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以下内容选自中读专栏《韩昇 • 中华瑰宝东渡史》,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文/韩昇

日本奈良时代以来,临摹王羲之书法在日本成为高贵的时尚,从皇室到各大贵族能够收藏王羲之真迹则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收藏最多的首推日本皇室,从光明皇后捐献给正仓院的《屏风花毡等帐》和《大小王真迹帐》可知,她分两次捐献了多件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

正仓院堪称世界上收藏品保存时间最长也最好的库房。当年光明皇后捐赠的物品,乃至东大寺收藏的珍贵器物大多完好保存至今。那么这几件王羲之真迹的情况如何呢?

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上海博物馆联合日本几家最重要的收藏机构举办了中日书法珍品展,其中引起举世瞩目的首先是日本收藏的几件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这是第一次出国展览。

世界上王羲之传世作品,年代最早的几件都在日本,弥足珍贵。这些珍品即使在日本也不轻易展出,爱好者难得一睹真容。

其次目前学界认定的王羲之作品仅存二十多幅。这次展出的《丧乱帖》、《孔侍中帖》、《妹至帖》和《定武兰庭序》(吴炳本)、《十七帖》以及唐代怀仁《集王圣教序》。一个展览能够集中如此多件且全为传世精品,号称空前。

所以在这四十几天的展览期间,人们天天汇聚到上海博物馆,排长队等候参观。馆内也是人头攒动,好不容易能够挤到橱窗前面观赏片刻。观众的热情之高可见王羲之的影响之大。

展览期间,我多次进入馆内参观,仔细辨认。《丧乱帖》是一千三百多年后首次回国省亲,而且仅仅在展览会的前半场展出十一天。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丧乱帖》拓本

这件书帖是目前存世的王羲之书籍中最好的一幅,由日本宫内厅收藏,在日本也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国外展出,这是第一次,真可以说是千年等一回。至于何时还能再见,实在是不敢奢望。

《丧乱帖》的纸缝间嵌着三方“延历勅定”朱文印记。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他生于公元的737年,死于806年。从781年4月30日到806年在位,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

桓武天皇做的一件事情让他闻名海外,至今还经常被提起,那就是在公元794年把日本的首都从位于奈良的平城京搬到了京都,模仿唐朝长安和洛阳两京进行规划设计,从此成为日本的千年古都。

直到1868年日本发生明治维新,把首都迁到东京为止。“延历勅定”的朱印显示,桓武天皇喜爱这件藏品,把玩观赏。此后一直珍藏在皇宫里面,现在也是由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保管。

这些记录显示其传承历史,清楚可靠。那么它什么时候进入宫中的呢?上一讲我曾经介绍过,目前可以查到的历史记载,鉴真大和尚带往日本的王羲之、王献之书帖应该年代最早、品级最高。

所以研究者大多认为,宫内保存的王羲之书帖是鉴真大和尚传来的。和鉴真大和尚同时的光明皇后,把自己和圣武天皇喜爱的王羲之、王献之书帖捐藏于正仓院。

正仓院藏品保管十分严格,每一件藏品出入库房都有记录,从这里可以查到大小王真迹最后一位借阅者就是桓武天皇,后面没有见到他归还。因此现在这件《丧乱帖》,会不会就是失落千年的王羲之真迹呢?

《丧乱帖》和《孔侍中帖》

所幸光明皇后捐藏时留下了清楚的品目记录——《大小王真迹账》。根据其描述,光明皇后所捐的书帖的形制为黄半纸,有大王书九行七十七字;背面小王书十行九十九字。《丧乱帖》是八行六十二字,显然不符合,因此这一件肯定不是大小王真迹。

桓武天皇同样是王羲之迷,他临摹的书帖一定是传承有序的珍品。在光明皇后捐藏目录《国家珍宝帐》上查到了《晋右将军王羲之草书二十卷》的记录,这就同《丧乱帖》对得起来。

据此判定这件《丧乱帖》传入日本的年代,最晚不会在圣武天皇驾崩的729年,属于王羲之书帖中年代最早也最珍贵的传世藏品。

《丧乱帖》写于鲜卑慕容俊进攻青州,王羲之先人坟墓惨遭荼毒。消息传来,王羲之肝肠寸断,悲愤却无可奈何,挥笔写下此帖。

王羲之书法的至善之作《兰亭序》和此件《丧乱帖》都是情之所至而催生出来的作品。前者微醺陶然,后者悲伤激愤,留下情感和艺术浑然一体的旷世绝笔。

王羲之书帖中还有一件嵌有“延历勅定”朱印,同样和桓武天皇有关。年代可以追溯到八世纪,和《丧乱帖》堪称双笔的书帖——《孔侍中帖》。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孔侍中帖》拓本

