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今年3月,中國商飛上飛公司對質量管控中心進行組織機構調整,在其內部新成立產品安全部,以對產品生產製造過程實施系統、有效的安全管理。而隨後召開的上飛公司2020年第2次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春秋航空公司副總裁、安全總監王清晨更是對提升安全管理效能進行專題授課。可以說,面對型號研製與批產的逐漸深入,上飛公司已經把質量安全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小問題”可能演變“大風險”

安全應是設計出來的

乘坐飛機,乘客關注的基本點是什麼?當然是安全。眾所周知,一旦飛機失事,人員的生還率極低,一架現代大型客機的失事往往意味著上百條生命的凋零,基於此,在民航業,安全永遠是頭等大事。而作為飛機主製造商,產品的質量往往並不意味著“好與壞”,而是“生與死”。

當然這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認識過程。不同階段,人們對安全的接受程度並不一樣。飛機研製時期,目標是把飛機制造出來,需要確保的或許是幾次試驗飛行,滿足短時要求即可。而進入商業運營,長時間的安全飛行要求的是萬無一失,稍有不慎,就可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一些過去看似並不在意的細小問題在這一階段可能就成了“質量問題”。根據海恩法則和墨菲定律,小問題的積累,如果不加以控制,將演變成安全事故。在ARJ21飛機項目進入產業化爬坡過坎的當下,這些特徵對總裝製造安全風險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進入市場導入期,不把質量管好、把安全關把牢,發展得越快,其帶來的風險往往越大。主製造商的質量安全意識、客戶服務能力、文化認同程度等都需要一個提升,這無疑是極其嚴峻的挑戰。

如何應對?現有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大保障,但對於民用航空器這一特殊產品來說,需要對傳統的質量管理進行提升。在不少人看來,安全管理往往是一種事後管理,出事之後追加反思、糾正錯誤是一個手段,但這一模式常常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損失。有統計測算,製造業上的產品返工,往往要付出原先10倍以上的成本代價。為了減少損失,提升安全管理效能,必須做到“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換句話說,安全不應是監督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

這樣的主動設計,從去年10月就已經開始。在中國商飛產品安全管理體系(SMS)進入試運行後,一種更為積極、主動、前瞻的安全管理理念隨即引入。管理聚焦的重點將不僅僅是不安全產品及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更將面對組織因素、過程策劃等生產管理全過程,以目標、問題為導向,對現有質量體系進行補充和提高。從這一角度而言,安全管理體系正是一個系統工程。正如王清晨介紹,春秋航空融合民航安全管理體系和航空安保管理體系,策劃形成了安全責任、目標控制、規章建設、系統評價等十個安全管理機制,其即是以一種規範化、標準化、體系化的主動精細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改變被動管理狀態,以提高系統效能和資源利用率,實現目標績效。

要實現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絕不是幾句“強化管理”或者“提高意識”所能達到,其對應的是包括過程控制、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等在內的一整套管理內容提升。認識到這一點並積極設計策劃,才算走好了第一步棋。


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

把握“量尺”正確地做事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質量安全問題?”“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這一來一往似乎是問題發生後常見的“經典”對白,如何強化意識?如果缺乏抓手,帶來的後果往往是重複性問題的一犯再犯。

在管理界有句話,“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說的是凡是不能量化,不能準確定位的措施,就無法達到有效管理。放到質量安全管理的背景下,在制定糾正預防措施時,像“加強”、“深化”、“狠抓”、“提高”等形容詞就常被業內禁用,原因即是沒有具體落地抓手,虛無縹緲。

