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魏碑形成背景

魏晋南北朝天下动荡不安的局面导致了大批文人士大夫南迁。所以,魏碑的创作者,大都是精于书法的普通人,正因为无宗无派,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束缚,以至于许多魏碑书法都不拘一格,魏碑的面貌也都是异彩纷呈。但是在当时却只有二王书法被视为正统书法,也只有二王书法在贵族士大夫手中流传。如果说二王属于“宫廷贵族派”,那么魏碑则属于“乡野自然派”。

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三国书法—《谷朗碑》

魏碑等于“乡野自然派”

当时出于人们的习惯,他们将上流社会的书法捧作“雅”,而民间的书法贬为“俗”。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也痴迷于二王书法,二王就成为当时的书法正统,所以唐人就把魏碑称之为异类。再加上千百年来帖学一直是社会主流书法学派,而作为他的竞争对手的魏碑,则被人他们忽视。因此,唐代以后,魏碑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明代由于皇权的需要和提倡,台阁体出现了,它推动了帖学书法的发展,在当时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正是因为台阁体的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这些特点让台阁体显得过于呆板,它无形的将当时书法家的才华、性情都很大范围的约束到了,就导致当时的书法家都开始寻求艺术的真谛,他们就必须得冲出这种无形的束缚。

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魏碑书法—《元羽墓志》

再加上二王为代表的帖学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城市化显得愈加严重,写来写去都是千人一面,书家们就开始厌倦这种“干瘪瘪”的字,再加上明代台阁体和清代馆阁体的长期束缚,导致人们迫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改变。到了清代,书家们发现魏碑多变的特点正好符合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对魏碑的研究也就从这时候开始掀起波澜波浪,帖学崩塌后,在清朝有紧接着涌现了一大批如康有为、何绍基这样的伟大碑学书法家,从此碑学就在很多书家中站住了脚跟。所以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魏碑书法—《元桢墓志》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豁然开朗;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清代何绍基书—《张玄墓志》

魏碑行草书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行书草书这些书法被当做艺术悬于壁上专供欣赏,大多都是写在纸上的,而魏碑却用刀刻斧凿记录功德,记载生死,这种真实的力量成就了魏碑的美,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碑学的兴起充分的显示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创新。

帖学崩塌到碑学重振的过程,其实就是书家追求的才华、性情的过程

兰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