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1篇原创家庭教育文章,跟父母一起成长哦。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析了过度玩游戏、看小视频的伤害,诸如影响思维的深度、同理心、大脑功能的发展等等。有需要的可以翻看一下。
家长们看到这些隐形的伤害,就很想管管孩子,但又会觉得很难、无从下手。不着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爱看这些东西,这才能对孩子增加了解,从而更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
这篇文章我谈谈孩子们总想玩手机游戏、看小视频的原因。
最简单地说,孩子沉迷游戏、网络视频的原因往往逃不出四个字——“忘忧增趣”。
先说说忘忧的情形。
我们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孩子玩游戏、看视频停不下来是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1.动手做作业前
可能是孩子放学回家,要做作业了,就磨磨叽叽不开始,而是心心念念,就想摸一下电脑、手机或者ipad。
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作业的压力。因为在学校学习了一天,也比较疲劳,又想起作业,压力就明显了,就不想面对。
当他们压力大的时候,大脑里让人感觉到快乐的“多巴胺”物质就会很少,反而充满着其他不舒服的物质,比如压力激素。
而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寻求快乐”的,所以,此时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干一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大人也深有体会,但凡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起来喝口水,或者上个厕所,或者拿起手机刷一下微信,这其实也是一种寻求快乐的行为。
2.作业遇到困难时
当孩子的作业比较难,需要攻克几个难关时,很有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就会停下来。
于是,某些动作就多了——摸摸橡皮、扣扣手指,或者突然感觉到身上哪里痒,要抓痒或者觉得渴了,想起来喝水,或者想上厕所。
其实这些情况反应的是内心的抵触,而这种抵触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困难造成的。
当然这里得解释一下,孩子们的困难可能在父母眼里不算什么,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中,这个困难对孩子来说是最真实的。
当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如果他们曾经有从游戏或网络中获得快乐的习惯,他就会很习惯地拿起手机、ipad。
而且一旦从这里获得了快乐,再要主动回到作业那个困难情境中,就显得非常困难的。
往往是在这些时候,家长看到孩子作业没完成,却在看视频或者玩游戏,就会hold不住情绪,会骂孩子。
孩子最后也常常是在恐惧或者怒气中放下手机、ipad,但他不知如何面对难题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样的事情多了之后,孩子就学会偷偷地玩、偷偷地看,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如果一次做作业遇到困难是一种暂时的压力,孩子经常遇到类似压力,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处理,就会变成慢性压力,这个对人造成的影响更大,他们逃进电子产品的机率就更高。
以上是孩子希望忘记烦恼忧愁而过度使用网络的情况。
再说说为了“增趣”的情形
“增趣”,就是增加趣味。
大家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情形,晚上,孩子作业也完成了,手头也没有急迫的任务了。
父母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没理孩子,也没安排孩子做事情。孩子一时显得无聊,就会想到去拿手机或IPAD来看。
或者周末没有特殊安排,大人在忙,心里希望孩子自己能干自己的事,这时,孩子显得无聊就会去用电子产品。
还有我们在长途车上,在旅途中,没什么事可干,也没什么乐趣的时候,就会想到上上网,看看资讯,玩玩游戏。
乍一看,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是能忘记烦忧、增加乐趣的,是有益的。
但如果过度使用,拿起来就放不下,这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各种打击。
比如学习成绩下降,自尊降低,感到更大的压力,情绪低落或者变得易怒。最终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感。
所以说,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带来的暂时的快乐,补偿不了后续带来的更多痛苦。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少想法,去帮助孩子用好电子产品。
比如刚讲到的那些情形,孩子通常是在烦忧、无聊的时候会拿起手机、ipad。
那么当我们看到孩子钻到游戏里面去时,我们就不是直接说“又在看又在玩了”,“作业做了吗,马上停下”。
而是首先去琢磨孩子是因为什么需求而拿起手机、打开电脑的。
如果他们是被困难拦住了,我们可以指导孩子解决困难,比如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或者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另外情感上支持孩子,给他加油、鼓励,让孩子有心理能量去面对困难。
如果有烦恼,我们需要去了解,是什么样的烦恼,再帮助孩子解决。
如果是无聊乏味了,我们直接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用别的更可取的方式来获得趣味。或者日常多带孩子发现、创造生活中的乐趣。
我相信这是大家能直接想到的,那么,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下一篇文章,我会继续谈帮助孩子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