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羲之各帖的技术差异,总结简单,理解困难

书谱,十二。

这十几段的书谱写下来,大家也有感触,孙过庭不会段段写精华,中间也夹杂不少闲白,毕竟想健康,多少得吃点粗粮。

然,今日这段却是非常精华。孙过庭讲了王羲之各帖之区别以及精妙所在,这在“书论”中属于实用部分,因其以最直观的感受,写清了读帖临帖的细微差异。

不过这对初学者并不算友好,书家再写这种评论时力求言简意赅,以精华的词句表达出最本质的差异,导致其跟笔法一样晦涩难懂。

今日这篇文章会尽力解释清楚,至于能了解多少,各凭机缘。

1,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

今天所说的,必将对学者有帮助。(原文中多数写成“稗”,但事实上应该是“裨”,原帖是一处残缺,差“裨学”二字,但从语义或语法来看,肯定是“裨”。引用时没改,是因为这个版本流传很广,大家要注意)

分析王羲之各帖的技术差异,总结简单,理解困难

左下角

王羲之书法,历代推崇学习者很多,足以证明他可作为效仿的宗师,为我们指明书法方向。他不但通汇古今,且笔意协调,趣味深远。

这里孙过庭对王羲之的评价非常准确,而且八个字确实概括了王羲之的精华,通汇古今,情深意和。

所谓通汇古今,因其主导了技法发展与变革。他懂篆隶,以隶为主,且能把隶法融汇进行草之中,这是其独到处,虽然王羲之并非楷行草的创立者,但其对楷行草的成就,说震古烁今也不过。关于这点,我这么说也只能算粗略了解,其技法在书法中的影响,《书法心法》专栏中有些,免费部分可以看一下,了解了解。

毕竟王羲之的名气不是他一句我一句吹出来的,李世民的作用,也无非之是给官方确定了一下而已。

情深意和,当分两部分理解。第一情深,所谓情深,不能单单理解成“用感情”,而是指字中的“情趣”,如果认真了解过王羲之的结字特点,会发现其每个字都极有巧妙之处,变化比历代任何人都要丰富,这也是历代名家行书均学王羲之的原因。

王羲之没能做到穷尽变化,但却做到了穷尽变化技巧。后人结字变化技巧,无一不是跟他学的,但没学全的。

因为再深一层思考,是其用笔情趣深远,远至非常人习惯所能运用。简单来说,再厉害的名家,也难以全面背临王羲之的用笔变化,临是可以忘记习惯的,背临则忘不了。这就是王羲之“用笔如神”的高度。

当然这段话并不指望大多数爱好者能理解,因为爱好者多数连笔法都理解不全,至于变化,至于符合生理与违逆生理的变化,就更玄乎其玄了。但我可放下一句话,如果有幸入了门,悟了变化,则必然有一天会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历代没一个高手敢对王羲之存有微词,就是这个原因。

至于“意和”,也分两方面理解。单字情趣变化多,每个字各有姿态,王羲之能把千变万化的姿态用同一种用笔感觉表现出来。它的难度在于“和”,而是在“深”处“和”,每个人写字都有自己的习惯,也就是都能达到自己心中的“和”,但在“和”中还能做到变化,这就非常人能至,已经是高手了。至于千变万化,那就是顶尖高手。

还有一方面的理解,“意和”是指整体的气韵“平和”。节奏上给人不急不缓,不快不慢,变化上张弛有度,总之一句话,如阴阳交合,这也是其书风的特点。

此上两句“通汇古今,情深意和”均有两方面解释,一为外在,一为内在。

鸡贼的同学可能会悟到,其实虽然分为两方面,但事实上为决定性关系。把内表现到极致,则外像必然。把外像学到极致,则内窥也会如此。

这是比较绕的地方。

书法难入门,便在于此。我感觉自己说的清楚,然而多数人听着迷糊。

不是我没讲,是真理解不到。

看似是我说了一堆有内有外又阴又阳的套话,其实确然为一种辩证关系的套话。但区别就在于,能否在帖中把这段套话看出来。

能,就是理论。不能,就是套话。

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

就因为王羲之的字非常精妙,所以摹拓、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至于王羲之前后时代的那些名家,作品却多有失散,就他流传多,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孙过庭也是唐朝人,连他都难见到王羲之那个时期名家的作品,想必其他名家存世作品是真少了。

我们都容易被“故事”所迷惑,感觉是因为李世民收集了王羲之作品,他作品才流传的比别人广。

实则不然,如果你仔细看看历史,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李世民为了收王羲之作品,为了收兰亭序,政策非常强硬,导致很多本该在民间流传的作品,收藏人不敢拿出来给人看,生怕“上交给国家”,再给你发个小红旗加500元奖金,所以传传就没了。

虽然李世民不会操蛋到真给500元,但那个时期确为遗失王羲之作品最多的时期。但你也有好处,被李世民收藏到的作品,摹拓众多,分发赠送的也广,能让它流传到现在。

与之相比是自然流传的王献之作品,摹拓虽然不少,但真迹宋朝就已经少见了,至今一点纸墨没有留下。

2,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这句是说孙过庭想尝试写下王羲之作品流传长久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想写出王羲之所传书法中的精妙。用了一些行楷名篇举例。

