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的樹木可繞赤道54圈,這一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4月22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栽種的樹木可繞赤道54圈,這一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新建村綠色包圍中的農家小院。

栽種的樹木可繞赤道54圈,這一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堅守大漠植樹造林。 據榆林發佈

“中國的防沙治沙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經驗,正在引領著中國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這樣評價。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人造沙漠”。歷史上,這裡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於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毛烏素地區逐漸變成茫茫大漠。

新中國成立之初,“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仍是榆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綠色,是榆林人千年的夢想。播種綠色,是陝西人70年的堅守。隨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相繼啟動,越來越多人將目光和腳步“定格”在這裡。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萬畝,使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在14任連長的帶領下,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這一件事……

大漠駝跡絕,塞上柳色新。70年來,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毛烏素沙漠面積;栽種的樹木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

“綠水青山”來了,“金山銀山”也跟著來了。這些年,榆林風沙區大棚種植、育苗、沙漠旅遊等蓬勃興起,全市從事沙產業的企事業單位150多家,年產值4.8億元,從業人員10萬餘人。

“作為自然地貌,毛烏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動沙丘全部得到固定。這些治理成果還屬人工干預,尚需加快沙區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實現自我循環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沙區生態面貌。”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

【治沙七十年】

上世紀50年代

發起挑戰

1951年,被荒沙團團圍住的榆林市定邊縣小灘子村,人們肚子餓得咕咕響。

“‘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湯照月亮’,咱小灘子人還要這麼活嗎?”帶頭人李守林問大家。“不,再不能這麼活了!”十幾個大漢擲地有聲。這一年,人扛肩挑,搬走沙丘;栽種樹苗,開闢良田。小灘子人第一次吃上了飽飯。

榆林55%以上的國土面積,都被廣袤的沙漠所覆蓋。新中國成立後,榆林人開始向沙漠進軍。李守林帶領小灘子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前赴後繼去治沙。4800多畝網框林一口一口“吃掉”沙漠,給人們帶來希望。

上世紀70年代

搏戰黑風口

男人們拿出命治沙造林,女兒家也一樣。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45年堅守大漠植樹造林,堵住了毛烏素南緣“黑風口”。

1974年5月,54名女民兵來到當時風沙侵蝕最嚴重的補浪河黑風口,開始了搏戰風沙的艱難歷程。從組建至今,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讓14425畝荒沙披上了綠裝。40多年,300多人,一茬又一茬女兵,將一塊塊寸草不生的荒漠沙灘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綠色田野。

上世紀80年代至今

治沙英雄前赴後繼

年過七旬的牛玉琴仍然堅持種樹。“只要活著,就要種樹。”她說。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夢想。1988年,丈夫張家旺倒在造林工地上,她從痛苦中站起來,在沙海邊緣植樹800多萬棵、11萬畝,將丈夫生前畫下的造林版圖擴大了近7倍。

在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唯一的兒子在拉樹苗途中車禍遇難。“兒子沒有了,我還有孫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業永遠不會斷。”石光銀用毛烏素沙漠南緣一條百餘公里的綠色屏障,兌現了自己的誓言。

在榜樣的帶動下,建設美麗榆林成為這片土地上的行動自覺:44萬戶農民承包治沙60多萬公頃,群眾參與植樹積極性空前高漲。

如今,榆林已經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治沙模式,成為國際上一個備受關注的“治沙樣本”。

據陝西日報 人民日報

榆林發佈

(原標題: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沙化治理率已達93.24% 栽種的樹木可繞地球赤道54圈)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