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努力的挫敗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在一起讀書的時候就非常努力,是我們班的學霸。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他帶著副金絲邊的眼睛,總是一個人默默的在角落裡翻看著各種課本,看似好像不是特別合群。但每逢大小考試,他總是能閃閃發亮,成為大家崇拜的偶像。

大學畢業後,同學們陸陸續續的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而他憑藉的著在學校裡優異的表現,毫無意外拿到了當時最高的5000元起薪,要知道在當年,一個應屆畢業生能拿到這個數額的是非常少數的。

他來自一個不太知名的小縣城,通過高考來到了上海,進而被大城市的繁華所吸引。除了完成自己的學業之外,他也想在畢業後能在這兒安家落戶,組建自己的家庭,等買了房子把父母也接到上海來居住。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可能是由於他的這個初心,無論是在讀書的時代,還是參加工作,他的努力程度都比身邊的人高出一大截。為了能夠更快的攢齊買房子的錢,下班後也不少接一些“私活”,所有的時間幾乎被工作沾滿,很少有其他娛樂活動。

起初,這種拼命的方式效果很明顯的,沒過2年,他每月的工資收入加上兼職的收入就差不多達到了1萬,而那個時候我們大多數的同學也就平均五六千的樣子。

好多年過去了,近期我們在微信上有一次聊天,他突然說想回老家發展,這讓我非常的吃驚。就問了他近來的情況:他確實在上海結了婚,但並沒有買房,因為還買不起,目前收入也就1萬5左右,扣除所得稅、社保,減去生活的開支、交通、社交、房租,一個月其實沒有剩下多少了,看著日益高漲的房價,只能感嘆到“這座城市留得住我的青春卻留不住我….”

聊天的最後,他甚至略帶抱怨的說了一句:“憑什麼現在一個啥都不會的小姑娘,弄個視頻玩直播,唱唱歌、扭扭腰、鬥鬥嘴、喊喊麥就能一天抵我一個月的收入?我奮鬥10年,還沒有她半年的收入多!我那麼拼命,還不如她天生長得漂亮!真不知道這個社會怎麼了,到底是誰在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是啊,為什麼?

為什麼我這位勤奮到感天動地的同學,最終卻“輸”給了20歲出頭的小網紅?

· 真的是因為時代變了嗎?

· 因為網紅妹子長得漂亮嗎?

· 還是這個社會不看努力看顏值了呢?

都不是,是因為他們在用不同的方式售賣自己的時間!

時間是一種不僅稀缺而且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我們總是用寶貴去形容它。而我們一生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時間。如果你做的事能讓你有所收穫,那麼你付出的時間可以視作“被出售”了。

如果以我們創造的“價值”做分子,以我們度過的“時間”做分母,就可以算出在一個時間範圍內我們產出的價值;如果把分母的時間標準化,比如說1小時,那麼就可以把這個數值稱之為你的“時間單價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那麼如何衡量你在一定期限內創造了多少價值呢?

就是拿你的“時間單價”去乘以“用於創造價值所花費的時間”,就可以得出你在這段期限內的“個人生產總值”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我們把兩個公式合併一下,就得到以下這個完整的公式: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比如,你一天工作8小時,時間單價=100元,假設8小時你沒有偷懶,全神貫注的都在用於創造價值,那麼你這一天的個人生產總值就等於100×8=800元;

當然,如果你學習過上一課你就知道,如果你只是在公司消耗8小時,而沒有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到工作,是不會有價值產生的,所以這裡特指的時間是“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

擁有時間並不等於能產生價值,看看你身邊的人就知道了,他們甚至因為時間太多,而不得不想辦法“殺”掉他們。你的“時間單價”可能很高,但是由於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少,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浪費掉了,那麼你的個人生產總值就很低。

如果你吃過回轉壽司,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時間就像是在你身邊不斷往前流走的一個個餐盤,而你作為廚師,站在邊上是沒有用的,沒有人會買空盤子,你得集中注意力烹飪出美食,然後把美食放在餐盤上,才能把這份“時間”賣出去,不同的廚師,放上去的菜品還都不太一樣,所以價格也不一樣。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偌大的回轉壽司店,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識、能力、產品將這些從自己身邊流走的時間餐盤給裝滿食物,出售給其他需要的人;與此同時,我們也會購買其他人出售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這個世界只會交易一種產品:就是“時間”!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時間商人”。

時間商人的四種模式

第一種方式:零售時間

我們回到上面的故事,如果我們用個人生產總值的公式來看,就能明白他們的收入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了。

