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红梅
图丨来源于网络
进入三伏天,天气愈发炎热,“热射病”也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有些朋友可能觉得这个词有些陌生,但提起“中暑”大家都很熟悉,其实热射病是中暑分类中最严重的一个类型。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热射病的事情。
体温调节机制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带大家来回顾一下体温调节的知识(点击《孩子为什么会发烧?》即可查看)。
人的体温调节是通过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设定正常的体温,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产热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骨骼肌收缩,会有发抖、寒颤等表现;散热则是由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如脸部发红)和出汗等来完成。
热射病的分类
所有和热相关的疾病都是源于过度暴露在热的环境中所致的(也有一些机体本身的基础疾病的原因)。
人体散热是通过皮肤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条途径进行的,在炎热环境下,特别是环境温度超过了皮肤温度,以及相对湿度超过75%时,人体的散热机制失效,导致身体核心温度(指胸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一般测量直肠温度)升高,通过直接损伤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机制,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损伤。
中暑
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即为中暑。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而重型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导致死亡。美国统计在青少年运动员中,热射病是继创伤致死和心源性疾病致死之后的第3大致死原因。
热射病分为:
经典热射病:是由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的,常见于暴露在炎热环境下的较年幼儿童,以及有影响体温调节的基础慢性疾病患者 。
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一般发生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的年轻、健康个体。常见于运动员和进行基础训练的新兵。
热射病的症状
热射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是比较轻微的,例如仅表现为判断力受损或行为不当;也可表现为更显著的症状,如癫痫发作、谵妄、幻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或昏迷。
热射病其它的临床表现还包括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皮肤可能发红、出汗;呕吐和腹泻也常见;此外,有凝血病的患者可能表现出紫癜、咯血、呕血或便血。
热相关性疾病的进展随着暴露于热环境中的时间逐渐加重,在出现热射病之前多出现热衰竭的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出汗明显(锻炼时尤其明显)、恶心、呕吐、头痛、疲劳、无力、头晕、晕厥但可迅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严重口渴、精神状态正常或轻度意识模糊但对降温处理反应迅速(30分钟内缓解)、轻中度脱水等征象。
该如何急救?
由于热射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与过热的持续时间明显相关,所以提高公众认识,特别是识别出上述热衰竭的情况,及时有效地采取院前的急救措施对改善热射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将患者从热的环境下移开,至凉爽环境,比如户外阴凉处、开空调的车内或开空调的建筑内;
应为患者脱掉多余衣物,给予含盐的冷饮料(如运动饮料);
同时快速启动降温措施,例如向患者喷洒水或生理盐水以及采用手动或用急救车的风扇或空调进行扇风,来实现蒸发降温;
多数认为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放置冰袋以及静脉输注室温生理盐水可补充蒸发降温的效果;
重症患者建议进行冰水浸浴。
通过测量直肠温度得出的核心体温降低通常滞后于实际发生在下丘脑的核心温度降低,一旦热射病患儿的核心温度接近为38℃(100.4℉),通常应停止降温,以防止温度过低。
药物在热射病处理中的作用有限。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热射病患者的过高热无效,因为其可加剧肝损伤或使凝血障碍恶化,所以不建议使用。有建议对热射病患者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以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发生寒颤。
需要注意的是开展院前降温措施的同时应呼叫120急救,不应以任何的院前急救为由延误将患儿及时转运至急诊科治疗。
警示
家长朋友们需警惕:不会打开车门锁或被困在座椅上的年幼儿童被单独留在车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即使环境温度只是中等程度的高温,密闭的车内温度也会迅速升高至危险水平。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
【宋红梅教授独家出品,觉得有用把我转走吧~】
接下来想看什么留言,觉得不错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