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熟的小蝸牛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絕對。嬰幼兒期(0-6歲)在人的一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基本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童年生活環境來推測這個人大致的發展路徑,也可以通過一個成年人的整體狀態,大致推測出其童年的生活環境。
這裡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一個孩子的嬰幼兒期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裡渡過的,所以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嬰幼兒期分為兩個階段,0-3歲和3-6歲,這兩個階段都有其要完成的人生功課,其中0-3歲是3-6歲的基礎。0-3歲孩子的生理、認知、語言、情緒情感都需要得到和諧發展,往後生命的整體發展都將以這一階段的發展為基礎。
0-3歲孩子的身體發育、大腦發育、感官發展、動作發展,是其他人類更高級發展的前提;認知上如孩子記憶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感知覺能力;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的發展;情緒情感方面,如與母親建立的的依戀模式等的發展品質都影響這往後生命的發展。
因此三歲看大有一定的道理。
而3-6歲孩子在身體、感知覺、動作、智力、語言、情緒情感方面雖不如0-3歲具有可塑性,但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0-3歲發展出現問題,3-6歲仍有很大的機會為往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0-6歲對一個人的重要程度就如一座房子的地基般重要。過了這個階段,人的各個方面基本已經定型,這個時候從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與同伴的關係、與同學老師的關係、在學校的表現等基本可以推測其往後人生路的發展情況。
所以,七歲基本可以看到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中國智慧同西方的心理學觀點基本不謀而合。但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一個人的發展除了環境影響,如一個人0-6歲的時候,生活環境不是很理想,6歲之後環境突然變好,例如孤兒院的孩子,有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給與支持,也可能發展出另外的人生。
芽滴滴
一個孩子落入狼的手裡,有的會被狼撫養,這就是狼孩。例子不多,確實有幾例。狼孩是不會直立行走的,生活習慣也接近於狼。
這說明絕大多數孩子的素養取決於家長的教育,不排除有極個別孩子天生的壞種,也有的天生心善,這屬於個例,跟我們一般人沒太大關係。
那為什麼是三歲看大,不是八歲看大,十八歲看大呢?因為人的生理是有一定規律的,幾歲長鬍子,幾歲來月經,幾歲出現人體性特徵,這在人類是大同小異的。
同樣,人的心理和學習能力也遵循這樣的規律,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三五歲會熟練的講話,跟著中國人,說中國話。跟著英國人,說英國話。這些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的事情。
那時候的學習能力是驚人的,但是,請注意,那時候的心理增長速度也是驚人的。
可到了七八歲以上,孩子再學英語,就不一樣了。心理的增長也會放慢。
在黃帝內經上講,女孩子是以七位節點的,比如七歲,十四歲,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四十二。每一個節點都伴隨著身體的變化。這其中有一個變化就是更年期,說白了也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綜合反應。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基本差不多,因為,定型了。有例外嗎,有,很少很少。
小橋sunny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以看做是重視幼教的“古訓”,但絕不是真理。如果僅“三歲”就把一個人退休前的“前途”看“死”了。我們還培養他們幹什麼?自由發展豈不省心,省事,省時,國家不更省去許多人力物力嗎?如果“七歲”就能定一個人至死的人生,我們還在教育丶生活丶身體丶德育諸多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幹什麼呢?
比如我們請一“行家”識得一“七歲”神童,將來一定立“大家”之列,卻不給他必要的教育,長大後他能成“家”嗎?顯然,沒有後天的教育與努力了,成才是荒誕的!反之,“七歲”就看一輩子是“混混”的,得以良好教育,生活於良好的環境,你能斷定他一輩子一定是混混嗎?顯然結論也是或然的!
人之善惡不是“看”出來的!人之善惡不是天生的!
在我們的民族急需大量有用人才之際,“三七”說只能理解為基礎教育,即從小教育很重要。不能作為培養教育的準則或經驗。中國教育過去沒真的“看”出人才,今天與未來也更不可能憑三七論“看”出人的良莠。中國的騰飛靠千千萬萬個“三七”孩子的成才誰要把“三七”論當真理,不僅誤了自己的孩子,誤了一代或幾代人,更會誤了國家的前途。若天下奉“三七”說為真理,罪過就大了!
誠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