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刺頭”一詞,現在通常指遇到事情喜歡刁難別人,不好對付的人,但它最開始的本義並不是指這個,也不是貶義詞。它出自晚唐詩人杜荀鶴《小松》一詩,意思是長滿松針的小松樹。杜荀鶴的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嚴肅於一體,十分令人玩味!

詩詞原文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松樹小的時候頂著長滿了松針的“小腦袋”,窩在深深的草叢中,但從來沒有人發現它的存在。等到它慢慢被人發現的時候,它已經比那些蓬蒿之類的野草高出許多了。當時的人們不認識這種可以高聳入雲端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的時候,才稱道起它的偉岸身姿。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詩詞淺析

《小松》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松樹,實際上是託物言志、借物諷喻,寓意深遠。

松是樹木中的英雄,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的它,在百草枯萎、萬木凋零的數九寒天依舊凌風抗雪,蒼翠凌雲。正如陳毅將軍在他的詩作《青松》中所描寫的那樣,“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對風雪,它總是那麼泰然自若。但這種參天巨松也是由剛出頭的小松苗慢慢生長起來的,既然能破土出頭,那麼必然就有凌雲參天的那一日。

詩的第一句“自小刺頭深草裡”就形象地寫出了小松苗小時候的“可憐姿態”。剛破土的小松“埋沒”在一片草叢之中,野草比他高大,但這並沒有“嚇到”小松樹。面對深草的包圍,它那長滿松針的“刺頭”一個勁的往上頂,這是蓬蒿所不能抵擋的。

“刺頭”的“刺”字一語雙關,不僅準確地形容出了小松苗的外形,而且將小松苗勇敢向上、堅強不屈的品質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從側面說明小松苗的“小”只是短暫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增長,它必然會慢慢長大,直至凌雲參天。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第二句“而今漸覺出蓬蒿”說出了松樹慢慢長大,嶄露頭角

。蓬草和蒿草是草類中長得比較高的植物,之前小松苗屈居於它們的腳底,現在它已經超出了蓬蒿的高度。“出”字是本句的關鍵,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首句中“刺”的必然結果,又是後面“松樹凌雲”的預兆,形象地寫出了松樹由小變大的生長過程。

詩的最後兩句“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寫的是小松樹變成了凌雲木而被萬人稱道。這裡“凌雲”一詞連用了兩次,前一個“凌雲”是指小松苗,後一個“凌雲”是指大松樹。大松樹凌雲參天,是人們眼見的事實,稱讚它說不上多有眼光。但當它還是小松苗,比小草還矮小時,又有幾人能識得它就是“凌雲木”呢?這是詩人發出的深深感嘆。

“不怕貨比貨,就怕不識貨”,正因為世上的人多是目光短淺,很多擁有凌雲之才的人,當他們還是小松時,因為時人不識而被摧殘、毀滅,這是極其可悲的。正如唐朝韓愈在其雜文《馬說》裡描述的那樣,千里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這種不幸都是因為不識貨造成的。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這首詩是作者自己真實的寫照。詩人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少時就顯現出才華,但由於沒有伯樂相識,所以屢試不中。直到中年時,才好不容易中了個進士,雖功名在身,卻

沒有被授予官職,只好返鄉閒居。在這種落魄失意的人生中,詩人通過觀察自然生活,結合自己的心境寫出了這首詩。整首詩中充滿了詩情、哲理、幽默,在耐人尋味的背後,引發了很多有著相同境遇人的共鳴。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詩詞小悟

一、要有“刺頭”精神

從小松到凌雲木,是靠松樹自己“拼”出來的。有蓬蒿爭搶陽光雨露,自己也隨時會被不識貨的人給除掉,但要想成為凌雲參天的棟樑之才,這一關就必須得過。蓬蒿都是春生秋死,高才幾尺,而自己則是四季常青。只要用自己的“刺頭”不斷向上頂,參天凌雲那是指日可待。

二、韜光養晦、不要強出頭

能力是慢慢積累的,小松從“埋沒”長草——漸出蓬蒿——參天凌雲,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裡,小松要不斷吸收養分,才能有以後的偉岸身姿。正如我們人類需要不斷學習充電一樣,慢慢積累後,才能夠從量變到本質上的飛躍。如果能力不足,強行出頭的話,只會摔得很慘!

三、堅持自我,無伯樂亦凌雲

正如屈子感慨的那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醉”,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發現人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你的思想和行為。

當一個人在黑暗中前行的時候,一直要保持心中的明亮,保持信念之火不熄,堅持自我。英雄都是寂寞的,沒有伯樂,不被人賞識,那就自己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這就是,無伯樂,亦凌雲!

這首七絕詩集詩情、哲理、幽默於一體,“刺頭”一詞便出自首句

(文/若木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