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魏碑形成背景

魏晉南北朝天下動盪不安的局面導致了大批文人士大夫南遷。所以,魏碑的創作者,大都是精於書法的普通人,正因為無宗無派,所以在創作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束縛,以至於許多魏碑書法都不拘一格,魏碑的面貌也都是異彩紛呈。但是在當時卻只有二王書法被視為正統書法,也只有二王書法在貴族士大夫手中流傳。如果說二王屬於“宮廷貴族派”,那麼魏碑則屬於“鄉野自然派”。

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三國書法—《谷朗碑》

魏碑等於“鄉野自然派”

當時出於人們的習慣,他們將上流社會的書法捧作“雅”,而民間的書法貶為“俗”。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也痴迷於二王書法,二王就成為當時的書法正統,所以唐人就把魏碑稱之為異類。再加上千百年來帖學一直是社會主流書法學派,而作為他的競爭對手的魏碑,則被人他們忽視。因此,唐代以後,魏碑慢慢被人們遺忘了。

明代由於皇權的需要和提倡,臺閣體出現了,它推動了帖學書法的發展,在當時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正是因為臺閣體的字體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這些特點讓臺閣體顯得過於呆板,它無形的將當時書法家的才華、性情都很大範圍的約束到了,就導致當時的書法家都開始尋求藝術的真諦,他們就必須得衝出這種無形的束縛。

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魏碑書法—《元羽墓誌》

再加上二王為代表的帖學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城市化顯得愈加嚴重,寫來寫去都是千人一面,書家們就開始厭倦這種“乾癟癟”的字,再加上明代臺閣體和清代館閣體的長期束縛,導致人們迫切的想要尋求一種改變。到了清代,書家們發現魏碑多變的特點正好符合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對魏碑的研究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掀起波瀾波浪,帖學崩塌後,在清朝有緊接著湧現了一大批如康有為、何紹基這樣的偉大碑學書法家,從此碑學就在很多書家中站住了腳跟。所以沒有絕對的醜,也沒有絕對的美,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魏碑書法—《元楨墓誌》

從清代書法發展情況,可以看到清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碑學和帖學的競爭和消長。碑學的興起在清代是有客觀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文網,走上金石考據的治學道路,而這時漢、魏、南北朝碑刻不斷出土,人們除了證經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為書法提供嶄新的資料,使書法家的眼界豁然開朗;另一方面書寫篆、隸需要字字有來歷,清代文字學的成就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基礎,所以清代許多書法家同時又是金石學家。第二,篆刻藝術的發展,也給書法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清代書法家多善治印,能將凝練蒼樸的金石趣味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使書法有了金石氣,這些都是隋唐以來書法藝術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畫的發展使得繪畫的書法化更為濃厚。所以清代書法無論是用筆、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創新。

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清代何紹基書—《張玄墓誌》

魏碑行草書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行書草書這些書法被當做藝術懸於壁上專供欣賞,大多都是寫在紙上的,而魏碑卻用刀刻斧鑿記錄功德,記載生死,這種真實的力量成就了魏碑的美,使書法藝術擺脫了實用性的束縛,反映了人們對雄強剛陽書風的追求,促進了書法藝術的個性化、人性化,給晚清書壇帶來新的活力,成為清代書法藝術的轉折點,碑學的興起充分的顯示了人們對書法藝術的追求與創新。

帖學崩塌到碑學重振的過程,其實就是書家追求的才華、性情的過程

蘭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