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最近工作事情很多,也很鬧心,呵呵,有好些天沒發文章了,感謝各位老師不離不棄地關注。今天不說張雲雷了,換個主題,說說炊煙,有老師說了,為啥說這個話題,因為我覺得,隨著農村煤改氣的持續推進,炊煙將成為歷史。回趟老家,看見老媽燒火做飯,聽著她的感慨,有點感觸,今天就說說炊煙吧。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炊煙

“這可能是咱家最後一次燒柴火做飯嘍!明天我們就得用天然氣嘍!”媽媽一邊拉著風匣一邊往灶膛裡添著柴火喃喃地說。聽著媽媽的話,聞著大鍋裡飄出來的肉包子的香味兒,忽然覺得這頓飯有點特殊的意義,吃完這頓飯,我們將告別鍋臺、大鐵鍋、灶堂、柴火、風匣,告別了這些,也就告別了炊煙,那從房頂的冒出來的或白或黑、或濃或淡的一縷縷的輕煙。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燒火的老人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輕輕嫋嫋的炊煙,是多少人魂牽夢繞的記憶。於我,炊煙是家、炊煙是夢、炊煙是一首首古諺與傳說。

媽媽是個做飯高手,即使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也總能將簡單的食材變換著花樣端上餐桌。炊煙是美食的信號,在外邊玩得再瘋的我,抬頭看見它,都會很快和夥伴們告別,回家吃飯,享受美食。以至於嬸子大娘們都說“這孩子多聽話,吃飯從來不用滿街喊,到點就回家,真是個省事的孩子。”她們哪裡知道,不是我聽話,是我饞,美食是家的味道,炊煙也是家的味道,循著炊煙,找到了美食、找到了家。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大鍋燉肉,香啊

從家出來求學時16歲,第一次離家,在學校吃、在學校住。睡不慣20人一屋的大宿舍、吃不慣用鐵鍁炒出來的大鍋菜,一天課畢,躺在床上,總是想念著媽媽做的飯菜,覺得哪怕是最不愛吃的菜都比學校的美味十分,於是總是期待著月末放假,回家解饞,炊煙時不時地飄進夢裡。一到月末,騎三個小時自行車回家,在還鄉河大堤上遠遠望見村裡唯一飄起的炊煙,心花怒放、口水直淌,那是媽媽在做飯,因為在不晌不夜的時候,只有媽媽在為她一月未回家的孩子點起柴火、升起炊煙。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誰家的煙囪先冒煙,誰家的高粱先紅尖。我們家全村第一個冒煙的,明年我們家的高粱先熟。”五年級的時候,鄰村的同學王秀芳走進教室時的一句話,讓我知道了原來炊煙和莊稼成熟還有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過很多關於炊煙的詩、炊煙的故事,覺得它不僅僅是一縷縷隨風飄散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更像是一個自遠古而來的長者,帶著厚重的故事與綿綿不斷的鄉愁。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灶臺

炊煙,要離我們的生活遠去,總有些不捨,那依依嫋嫋、變幻不定的身姿或許後輩們只能在影視作品中看見,於我,它將永遠留在心間。

今天不說張雲雷了,說說炊煙,又見炊煙,或許說完了,它就消失了

炊煙

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鄧麗君小姐演唱的《又見炊煙》,一起回味一下那隨風飄散的炊煙吧。

又見炊煙.mp32:54

來自品戲

傳播傳統文化,我們是認真的。

(本文中使用照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