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全局

《狗鎮》是一部很考驗耐心與承受力的電影,它的取景非常獨特,話劇舞臺般虛擬的佈景,像建築設計的平面圖,用畫在地上的白色粉筆格替代空間主體,演員完全是無實物表演,在虛空中開門,在不存在的街道上穿梭,教堂、房屋、店家甚至草地菜園都只用文字標註出存在。

《狗鎮》豆瓣評分有8.4,第一次點開這部聞名已久的電影,我懷疑自己看錯了資源,搜索資料反覆確認,看到妮可基德曼出場時才打消了疑慮。空無一物的場景單調又簡陋,人物對話冗長且枯燥,很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幾次都是耐著性子看了十幾分鍾就退出了。事實證明,就像一本深度好書,只有沉下心來品讀過鋪墊的部分,才會後知後覺發現它的出色。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居民

故事設定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狗鎮”是位於落基山脈裡的一個封閉小村鎮。偏僻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自治小社會,小鎮居民沒有權職上的界定,在各自的生活中互不干擾。小教堂的鐘聲代表集結,人們最大的社區活動,就是聽自稱為作家的湯姆試圖以精神領袖的高度去“喚醒”村民的道德感。

人們為了三餐而麻木工作勞動,除了填飽肚子,在精神上他們一片荒蕪。格蕾絲是伴著山谷的槍響來到小鎮的,她衣著華麗,面龐嬌美,小鎮裡灰撲撲的居民在她的映照下相形失色。格蕾絲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小鎮死氣沉沉的寧靜,接納,意味著失序的開始……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小鎮中唯一的一條狗對著格蕾絲狂吠,飢餓的格蕾絲拿了狗盆裡的肉骨頭。這根肉骨頭讓善良的她陷入了自責,因為她拿了不屬於自己的食物,只有付出相應的補償她才能心安。湯姆發現了驚慌失措的格蕾絲,這個從未走出小鎮、甚至沒能寫完一部小說的年輕人,正得益於小鎮的狹獈培養出他空前的自負。美麗的格雷絲激發了湯姆的保護欲,他嘗試說服居民們讓她留下來。

格蕾絲對人性抱著完滿且美好的信念,小鎮的閉塞、居民的冷漠、湯姆對“哲學”的侃侃而談,都被她理解為民風淳樸,剛剛從城市的繁華荼蘼中逃離向“遠方”的格蕾絲,認定狗鎮就是自己尋找的避世桃花園。為了留下來,格蕾絲做好了妥協討好的姿態。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湯姆發現了格蕾絲

儘管居民們對格蕾絲的到來並不友好,但在湯姆的說服下,他們同意讓格蕾絲以勞動作為居住於小鎮的報酬。格蕾絲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溫和的性格漸漸獲得了居民們的認可,在相處中,格蕾絲的善解人意、樂觀開朗,像一陣和煦的春風吹動小鎮長久以來的陰沉。

她替焦頭爛額的主婦照料孩子,為照顧癱瘓女兒的黑人女傭分憂,陪眼盲後情緒失控的老人聊天,教智力低下的年輕人下圍棋,和農夫一起打理蘋果樹,安慰情場失意的單身漢……人們對這個女孩的到來,感到由衷的幸運,從排斥未知的外來者轉為欣喜接納。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居民們開始接納格蕾絲

一切的轉變要從警察在告示欄上貼上格蕾絲的“通緝”海報開始,面對詢問,小鎮居民一致團結地隱瞞了格蕾絲的行蹤。正是這份包庇,縱容了居民們的膽子,本來純潔無瑕的格蕾絲有了受制於人的把柄,於是他們心安理得地差遣格蕾絲做更為繁重的勞動。格蕾絲每天忙碌到昏天暗地,她並不覺得居民們對她的壓榨有什麼不對,甚至覺得他們能夠在警察面前袒護她,已經夠令她感恩戴德。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電影大致可以凝練為三個部分:對格蕾絲的未知、第一次看到格蕾絲的通緝告示、發現格蕾絲是“涉嫌謀殺”的重大嫌疑犯。在此基礎上,居民對格蕾絲的態度一層層遞進,人性的惡也一步步被激發。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人們在得知格蕾絲是被通緝的對象後,最初只是在招呼她幹活時不再感到歉意,慢慢覺得自己對格蕾絲的掩護值得更多的回報,於是開始挑剔起格蕾絲的工作質量,盲人嘗試不經意間用手觸碰格蕾絲的腿,農夫查克開始對格蕾絲髮脾氣,認為她不應該將他看作四個孩子的父親,而是要像欣賞一個有魅力的異性般看待他。甚至連查克的兒子,都要求整天坐在格蕾絲的腿上,否則就告訴媽媽她揍了他。