必須要分解形成量化指標並實施測量,明確各級責任是關鍵要素。有人做過這麼一個統計對比,將任務分配給3人協同完成,1人牽頭、2人輔助,其結果往往是牽頭者大概率完成了工作的絕大部分,輔助的2人被動工作。產生的原因就是責任邊界不清、任務不明,無法實現“人人有責”的協同氛圍。如何分解各層級責任並細化到可操作層面,這是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既不能讓某一責任主體“樣樣都管”,也不能“該管的不管”,否則就可能出現“人人簽字走流程,出了問題不擔責”的現象。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比如在總裝製造領域,像設計、工藝、操作、質量等各崗位即要詳細劃定專業責任,一旦出現情況,能“對症下藥”,而不是“一刀切”,將過錯歸結於某一崗位。據王清晨介紹,在很多航空公司,飛行、維修、航務、空保、地服等十餘類崗位均形成了責任劃分清單與責任追究清單,以此層層壓實崗位責任、監督責任、管理責任、領導責任,提高安全主體責任意識。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鑑,而最重要的就是科學分工,讓每個人都負起自身該有的責任,對產品實現全過程進行管控。

在明確責任之後,就需要把握“量尺”,即進行績效測量,以客觀數據說話,“正確地做事”。在一些安全管理領域,不僅僅是對過程指標和關鍵風險進行預警測量,人員條線的管理能力、關鍵崗位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測量對象,以全面監測人員成長過程,為確定重點人員監控提供依據。都說師傅很重要,就是因為在日常工作中,學員的壞習慣往往來源於“傳承”。達到關鍵崗位資質,如果不能遵章守紀,同樣無法確保崗位安全。

必須看到,收集監測數據並不意味著安全效能的提升。只有分析數據,挖掘其隱藏的價值,以此找準改進方向,抓住安全管理重點,為解決趨勢、多發問題和正確決策提供客觀依據,才是掌握大量信息數據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在當前階段,蒐集越多的客戶建議、實現更多的客戶需求,就是正確地做事,以此提升產品質量和客戶美譽度。


0.99的1000次方接近於0

多元共治才能防控風險

頗有意思的“蟑螂定律”是這麼說的,當你在廚房看到一隻蟑螂時,說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很可能還有100只。這並不誇張,應用到我們的製造領域,或許一個問題的背後,往往有著各樣的苗頭隱患和雷同問題。要防範這樣的風險隱患,涉及公司管理體系的方方面面,牽涉到文化、技術、管理、人員等,每個環節都必須“咬牙用勁”,一個環節差一點點,最終結果將會謬以千里。在數學上,0.99的1000次方接近於0,而要從99%到99.99%,就需要人人努力,多元共治。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在不少管理專家看來,對生產安全、產品安全的全要素管理,領導的作用不容忽視,必須親自參與策劃、實施和改進,一方面是體現對其的重視程度,更為重要的是將管理者的思想意圖貫穿安全管理全過程,而不是淪為“形式”。對於領導作用的發揮,必須依照規章制度、採用管理工具,實現科學管控。

對於製造企業來說,產品的質量安全絕不是質量適航系統一家之事。對於一些長期困擾、懸而未決的“老大難”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的技術管理問題,相關項目團隊必須發揮出主體責任,在提升技術水平、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對於供應商產品管控,也應傳導壓力、傳遞要求,將風險防範過程進一步延伸。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而在業務過程中,健全的監督隊伍和授權是確保過程監督有效實施的關鍵。據王清晨介紹,春秋航空專門聘任的安全監察員,擁有獨立的監督檢查權和獨立的事件調查權,且不受行政干預,這是一個在企業內部極高的執法權力,也充分說明了安全管理在航空企業的突出地位。“教育千遍不如問責一遍”,嚴格監督,形成震懾,才能讓規章紀律“長牙帶電”。“問責”被定義為2020年中國商飛質量安全工作的關鍵詞,小問責越多,大問責才能越少,讓問責形成常態,現場才能形成長效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從去年開始,一條以黨建為路徑,著重解決引領機制的要求被深入實踐。聚焦質量安全,突出精準發力,通過“四個引領”達到條塊協同、上下聯動,人人結合各自崗位思考、探索和實踐,黨建這“一顆子”正激活大飛機事業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全盤棋”。


這道“考題” ,你能答對幾道?


在飛機產品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上飛曾經歷過一段痛苦的蛻變,給人們留下了“一切按程序辦”的印記。而在2020年進入第二季度之時,面對交付更多的客戶,或許,“安全第一、質量第一”這8個字,是永遠要堅守的“生命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