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尊重“不會”的權力,給老人們留出一條“慢行路”

最近,“抱歉我沒帶著實體錢”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再次揭示了信息時代不會用智能手機,沒有綁定電子支付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種不便。上海各行各業對於這些老人,考慮得是否周全?上海電臺記者湯麗薇今天走訪了公園、展覽館、美術館、醫院、菜場等地,發現很多地方在加快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的同時,仍不忘留出一條“慢行路”,尊重老人們“不會”的權力。請聽報道:

在這個萬物皆觸網的時代,便利和高效並不屬於每一個人。對於許多難以融入的老人來說,很多時候反而意味著“麻煩”。記者在菜場裡遇到一位80多歲的阿婆,她說前陣子到處都要健康碼的時候,她只能儘量不出門:

“健康碼沒有,我不出去了,我一天到晚在家裡。”

阿婆一邊說一邊掏出一張嶄新的百元大鈔,從海鮮攤販那兒買下了兩隻梭子蟹:

“付現金的,菜場裡面差不多都用現金的。”

記者走訪了本市長寧、閔行等地的菜場和商場,看到攤頭和店鋪都同時支持掃碼和現金兩種支付方式,這意味著即使不用手機,買菜、購物也不會遇到什麼困難,只是有時會錯過一些線上的優惠活動。

除了“購物”,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可能遭遇的最大“麻煩”在於“出行”。想去一些地方卻沒有健康碼,或是不會使用打車軟件……不過記者發現,針對這些老人們可能遇到的困境,上海正給予更多的周到考慮:

記者:“我想問一下,家裡有老人年紀很大,她一直不用手機,能來看病麼?”

護士:“你病歷卡來登記一下,身份證帶好啊。”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醫院都為老人們開了“另一扇窗”,只要提供身份證、醫保卡,或是提供一些相關信息,就能看上病。

在上海農展館的門口,展覽會的主辦方在查驗健康碼的地方,也特別搭設了臺子,由兩名工作人員專門為買農貨的老人們提供服務:

工作人員A:“如果說沒有手機的,我們就寫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實名登記地址就可以了。”

工作人員B:“80歲老太太不可能玩微信,登記好就可以了,也是方便老人。”

「聽」尊重“不會”的權力,給老人們留出一條“慢行路”

目前上海不少室外公共場所,進入時已不再需要出示健康碼,而一些仍需要證明的博物館、美術館,也都給老人們提供了第二種、第三種方案選擇。比如陪同家屬可以申請“親屬隨申碼”綁定老人信息,再比如在程十發美術館,老人們可在現場工作人員幫助下,用手機發短信給運營商,一會兒就會有一條14天內行動軌跡的短信自動回覆過來:

“就是可以查到途徑,只要有這個短信,我們一樣可以讓他進去。”

國慶節前夕,申城還上線了上海出租車統一平臺“申程出行”,該平臺在本市出租車候客點的揚招杆上,安裝了醒目的出租車呼叫按鈕,乘客只需按下按鈕即可發出叫車指令,這對老人們來說是很大的便利。

誠然,在滾滾而來的數字浪潮中,老人們依然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便,但只要社會在前進中肯為他們留出一條“慢行道”,他們都可以生活得更好。市民王曉潔認為這種關懷,應該從每個人做起:

“呼籲大家在路邊碰到年紀大的人不會用軟件啊什麼的,可以力所能及地幫一下忙。”

充分尊重每個人“不會”的權力,“無論我們是否終將成為他們,即使我們永遠不會成為他們。”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湯麗薇

編輯:沈穎婕

責任編輯:金曉英

「聽」尊重“不會”的權力,給老人們留出一條“慢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