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

西藏

距離布達拉宮一公里的拉薩市人民醫院,每到8月門口就會排起長隊,來自北京著名三甲醫院的醫療專家都會來到這裡為當地群眾義診。從2015年北京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以來,拉薩市人民醫院已經從三級乙等醫院提升為三甲醫院,更多的拉薩群眾享受到首都的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當地醫生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北京援藏紀實第六集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上午八點多的拉薩,天剛大亮,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醫生楊劼正蹲在地上診治一位藏族大叔的膝蓋,他迅速做出判斷。

—— 什麼時候疼的厲害?

——10多天前。

——考慮是痛風,你這個是痛風……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楊劼是組團式醫療援藏以來的第六批援藏醫生,他的專業是小兒骨科,這在拉薩市人民醫院裡從來沒有過。來到拉薩三個星期,他已經完成了七八臺手術。

成人的壞了就換,再壞了就翻修,我們對兒童是真正去做保髖、保膝的,儘可能將他自己的髖關節、主要的關節使用的時間長一些。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41歲的德吉也從近兩百公里外的那曲市尼瑪縣趕來複診,在西藏一些高寒地區,關節炎是常見的疾病:

我32歲得了關節炎,現在快十年了,以前都是坐輪椅,生活沒法自理要靠我老公,18年和19年,北京的專家來給我做了兩次手術,30萬手術費我一分錢都沒花,現在你看我都能站起來走路了。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除了接診、手術,楊劼還需要帶三到四名當地醫生。這種師帶徒的模式是組團式醫療援藏的重要內容,掛職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的任軼說,組團式醫療援藏以來,北京已派出102人次的醫務人員,來自北京的22家醫院,有一個醫院的力量建設一個科室,同時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優秀醫生。

2015年的時候,可能科研一年只有個一兩項,現在我們一年申請的科研項目去年有29項;學術文章以前可能一篇都沒有,現在我們去年還有兩篇SCI文章,其他的核心期刊股東的專業期刊的文章有幾十篇,科、教、研都在成長。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腎內科主任曲珍吉姆就是師帶徒模式的收益者。前後有四名北京醫療專家成為她的師父,帶領她創建了腎內科和血液透析中心。

他們每次都是來病人給我指點,讓我做哪些、注意哪些,這些細節方面教得挺細緻的,我自己現在可以獨立做靜脈植管,頸靜脈植管,骨靜脈植管。

2017年8月,拉薩市人民醫院率先在自治區七地市人民醫院中完成“三甲”創建,診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援藏團隊又根據實際需求,開始輸出醫院管理的先進經驗,總務科科長孫曉東是第五批援藏隊員,到高原不到一個星期就因為急性高原肺水腫住進了高壓氧艙,但今年援藏到期後,他又主動延長了一年。

我們向市財政局、拉薩市政府申請了一筆資金,要做一個擴電增容的項目,但是直到今年6月份才批下來,這個項目從頭到尾都是我們來操作的,所以說有始有終,如果中間換人,可能他還不太瞭解,又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如今,任軼院長和他的團隊又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標。要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五大中心。

目前醫院通過北京支援,已經完成了危重症孕產婦中心、危重症新生兒中心,胸痛中心的建設,我們今年申請了腦卒中中心,就在10月底進行評審。現在我們也在積極建設創傷中心,相信未來醫院五大中心建設完成以後,醫院的整體水平應該能夠達到或者接近西部地區三級甲等醫院的平均水平。

記者手記

六天的密集採訪讓記者認識了一個新拉薩。孩子們喝上了高品質的牛奶,學生們擁有了高科技的實驗室,傳統的農牧民走進了工廠,藏式的民居搞起了旅遊,實現了病有所醫,幼有所教,勞有所得,弱有所扶。而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26年來北京對拉薩的全方位支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紮根雪域高原,用自己的專業和汗水為藏族同胞安居樂業出謀劃策、保駕護航。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及兩區兩縣安排資金總量18.41億元,實施項目299個,累計幫助1.8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指出,要確保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又為北京援藏幹部吹響了新一輪衝鋒的號角。如今,他們正著手研究當地“十四五”規劃的思路和方向,努力以更精準的角度、更務實的態度幫助拉薩人民鞏固脫貧成果,共同享受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北京援藏故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採寫記者:郭雅婧

微信編輯:陸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