我同學的那種方式,本質是在通過自己的“勤奮”來增加“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

別人工作8小時,其中3小時偷懶,他全神貫注8小時;

別人下班後就去約會、休息,他要接私活,增加創造價值的時間3小時;

因此,時間一長,他就會獲得和他付出的時間成正比的收入提升,別人一天實際創造價值的時間是5小時,他是11小時。所以,當單位價值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他的收入就能是一般人的2倍多。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意識到一個問題,他這種增加個人生產總值的方式是有極限的,就是一天只有24小時,除去休息的必要時間,留給他還能填滿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也正是由於他的“勤奮”,他花在“提高個人時間單價”上的時間太少了,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了生產而疏於學習。

長此以往,他只能讓自己不斷的做低水平的創造,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盡,也無法再更進一步。

你的身邊估計也不乏這樣的朋友,從大學畢業之後就不再讀書了,中國人年均讀書量比起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少得可憐,具體數據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其中大部分還都是小說。

這種把自己的時間出售給個人或者單個公司,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時間給“零售”出去了,無論是在公司打工,還是下班後接私活、做兼職,本質都還是零售自己的時間。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些“共享職業”:專車司機、兼職快遞員、回家吃飯的家廚、上門服務的美甲師….這些工作本質就是幫助你把剩餘的個人時間給利用起來,再零售出去。短期內看似可以增加你的收入,但是這種方式是有極限的,而且會佔用你很多原本可以用來提升自己的時間。

那在這種模式下,如何讓自己的個人總產值得到質的提升呢?

答案當然是提高你的時間單價,因為時間單價的提升在理論上是沒有上限的,比如中國知名的打工皇帝“唐駿”,NBA中的很多球星,年薪可以達到上億元。

方法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上節課也講過,將你的注意力更多的花費在自身成長上,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垂直領域的職業水平….至於具體怎麼做,我們之後會用一整個章節的時間來講。

第二種方式:批發時間

我們再來說一下網紅的“時間售賣”模式是什麼?

回顧一下這個公式: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如果想要提高你的個人生產總值,除了提高自己的時間單價,或者擠滿自己的時間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注意,這裡使用的是“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你把你的個人時間出售給個人或者單個公司,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時間給“零售”出去了,那麼這種出售時間的方式是有極限的,也就是一天頂多24小時。

但如果你把創造的價值,同時賣給很多人呢?

比如說你做一次2小時的演講,你面對1個人的時候,需要花費2小時的時間,每小時收費100元,你的收入是200元;而如果你面對的是100人,你依然只需要花費2小時,但實際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就變成了每人2小時,總共是200小時,你所產生的價值就是20000元!

這個就相當於你把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去了!而通過“批發”的方式來“橫向”擴展自己能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是無限的!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網紅的時間售賣模式是什麼?就是把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售了

雖然網紅直播的內容,普遍來講含金量並不高,我們姑且算你平均看一小時網紅直播,可能會打賞0.1元給網紅吧,也就是她的時間單價只有0.1元,但是同時可能會有20萬人來看她的直播,因此她這1小時的個人總產值就是2萬元!

如果你還記得上一課的內容的話,你還可以幫助網紅小妹優化一下她的商業模式,既然她可以吸引20萬人的注意力,那麼是否可以一起打包賣給廣告商呢?

當然是可以的,這樣她的個人總產值可能又翻了一個倍!

所以,我這位同學真的別急眼,一個有20萬粉絲的網紅小妹,她的時間價值確實是你的幾百倍!

看似你們比的是“價值”,其實你們比的是“模式”。

最近崛起的一批提供視頻、音頻類課程的知識付費講師、網紅主播、抖音快播類的短視頻….大量百萬年薪的網師、網紅湧現,背後的原因正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幫助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時間更高效的“批發”出去。

這種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娛樂明星”,一線明星的廣告代言費平均在一個品牌500萬/年,出場費200萬/場,片酬可達3000萬,頂級明星比如說:成龍,片酬可高達8000萬!