这句没啥实质内容,不说了。

太史箴,找不到。

3,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

分析王羲之各帖的技术差异,总结简单,理解困难

在《书法心法》专栏最新篇中,在读帖专栏中,都写到过用笔触分析情绪的原理。

其实很简单。人高兴的时候,笔调轻快,纤细。沉郁的时候,笔调缓而重。

孙过庭说王羲之写《乐毅论》是心情比较愁郁,说白了就是用笔重,转折提顿比较明晰,不轻盈。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上图有这个特点。

如果是我自己看,我是不敢这样说的,因为碑刻不像墨迹明晰。但孙过庭属于那个时代学二王的佼佼者,从他所言中推导,看碑刻时分析才敢笃定一些。

书《画赞》则意涉瑰奇


分析王羲之各帖的技术差异,总结简单,理解困难

孙过庭说“意涉奇瑰”,啥意思呢?

其实就是结字变化琢磨不透,往往有奇态。

上图本为一张,裁掉半截,是想让大家看清“单字”,这个作品一定要放大单字看,才能看出“奇瑰”。

每个单字,单拎出来,好像都不“正”,而且有些字单看并不好看,放到行列中却极为合适。

这就是前文所讲的情深意和。

脱离了“正态”“规矩”的字,叫奇瑰。

字,以“正”为最基础,以“奇险”出水平,以“奇险中求正”为最高难度。

意思是把字写工整,这是书法中最简单的,都算不上水平。(所以某些名家备受质疑,不受主流认可,不是空穴来风)

但大众认知来说,把字写工整,确是最高水平。这没办法,毕竟看客是看客,练者是练者,通汇是通汇。

说大众不懂书法,大众不爱听。说懂书法,确实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徘徊。

在此仅告知大家一个经验,你身边的人,只要书法水平没高你一大截,说你字再好,别当真。说你字差到没人要,别在乎。

被外行的吹捧或贬低影响,就是一个傻子。

王羲之此帖,意“涉”奇瑰,没全然处理成奇瑰。

为啥呢?

因为奇瑰这是算有水平,奇中有“正”才是最高难度,所以“涉”比全面处理强。

就变化来说,我也能把每个字都写出变化。可是,想把一行写出“奇”中有“正”般的和谐,都远远做不到。一行可能是抬举自己了,七八个字吧,感觉就会乱。

把字单纯写正写奇都不难,难在奇正相生。

这其中涉及到“有意”和“无意”书写。“无意于佳乃佳”,肯定更容易达到最高难度,但从有意到无意,中间过程是很长的,且历代能达到的人,不多。

《黄庭经》则怡怿虚无

孙过庭说王羲之写黄庭经时比较高兴,没烦恼事。

分析王羲之各帖的技术差异,总结简单,理解困难

这个可以跟《乐毅论》对比,孙过庭正好把他俩理解成一个对比。

高兴,沉郁。

两种不同的节奏和用笔风格。

快乐,应该是轻盈且纤细的。

无疑这个提顿更轻盈,笔画更细腻一些。

而且如果仔细临过两本帖的话,会发现黄庭的节奏比乐毅论更适合大多数人书写。因为天生悲观主义的人,少。

所以多数人适合节奏轻快的。

《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太史箴找不着,所以不说。但纵横争折,上篇是讲过的,是线的方向变化。

说白了是笔法变化比较丰富。前边所例举,有节奏变化丰富的,有字体变化丰富的,这个是笔法变化丰富,然无缘可见,甚为可惜。

看看,孙过庭又把“笔法”“结字”“节奏”说全了。

其实历代讲书法,讲到本质都一样。我不看书谱的时候写出的专栏,里边讲的也是这些。而且可以通过分析笔法的技术,去做到这些变化。

书法的本质,千年前就已经确定了,之后千载间,均是“新瓶旧酒”。

无非是谁能解释的更为偏向自己理解,方便大众理解罢了。

说到兰亭集会,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虽有立誓不做官的畅快,却也因此内心沉郁。

专栏中讲过兰亭为何被称为“神品第一”,无论从技法层面,还是从章法层面。至于孙过庭所讲畅快与沉郁的矛盾,这个也能看出来。

兰亭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看的话,会发现三个部分的节奏不同,这就是心绪的变化,但内容太多不好讲,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专栏文章。

说到王羲之,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轻视其名”“只重其形”。

所谓“轻名”,我以前便如此,我以为书圣之名不符实,后代名家字比他好看多了。但事实上,这也中了第二点,“只重其形”,还是在以外形去评判王羲之的水平。

王羲之的水平是超越形体的,不是因为兰亭写成了那个字形,才被称为第一,而是因为其变化难度古今无人逾越,所以被公认第一,这都得在懂得看书法“本质”的时候才会明白。

孙过庭讲古质今妍,说的就是本质和风格的辩证关系。本质一直那样,风格却因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

如王羲之是高在形体,那他也只能成为一代名家,而非书圣,正因其水平高在“本质”,而非形体,所以历代名家都服他,都学他,没一人有微词。

今天文章就到这。

还是那句话,历经前几段闲白之后,终于到了高潮。

本文精华很多,能得多少,各凭机缘。

下二专栏,免费章节可以读一读,跟本篇挂钩,因为本篇涉及到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专栏

书法心法——从认清本质到开悟

作者:木于舟

301币

194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