位,時年僅6週歲,還是一個一竅不通的小孩子。然而真正當家做主決定是隆裕太后和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這兩位才是清朝最高統治者,此時的宣統皇帝其實就是一個擺設而已。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清朝新式軍隊:北洋新軍

大清滅亡前夕軍隊數據,大清陸軍大概有100萬人,其中能夠作戰的部隊有60多萬人,現代化軍隊只有大約17萬人,而且是不聽大清統治者調遣的。除去南方新軍(偏向於革命黨)外,其餘清軍都是打不了仗專吃軍餉的八旗外,還有轉業做警察的清軍外,真正能夠拿出手的是袁世凱所統領的北洋新軍大約7萬人。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操練中的北洋新軍

大清軍隊演變,軍隊體制落後和腐敗,決定軍隊戰鬥力的衰落,以是呼清朝不得不依靠其它軍隊維持其統治。清朝軍隊主要有八旗、綠營、北洋海軍和新軍四類軍隊。八旗軍是清朝戰功顯赫立國之根的主力軍,入主中原後過上百年安逸生活,戰鬥力早已全失,已不能打仗。綠營是大清入主中原後建立的以漢人為主的兩大主力軍隊之一,由於大清種種限制戰鬥力有限,隨著八旗軍的沒落綠營軍成為主力。洋務運動開始,大清致力於海防,建立“亞洲第一海軍”北洋海軍,“甲午戰爭”北洋海軍悲劇性的全軍覆沒後海軍一蹶不振。1901年大清發起“庚子新政”,重新新建清朝陸軍就是所謂的“新軍”,計劃全國新建36鎮新軍常備軍,最後清朝滅亡時新建新軍共26鎮,大約18萬人。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清朝舊式軍隊,湘軍

1911年清朝引起“保路運動”,緊急調新軍入川鎮壓,武漢空虛新軍趁機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燃燒全中國。大清統治者被迫請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黨,袁世凱稱“足疾未愈”,不肯出山平亂,最後大清被迫無奈之舉,遂把清朝大權交於袁世凱。袁世凱出山直接把北洋6鎮新軍7萬餘人調入山東和山西鎮壓革命黨,接著調6鎮新軍攻打武漢,形成南北之勢。隨著三方勢力角逐,袁世凱最終加入南方革命洪流中,大清沒戲了。袁世凱順利逼宮,以利益威逼大清統治者,最後成功推翻清朝。新軍成了推翻大清主力軍,為大清滅亡挖掘魂墓。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新軍發動武昌起義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不是偶然性的,革命是孫中山先生歷經十幾年的艱辛所播下的種子,暴風雨般的革命瞬間傳遍全國。不說宣統皇帝還只有6週歲,就算宣統皇帝已經長大成人能夠親政也是不能挽回敗局,革命已經深入人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算宣統皇帝手握百萬大軍,除去那些吃喝拉撒沒有丁點戰鬥力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外,能拿出手的就只有北洋六鎮新軍7萬餘人。可回過頭來看看袁大頭會樂意幫助宣統皇帝平定鎮壓革命黨嗎?小編覺得不會,因為改朝換代時機完全成熟,全國百姓支持革命。要是南北雙方真打起來革命黨最終完全是可以勝出的,袁大頭目光長遠看到這一點,所以才決定“南北議和”,武漢三鎮可能守不住,但是形勢對革命黨人有利。

此皇帝手握百萬重兵,為何選擇退位,也何不願不奮力一戰挽回皇位

武昌起義,新軍沙盤推演

假如宣統皇帝真的奮力一戰也會落得失敗的下場,宣統皇帝選擇退位是正確的選擇,打下去輸得可能更慘。而且宣統皇帝手上也沒有多少軍隊,南方的軍隊已經全部起義或者投降革命黨,北方能打仗的唯有北洋6鎮新軍,百萬大軍只能是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