它和《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前后一纸九行二十五字,纵24.8厘米,宽41.8厘米,中央纸缝嵌有“延历勅定”朱文印记三方。

据此推测,《孔侍中帖》和前述《丧乱帖》都是正仓院《国家珍宝帐》所录《晋右将军王羲之草书二十卷》中的一部分。孔侍中帖原为手卷,1941年改为轴装,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书法研究者考证,王羲之书写本帖时,年龄三十二岁,属于盛年之作。笔画体态丰腴雍容、多力丰健,显现了中和之美。

经查考收藏经过,可以知道这件书帖在近代已经出现于民间。明治年间,东京上野的古书店出售《频有哀祸帖》,被冈田信之和他的儿子冈田正之获得。冈田信之生卒年为1825年到1885年,以后经过冈田正之的儿子冈田震之手,在1927年被前田侯爵收购。1941年将手卷改裱而成轴装。

收藏《频有哀祸帖》的日本前田育德会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日两国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频有哀祸帖》拓本

前田家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加贺藩之祖,在今日日本石川县一带,是日本海沿岸的藩国。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家追随织田信长,擅长使枪,骁勇善战,屡次立下战功,后来受到织田信长异母弟的羞辱。激愤之下,将其斩决。

要不是织田信长手下主要将领反复求情,前田利家早已成了刀下鬼。他逃得一死,却被放逐,流浪在热田神宫,靠神社一点稀粥度日。

热田神社收藏图书甚多,其中有当时上层武士必读的《史记》等书,前田利家在这里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从此脱胎换骨,从愤青变成了成熟的武士。

这一点不仅对他本人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从孔勇好武的武士转变成胸怀韬略的将军,带来了其后家族风气的转变。

前田家族与前田育德会

前田利家因为战功显赫,而且在历次政治变乱的时候都站对了边,终于被封为加贺藩主,成为一方大名。但是战国大名起起伏伏,能够维持下来,甚至发扬光大的,实在不容易,而前田家就是其中之一。

从第三代藩主前田利常以后,几代藩主都热心学习文化,喜好收集图书、文物,不余遗力收购中国和日本的古本、抄本、珍本典籍。

而且他们还碰到了难得一遇的机会,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掠夺了大量书籍上本,流出市面。前田家积极搜求、善加收藏,形成前田家收藏兼具日本、中国和朝鲜三国文献的特色。

第五代藩主前田纲纪,生卒年在1643年到1724年,此人古学素养甚好,具有学术眼光。他曾立一屏风对收藏的图书、文献、文物进行分类,自创目录。

比如图书分“古笔书”、“古书”、“金箧异书”等名目,古文书分“古迹文征”、“事林明证”等名目,器物则总称《百工比照》,下面分“族旗”、“甲宵”、“羽织”、“马”、“金具”等二十多种类别,这就是有名的“燕间总目屏风”。

前田纲纪还编写了《桑华书记》,桑意思为扶桑,指的是日本;华即是中华。这本目录登录了他家藏的图书,是日本一种比较早的私家目录学著述。前田纲吉把他的藏书称为“尊经阁藏书”,构成主干,以后不断扩充、发展。

到日本明治时期,前田氏把藏书的地方定名为“尊经阁文库”。1926年前田氏设立育德财团,进行所藏珍稀图书的影印复制工作。1949年改称为“前田育德会”。

前田育德会作为尊经阁文库的法人,经营和掌管文库,所以他的门牌并列着“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两个名称。从舞刀弄枪的武士到重金收藏、王羲之《孔侍中帖》,前后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追溯《孔侍中帖》的收藏经过,可以看到前田育德会的发展经历,它折射出日本近世武士阶层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型。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适应时代潮流的重生。下一讲,我将接着介绍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籍珍本及其收藏机构。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认知:日本文化的根基源自中国。自唐朝以来,日本就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文化搬运工程”,而其中的顶级之物,则被代代相传。

这一次,我们从长安走到京都,跨越2000年、3000公里,以6个必去的日本博物馆、遗迹、100+文物为点,串联到【历史、文化、文物鉴赏、美学等】方面,带你寻找中国古代辉煌的文明。

主讲人: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如果你想通过日本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对文物收藏及其背后故事感兴趣,有计划赴日旅行并想走文旅路线,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那么,欢迎扫码试听中读专栏《韩昇 • 中华瑰宝东渡史》

在日本,临摹王羲之书法是高贵的时尚,王羲之真迹足以傲视其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