在警察第二次來到鎮上,格蕾絲的“身份”進一步升級後,查克第一個開啟了人性之惡。他強行佔有了格蕾絲的身體,要挾如果格蕾絲敢反抗,就立即向警察告密。盲人堂而皇之地對格蕾絲上下其手,婦人們對格蕾絲惡言相向,以勾引查克為由毆打她……在格蕾絲默許了查克的侵犯之後,一切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格蕾絲的處境被推進失控的旋渦。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湯姆是格蕾絲唯一的情感依靠,這個滿口人生哲理與理想境界的男青年,一直在渲染自己的崇高道德,格蕾絲的出塵不染成全了他幻想中的愛情,面對查克的有恃無恐、居民們霸凌,他卻選擇沉默。因為反抗意味著打破小鎮慣有的平衡,除了慷慨激昂的語言,他的物質生活還要靠他退休的父親保障。

湯姆努力扮演一個支持者的角色,他偷了父親藏在藥櫃裡的錢,讓格蕾絲找卡車司機帶她逃跑。格蕾絲曾溫柔地安慰過這個失意的老單身漢,然而收了錢的卡車司機卻爬進了車斗,像查克一樣佔有了她。即便如此,卡車司機最後還將格蕾絲拉回了小鎮,她被湯姆出賣了,湯姆的父親發現丟了錢,湯姆出於害怕一口咬定是格蕾絲偷的。小鎮的人已經將格蕾絲視為奴僕,自然不可能“恩准”她擅自離開。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基於格蕾絲逃跑和偷竊的“惡行”,小鎮的人們用一條鎖狗的鏈子拴住她的脖子,鏈條另一頭連著一個大鐵盤。格蕾絲每天必須拖著這個沉重的鐵盤去工作,到了深夜,鎮上的男人們輪流鑽進她的小屋,將格蕾絲視如牲畜。

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於格蕾絲對湯姆的態度,即便小鎮所有的男性都佔有了她,但她希望和湯姆保持純潔。因為那些人是基於要挾與傷害,而湯姆和她是因為愛情。格蕾絲完美的道德感,使她想保持愛情的純粹與天真。湯姆一直企圖做一個道德上的完人,至少是凌駕於小鎮居民之上,文化賦予他的盲目自信,至始至終都讓湯姆想和小鎮的人區別開來。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然而格蕾絲的拒絕令湯姆無比痛苦,同時也令湯姆意識到,自己並不比小鎮居民高尚。正是這一點令湯姆感到恐懼,在他質問格蕾絲為什麼全鎮男人都可以,就他不可以時,格蕾絲對於愛情僅存的幻想破滅了。

格蕾絲的存在印證了湯姆的虛偽與可笑,他自成體系的理想主義遭到了現實的威脅,他一直的信念是拯救村民的道德意識,這也支撐他可以理直氣壯地以寫書為由整天無所事事,在教堂裡高高在上的演講。自我逃避令湯姆不去面對自身的問題,而將歸結為格蕾絲的存在,所以他撥通了當時追捕格蕾絲的人留下的電話,沒有格蕾絲的狗鎮才有他的生存價值。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電影最令人驚訝的是結局的反轉,一直是弱勢方的格蕾絲,並非什麼通緝犯,而是黑幫頭目的獨生女兒。格蕾絲正是為了要與父親的生意劃清界限,才選擇逃離。格蕾絲為了逃避罪惡而選擇留在偏僻的狗鎮,她堅信遠離喧囂的小鎮是美好的。然而陽光之下亦有云影,人性的陰暗面,四海皆存。

