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刘统勋

刘统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乾隆在位时期他曾任职刑、礼、工、吏四部尚书,在官场混迹40多年,在治理水患等方面有显著的政绩,然而这样一位清官的官场生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刘统勋曾三次被罚,最为严重的一次还被抄了家,不过即使这样,最终乾隆还是原谅了刘统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来看看刘统勋的品行吧!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刘统勋

为官清廉,能力卓越,无可替代

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康熙朝进士。受到家族熏陶的刘统勋在19岁那年就中了举人,26岁那年高中进士。不久后就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开始学习治水之法。

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就此开始了治理水患的一生。因为自己工作出色,赢得了乾隆的认可。两年后,刘统勋奉命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涨水很快,刘统勋通过分流的放马,将运河的水引入大海,并根据地势改变堤坝的高度。"这样的有智慧的人在当时可不常有。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张廷玉

乾隆在《五阁臣诗》中曾评价过刘统勋,"汉大学士之足资倚任者,张廷玉以后,有刘统勋,此人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这就是康熙对刘统勋的认可,从这还可以看出乾隆对刘统勋始终存有倚重之心。除此之外,刘统勋在出仕期间一直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代表。他从不结党营私,这也是皇上喜爱他的原因之一。

据记载,刘统勋的生活简朴,外出巡视时,从不铺张,带两三个随从,几匹驿马就上路了。在路上的吃喝全都自付,从不打扰地方官员,但凡有人因此要大摆宴席,一律拒绝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乾隆画像

此外,在刘统勋出任左都御史期间,曾直接上书身居高位的张廷玉和吏部尚书拉帮结派,这份奏折引起了乾隆的重视。身为朝廷重臣,刘统勋认为不应"与内侍交言"。且在他担任主考官选录人才之时,也从不与考生结交,纳为己党。这样的做法使得皇上对他很放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臣子,最终却被乾隆抄了家。其中涉及到了君臣的相处之道,不妨来往下看。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康熙画像

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博弈

公元1754年,刘统勋受命协同永常办理陕甘总督事务。这次行动实际上与清政府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当时伊犁部落内部出现暴乱,乾隆想要借此机会,出兵伊犁,收复地域。

所以在这个时期,乾隆让刘统勋出任此职,一方面是想要他帮助分担军需,另一方面是为了监督永常。这个安排反映了当时乾隆对战争的期许,以及对刘统勋的信任。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康熙

公元1755年,两军正式对战,因为用兵得当,所以很快就荡平了伊犁,当时伊犁将领阿睦尔撒纳带领众兵降与朝廷,刘统勋也顺利的度过了这段军旅生涯。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没过多久阿睦尔撒纳在进谏途中潜逃,并一路烧杀抢掠,引得乾隆震怒,下令派兵剿除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清军前线多数主将被困而死。侥幸留的一命的永常,因为畏惧敌军,担心有埋伏,便下令后退,并没有及时处理反叛的军队。作为监军的刘统勋也上奏附和永常的做法,希望能够后退。乾隆此时并不知道,前方众多将领已死,只是认为他们不战而退。因此在刘统勋返回朝中时,乾隆治了他的罪,并抄了他的家。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乾隆

由此事来说,乾隆治罪于刘统勋是很正常的事情,原因有二:其一是刘统勋附和永常后退的做法,影响了朝廷的君威,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二是刘统勋不听乾隆指令的这种做法,辜负了乾隆的信任,与乾隆的御臣之道相悖

信息不对等——根本矛盾

在古代打仗时期的军心很重要,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在皇帝看来,战争收尾之时遇到叛军,却不杀敌,反而令大军后退,这样的做法是动摇军心、摇惑舆情的,怎么能容忍呢?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刘统勋

在乾隆看来,就当时情况而言,清军不是没有机会歼灭敌军,但是不战而退,说轻点是畏惧,说重点就是逃避。这种做法无疑是放敌方走,所以刘统勋实在是罪无可赦。

可实际上呢?清方内部已经损失了几员大将,剩余的永常也在战争中受了伤,且产生了畏战心理。刘统勋只是一介书生,并不具备带兵打仗的本领,他为了降低叛败带来的损失,选择后退,也无可厚非。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康熙

造成这样的结局,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其实很好理解。乾隆与刘统勋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古代行军打仗时信息的不对等。乾隆远在朝中,认为我方将领英勇善战、军需充足,剿灭敌方绰绰有余。而刘统勋身在军中,知道军队劣势在哪,将领的缺失,军心的涣散哪一点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所以选择后退。这个矛盾在古代是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乾隆评定新疆

但就结果而言,确实是因为我方并未出击,导致敌方的顺利逃走。所以这场战争对于乾隆而言是失败的。于是乾隆需要找人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最终落到了永常和刘统勋身上。除此之外,刘统勋触及到了乾隆的御下理念也是他被治罪的重要原因。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刘统勋

君臣的相处之道,是永恒的话题

孔子之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最为理想的状态。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皇帝为天下主,但治理天下需要借助各级官员来实现。君臣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事。

乾隆的御下之术,往往是给予官员各种处罚,来控制官员。他在位期间曾下发一个奏折《吏部处分则例》,这足以说明乾隆"用人以罚"的御下理念。在他执政期间,常常会出现戴罪立功的情况。实际上这种御下方式,显示出乾隆对官员的控制欲,他要的是手下臣子的绝对服从。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剧照刘统勋

而在讨伐伊犁的战争中,身为属官的刘统勋没有听从乾隆的命令,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乾隆的个人威信,给在外的官员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若不惩处刘统勋,以后再出现将领无视军令的情况就很难处理。

因而对于刘统勋而言,这次的惩处也算是对他的一次敲打。让刘统勋明白,他个人的命运始终在皇帝手里攥着,所拥有的权利,都是皇帝给的,让他忠于皇室,难升反叛之心。

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乾隆蜡像

因为刘统勋的清正廉洁、能力卓越,最终乾隆让他以功补过,继续效力国家。从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刘统勋被抄家,之于乾隆来说,起到了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乾隆想让其他官员知道,"不听话"的官员下场是什么样!这就是乾隆的君臣之道。

无论战争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刘统勋尽到了一个身为臣子的职责。而从他被抄家一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帝王和臣子之间的"博弈",正应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