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大唐王朝中后期,朝政不断被宦官掌控,逐渐导致李唐政权日薄西山。但是,统治者们却一味袒护、重用他们。譬如,唐代宗李豫时期的大宦官程元振的情况,就是如此。

据《新唐书》记载,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东北)程元振,很小的时候就净身成了内侍省的仆役。那时,长相俊秀、聪明伶俐的程元振既善于察言观色,又能说会道,因此很讨人喜欢。

为了能使自己有个更好的前途,程元振便极力逢迎、讨好位高权重的大宦官李辅国。在李辅国的提携下,程元振成了内射生使、飞龙厩副使。随之,程元振尽情演绎了他的权宦生涯 。

一、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

唐肃宗崩逝后,程元振因与李辅国联合拥立代宗李豫有功,得任右监门卫将军,掌管内侍省事务。程元振拥有了政治资本后,自认为应该谋取更大的权益,目标是赶超过李辅国。当时,李辅国自恃拥立代宗有功,骄横跋扈,独断专行,李豫为此深感不安。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李辅国(剧照)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试探,程元振发现代宗确实有惩治李辅国的意思后,便对代宗密言应该如何削夺李辅国的权力。代宗李豫在程元振的帮助下,免除了李辅国元帅府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的职务。随之,程元振谋得了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并被晋封为保定县侯。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李豫与程元振(剧照)

不久,李辅国被刺杀,程元振再升为骠骑大将军、国公,统领全部禁军。不到一年的时间,程元振权震天下,而且凶悍恣肆的程度超过了李辅国。

二、陷害忠良,确保自己威权。

程元振得势后,对朝廷中影响自己威权的官员不断加以打击、陷害。如打压大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叛乱的首功之臣,先任副元帅,后来加升为中书令。得到代宗宠信的程元振,十分妒忌郭子仪的功高位重,尤其是郭子仪手中的军权,为此常常在代宗面前诽谤、诬陷郭子仪。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郭子仪(剧照)

于是,沙场上处变不惊、纵横捭阖的郭子仪被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胆战心惊。无奈之下,郭子仪请求代宗解除了他的兵权。

对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程元振更是不放过。如,程元振曾经让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帮他办一件事,因不合法遭到来瑱的拒绝。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来瑱(剧照)

于是,程元振怀恨在心。后来,“元振欲报私憾,诬瑱之罪”(《旧唐书》),削了来瑱的官爵,并将其流放播州(今贵州遵义)。随之,程元振派人在途中把他杀了。

三、瞒报欺压,陷国家于危难。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侵大唐。边关守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却瞒报消息,不让代宗知道,使得吐蕃兵长驱直入,很快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震动京师。后来得知后讯息的代宗李豫,仓促诏令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挂名)、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抵抗入侵大军。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吐蕃入侵(图景)

郭子仪到了咸阳后,因敌方兵多将广,就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回长安请求援兵,可是掌控朝政的程元振避而不见,欲置郭子仪于死地。

当代宗发现情况危急,紧急诏令各地军队勤王时,为了避免被程元振寻机栽赃、诬陷,各地驻军队竟然或者不应命、或者迁延不前。

四、心有不甘,图谋东山再起。

程元振的倒行逆施,闹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共愤,人们强烈呼吁严惩程元振。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奏说:“为挽救社稷,立斩程元振。”(《资治通鉴》)但是,唐代宗仍不肯斩杀程元振,只是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田里。

取信李豫,赶超李辅国;失势后欲东山再起。这样的宦官不多见

柳伉上奏处置程元振(图景)

后来,程元振身穿女人衣服,打扮成老妇模样,从老家三原潜回京师,“舍司农卿陈景诠家,图不轨。”(《新唐书》)。御史大夫王升发现并上报了程元振的阴谋活动。随之,朝廷将程元振长期流放溱州。途中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杀死了。

结语:追根溯源,因在君王。

宦官专权,是导致大唐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宦官的权利是谁给的?程元振肆无忌惮到如此程度,唐代宗李豫却仍不想处决他,为什么?如果没有帝王的纵容、宠溺,程元振又怎能作威作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君王导致了宦官专权,宦官专权造成了政权的衰败。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