格蕾絲的絕地反擊並沒有讓人感覺心中大快,反而有一種更沉重的東西,觸達於人性至深處。良善的格蕾絲結束了小鎮所有人的生命,只留下當初她偷食其肉骨頭的那條狗,或許,只有那隻狗,對她的給予沒有要求回報吧。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對於“性善論”還是“性惡論”,一直是爭執不休的話題。個人是支持人性本惡,教育與世俗禮法,是讓人慢慢知惡而明善的過程。約定成俗的道德要求與法律的正面約束力,讓我們遵循在“對”的行為準則上,一旦進入到一個類似狗鎮的環境,脫離了外在的約束,一切行為不需要付出代價,那我們還能秉持嚴格的自我要求做到至善嗎?

狗鎮本身就似一個意象,一個真空的“法外之地”,禁錮著麻木且接近本能的靈魂。小鎮的人面對格蕾絲的控訴,卻拒絕承認自己的殘忍,他們反覆強調“我們保護了她”,格蕾絲只是支付了對她“保護”的付出。可以看到他們拒絕承認錯行的恐慌,因為在善與惡的自我評價之間,絕大多數人傾向於前者。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格蕾絲在車上與父親有一段精彩絕倫的對話,雙方都在控訴對方的傲慢。格蕾絲相信人性的美好,父親卻以他罪惡的眼光定義一切,格蕾絲想逃離父親對他人漠視的傲慢,追尋自己定義的完整世界。格蕾絲的父親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你不給別人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機會,這是一種極端的傲慢。”

狗鎮的人應該是嫉妒格蕾絲的,她那種無論面對何種對待,都能坦然接納的耐受力。她的優雅、溫柔、天真、善良,無一不照見小鎮人的蠢鈍、冷漠、自私、麻木。格蕾絲無底限的寬容縱容了村民們一次次試探她的邊界,這樣的人現在不乏有很多,觀察一下工作生活中的“受氣包”群體,他們與格蕾絲一樣,都不會拒絕他人的要求,成為所有人都可以使喚的對象,被侵犯的邊界感正是來自一次次沉默的妥協。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儘管說格蕾絲的遭遇有些咎由自取的成份,顯得過於殘忍。但正如格蕾絲的父親所言,她總是以善良滿足自己的道德崇高感,對於村民的無理要求沒有適可而止地反抗,為他們的行為各種辯護,不給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助紂了“惡”的膽勢。看電影的過程中,一直為格蕾絲邏輯自洽的天真感到有些魔幻,將一切不合理的索要都解釋為“他們保護了我,他們應得的”,以至於產生一種有悖常理的錯覺:她這樣做是沒辦法。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前南斯拉夫的“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曾做過一個很出名的行為藝術作品“韻律0”,她將自己麻醉靜坐六小時,觀眾可以任意選擇桌上的七十二種物品與失去行動能力的她接觸。物品中有玫瑰花、蜂蜜這些令人愉快的,亦有如匕首、弓箭這樣的銳器。

她將行使權完全交給了一群普通觀眾。結果這次表演成為她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有人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劃破她的皮膚,阿布拉莫維奇傷痕累累,眼中充滿淚水,及至有個人將一把上了膛的手機對準了她,這才有個理智的圍觀者驚恐地奪走。麻醉結束後,她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無聲地控訴,人群害怕心虛地四散逃跑。

《狗鎮》:不懂拒絕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被善良引發的人性之惡

這些觀眾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就像狗鎮裡的居民,安穩過日子,沒做過什麼惡事。失去了反抗意識並允許他們行使主權的時候,第一個人選擇去傷害的人決定了事情的走向。當“惡”分散在整個群體當中,個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微乎其微,一切的不當行為都被合理化了。

小說《烏合之眾》中有一句很經典:“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約束的一面。”格蕾絲的溫馴就似被麻醉的阿布拉莫維奇,倘若她在小鎮居民提出第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時就斷然拒絕,這些“普通的壞人”,多半會如那些四散而逃的觀眾,畢竟誰都不想承擔“你是壞人”這樣實質的控訴。

格蕾絲最後說“這個村子在世界上消失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更好。”這次她是權力的行使者,用她的道德標準定義了狗鎮居民的生死,細想之下,這樣的“以善之名”,與切實的“惡”又有什麼區別呢?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