那麼高的收入,並不是因為他們在被買斷的那個時間段內產生了這麼多的價值,而是因為他們所創造產品,比如歌曲、電視劇、電影、娛樂節目..可以通過他們的影響力,被賣出無數多份!(甚至死了還能繼續賣...)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所以在娛樂圈裡,唱歌水準、顏值、表演技巧…這些所謂的硬實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是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人氣。其他所有的都是來幫助你增加人氣的,有多少人關注你,有多少人喜歡你,就意味著你的作品有多強的“批發能力”。

所以,她們除了提高自身的技藝之外,還得不斷的創造熱點話題,參加各種節目,讓自己出現在各大媒體,吸引大批粉絲關注她們,因為這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還有,暢銷書作家也是該模式中的翹楚,英國著名小說家J·K羅琳,憑藉一本《哈利波特》總共賺取11.5億美金!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哇,太棒了!我也想做一個網紅,或者開始自己寫書,將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去!”

別急,我們還有另外2種更高級的時間售賣方式要告訴你。

第三種方式:買賣時間

我們要知道任何東西,只要有人賣就會有人買

,而且通常一個人可以同時兼具買方和賣方的雙重身份,放到這件事情上也如此——你在出售自己的時間,也免不了買他人的時間。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購買他人的時間,你正在使用的手機;你家裡的水、電、煤氣;你住的房子;你身邊的那張桌子…..都是別人用自己的時間製作出來的。

你看似是在購買產品,其實你購買的是為了讓這個產品放到你面前,所有參與人員的時間。

為什麼你需要買他們的時間,而不是自己做一個?

一來是自己做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嘛,比如一個IphoneX手機,8000多元一臺,你感覺挺貴的,但如果真讓你自己去造一臺,可能給你8000萬,再給你1年的時間,你都不一定能造的出來…..

二來是用同樣的時間,你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比如你目前的收入是一個月1萬元,那麼按每個工作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來計算,你每小時的時間價值就是62.5元。如果一件事能夠幫你節省1小時的時間,需要的費用又低於62.5元,你就應該花錢買,而不是自己動手,不是嗎?

比如,你在工作時想要去買杯咖啡,可能一來一回需要花半個小時的時間,而現在有個app叫做助理來也,你只需要支付5元,就能讓一個小夥兒幫你去跑腿買一杯過來。這是多划算的事啊!但很多人依然會選擇自己去跑一圈…

所以,從這個點望去,時間>金錢,能買到的都是便宜的,如果你能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跑贏了全國95%的人。

我們從這個點出發,還能聯想到另外一件事,就是你的工作,企業為什麼會花錢請你來做這件事,而不是老闆自己去做,或者找公司裡其他人來兼一下?有兩種可能:

1. 你在某方面更專業。

你會的東西,他們不會;或者你能達到的高度他們達不到;你能提供的價值他們沒有…因此,你的加入可以幫助團隊提升價值,如果他們自己做會更貴、會更花時間,可能還沒你做的好。

2. 你可以成為他的幫手。

一些簡單的工作,比如跑腿的活兒總得有人做,如果讓老闆親自去做代價太大;還有些已經確定的重複性的工作,你也可以幫他完成,提高團隊產出,省下他的寶貴時間,讓他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或者你還可以幫助他管理團隊,讓每個人都去專注的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幫助大家提高時間利用效率。

其實任何公司裡主要就是這兩大類員工:

1. 創造價值的員工

2. 提升效率的員工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如果你既不能幫助團隊提高單位時間的價值,又不能幫助團隊提升效率,節省時間,那麼你對公司來說就是負資產,是需要被剔除的。

作為公司也一樣,在招聘員工和管理團隊的時候,得分清楚誰是創造價值的,誰是提升效率的,誰是在這兩方面都給不了貢獻的。你要把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位置上,而不是讓創造價值的人去做提升效率的事,讓提升效率的人去做創造價值的事,那是災難性的。比如讓工程師去做管理,讓管理者去設計產品….

所以,公司【買賣時間的模式】並不是說你公司花錢買了一堆人的時間,然後就可以把他們再賣出去賺取差價了。如果真那麼簡單,就不會99%的創業者都失敗了。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種更高級的模式。

買賣時間的本質是一個種放大器,你首先需要確認自己要什麼,你能創造什麼價值,如何零售或者批發出去,你團隊的目標在哪,當公司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就應該把這個時間買賣的模式想清楚了。

然後在需要補齊團隊能力、需要提高團隊時間單價的時候,引入創造性人才;在需要提高效率、需要複製擴張的時候,引入效率型人才;以團隊目標為軸線牽引,再不斷增添適合的人手,放大團隊總產值。

所以,你的團隊不行本質是你不行,如果你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產生不了價值,那100個人的時候基本也不會有。相反,如果你一個人做這件事的時候,就能很有價值,你再找到適合的幫手幫助你提高效率、放大規模,那【買賣時間】的這個模式就是個核武器,能幫助你快速滾起雪球,迅速積累財富。

