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启示录:3年涨到2000亿市值,它真的只是“代工厂”?

好消息?二度上市!

本周一有消息称,药明康德计划于本周寻求港交所核准其上市计划,也就是说,之前完成美股私有化的药明康德即将重新上市了!

坏消息?违规风波!

近日科技部官网更新了人类遗传资源的行政处罚信息,其中提到苏州药明康德公司未经许可将5165份人类遗传资源(人血清)作为犬血浆违规出境。对此药明康德回应称已整改完毕。

药明康德启示录:3年涨到2000亿市值,它真的只是“代工厂”?

一边是二度上市,一边是违规风波,药明康德这家中国CRO的龙头企业,到底是如何成为媒体和舆论长期关注的“流量担”的呢?

医药界的“富士康”

最近10年,全球药品市场进入“专利悬崖”时期。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 Phama的统计,专利悬崖将在2016-2020年间造成全球药企790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专利到期使得制药企业不得不开发新药,但研发并不是容易的事:成本高,耗时长,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CRO(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模式应运而生——将研发工程分解外包,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效率。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毕业的李革参与创立了组合化学 Pharmacopeia Inc ,7年后,他回国创立了药明康德, 将CRO模式引入中国。

药明康德目前在全球设有24个研发生产基地/分支机构,服务包括全球3000余家客户,诸如强生、默沙东、罗氏、辉瑞等跨国制药巨头均与药明康德达成合作,由其进行药物研发。

2018半年报中,药明康德公布了上半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包括助力客户完成8个研究性新药(IND)项目的临床试验申报工作,并获得8个项目的临床试验批件(CTA);帮助BMS的肿瘤新药Opdivo在中国正式获得上市批件;帮助歌礼药业的丙型肝炎新药戈诺卫®于今年6月在国内成功上市……

就像富士康为苹果代工iPhone等产品一样,药明康德如同医药圈的“富士康”,被客户信赖,被同行仰视。

研发人员多,专利却不多?

医药企业的根本实力还是要有过硬的研发能力。药明康德能够成为全球医药CRO的领先企业背后正是其药物研发实力起到的支撑。

根据其2017年年报中数据显示,药明康德1.18万员工中有9144名研发人员,占总数的76%。但另一方面,与大量研发人数看上去并不那么匹配的数据,是药明康德在专利申请上 “不积极表现”。

药明康德启示录:3年涨到2000亿市值,它真的只是“代工厂”?

▲药明康德与恒瑞医药专利量对比

图片来自智慧芽专利数据库

和恒瑞医药一对比,药明康德的年专利申请量就显得少得可怜了,难道是药明康德的研发人员上班都在摸鱼吗?

不,这是选择CRO模式的必然结果:CRO模式下,药明康德成为客户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负责全部或部分的科学或医学实验的学术性或商业性组织,是医药研发分工更加专业化和风险平均化的产物。

药明康德启示录:3年涨到2000亿市值,它真的只是“代工厂”?

▲图片来自《2018药明康德专利报告》

药明康德专利申请及授权数并不高,其实有以下两个原因:

1、 药明康德的主业是医药CRO,在该模式中,药物专利归属甲方;

2、 近年来药明康德收购的企业,任然保持了独立的研发与运营。

因此,虽然药明康德注重研发,同时研发人员数量众多,但专利申请情况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短期内药明康德并没有自研创新药物的打算。

今天天气不错,收购几个公司吧!

药明康德启示录:3年涨到2000亿市值,它真的只是“代工厂”?

▲2018年7月起药明康德投资并购事件

截至2018年6月30日,药明康德的投资(包括合营企业和联营投资)已有2.39亿美元,光今年7月开始的投资行为至少有20起。特别是近两年,药明康德依托自身强大的新药研发平台与多家企业、机构开展了开发研究合作,同时也不断进行投资和收购,扩充自身产业链。我们有理由相信,药明康德正在打造自己的健康大生态圈。

不甘心只做CRO的药明康德

当我们说药明康德是“药企富士康”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它只不过是一家大型代工厂而已。

但是,这家“代工厂”的一直在用各种方式打脸质疑者:10000+的研发人员、1000多项新药开发项目、200多个与礼来、沙默东、辉瑞等大药企的合作生产项目……

当然,这一切来的并不容易:

  • 2007年药明康德第一次登上纽交所,此后风波不断、跌宕起伏。
  • 2015年下半年股灾席卷全球,A股一片低迷,中美市场的估值差使得药明康德并不被美国资本市场看好,仅估值207亿人民币,于是药明康德坚持退市私有化,从宣布到完成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
  • 2015美股退市后,药明康德业务一拆为三,开始了证明自己的逆袭之路。主做小分子CDMO的合全药业率先登陆了新三板,目前203亿人民币市值
  • 2017年6月生物药CDMO的药明生物登陆港股主板,目前911亿港元市值,按发行价已经翻了3.79倍;
  • 2018年3月,药明康德上市,成为医药界的“第一个独角兽”,市值也接近千亿……

2015年退市时,药明康德市值207亿,仅仅三年过去,市值已经翻了10倍、将近2000亿!

市值暴涨的同时,药明康德并不甘心只做一家CRO公司。

收购、投资、合作,药明康德一直在尝试拓展业务版图,一边打造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平台,一边专注于产业上下游的资本操作,通过不断积累最终构建起庞大的公司规模。

CRO客户存在转向CMO(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客户的可能。相较于单纯的CRO模式,CMO模式前景同样开朗,且不同于仿制药,CMO可以是帮助客户贴牌生产仍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专利药,无需走仿制药价格战的竞争道路,利润率较有保证。

药明康德在CRO模式下已经展现了强大的药物配置研发能力,同时熟悉产品特性,从事为客户进行相关药物的商业化生产,这些基础令药明康德走CMO模式事半功倍。

资本市场上横跨大陆与香港,核心业务上横跨CRO与CMO模式,药明康德正在成长为临床前 CRO 的全球领导者。药明康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降低了研发风险、提升了研发速度,帮助更多本土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发。而对标甚至超越药明康德,也成为国内诸多同类型CRO企业的理想与方向。

所以,不要嘲笑代工厂。

“代工厂”也有梦想。

有了他们,才能在仿制药横行的今天,为中国的原研药创新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