第四種方式:收時間稅

最後一種方式,也是最高級的一種方式,用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詞來解釋,那就是:平臺。

你並不需要出售時間,而是創造出一個平臺,讓其他人可以到你的平臺上自由交易他們的時間,而你只需要對在這個平臺裡的每一筆交易收稅即可。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就像是我黨創造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平臺,而你在中國這個“平臺”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是要交稅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比如以下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超級大公司,也都是採用了平臺模式: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Facebook、google、Uber、蘋果的AppStore、…..以及全世界的所有政府

可見這種方式一旦成型,就會演化出一個帝國,在保證平臺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人加入你這個平臺,花更多的時間在你這個平臺上,你就能源源不斷的賺很多錢。

也正是因為這種方式的強大吸金能力,讓許多創業者趨之若鶩,動不動就說要做個XX平臺,可結果經常是:“平臺”是做出來了,可沒人來…..

隨後,他們便問下了一個千古難題:做平臺,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感嘆道,平臺難,難於上青天….

那平臺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明確一點:

平臺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創業者把這點給搞反了,他們喜歡上來就把什麼都想好了,咔,做一個頂層設計,把平臺這個“空殼子”搭出來了。然後就開始即找賣家又找買家,然後發現沒有買家,賣家不願意來;沒有賣家,買家來了沒東西買….如此往復,兩邊的人都找不到,找到了也留不住。

所有成功的平臺,幾乎都是從一個單點開始慢慢演化成平臺的,比如騰訊是從QQ這個即時通訊軟件開始、亞馬遜從自營網上書店開始、Facebook從校園內部的一個女生比美的應用網站開始的...只有先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後,把某一端的用戶先養大,才能逐漸生長出另外一端….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有些人可能看到這裡表示不服,我們可以燒錢啊,即補貼賣家,又也補貼買家,如果效果不明顯,我就加大力度!你看打車軟件不就是這樣燒出來的嗎?

我只能對你大寫一個“服”字,土豪,我們做朋友吧。

可惜,這個還是隻看到了表層,平臺成功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網絡效應”,或者說“網絡效應”也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能不能對平臺上的人“賦能”

什麼意思?我們回到那個公式: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一個賣家,選擇你的平臺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來幫助他的個人生產總值變的更高,而不是一樣,或者更低。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提高一個人的生產總值的方法有兩種:

1. 提高他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比如說他是做知識付費的,你的平臺能否幫助他在寫內容、編輯內容、錄製內容、聲音優化、個人品牌塑造、專家指導...等等方面賦能?讓他通過你的工具錄製的課程質量更好,或者製作的效率更高?

2. 提高他時間的批發量。

就是讓他的這份創作能更快、更多的觸達到需要的人。網絡效應確實能帶來更多的人,但並不定能帶來效率。假設你現在平臺上有1萬個做知識付費的講師,現在來了10萬個用戶,請問用戶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你又如何保證這1萬個人在這裡都有市場,讓好的內容賣的更好,差的內容自然淘汰?你可能就需要引入數據智能來優化供需匹配...

如果只是做了一個平臺的外殼,雙方擁有可以彼此交易的功能,而沒給他賦能,那麼他為什麼要依賴你?還心甘情願的被你抽稅?

抽稅,抽的到底是什麼?就是你為他賦能帶來的額外價值所兌付的報酬。

所以,如果你想做平臺,先別去做個頂層設計,也別迷信網絡效應拿錢去燒,應該先想清楚你到底可以為他如何賦能?把這點做到極致,平臺自然就會慢慢演化出來。

小結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商品那麼多,歸結到底其實我們都在交易一種產品: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是時間商人。

人與人之間收入有如此大的差距,看似是價值之爭,其實是模式之爭。

時間商人的核心公式

世界上只買賣一種產品

從這個公式出發,我們得出時間商人的四種經營模式,從初級到高級依次是:

第一,零售時間:

把時間單份售出,核心是如何提高時間單價。

第二,批發時間:

把同一份時間賣給儘可能多的人,要學會善用互聯網技術把邊際成本降為零。

第三,買賣時間:

本質是個放大器,通過買入別人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效率、提升時間單價、擴大生產規模。

第四,收時間稅:

建立一個平臺,讓儘可能多的人在上面出售自己的時間,通過收稅來賺錢。平臺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從單點出發,先想清楚你能為誰賦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