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為什麼把股市抄底的機會白送給外資,也不留給股民?


金融開放:為什麼把股市抄底的機會白送給外資,也不留給股民?


3月底4月初,是今年股市二次探底的節點,很可能也是今年股市的真正起點。這個節點,與金融全面開放的節點剛好重合,顯然,就是把股市抄底的最好機會送給外資,作為金融開放的大禮包。

在疫情大背景下,既便宜又優質的資產,放眼全球,似乎也只有中國了。結果自己不去抄底,也不把機會留給股民,卻把機會白送給外資。這些外資還大多是對中國並不友善,且正處於危難當中。


金融開放:為什麼把股市抄底的機會白送給外資,也不留給股民?


這讓很多不惑之年的股民也百思不得其解,價值君也曾經“怒其不爭”。

但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

如果抄底機會留給股民,股民能抓住嗎?

春節後剛開盤,那是今年第一個抄底的絕佳時機。那個機會曾經真的送給股民,特別是很多新股民,通過配置基金,都成功抄了一次很漂亮的底。

但是,中國股市這30年來,股民的本性就從來沒有進化過,大規模進場總是集中在牛市末期。2月下旬的頂部沒多少股民能跑掉;3月初的頂部能跑掉的股民就更少;而3月底4月初的底部,能秉承“高買低賣”再次抄底的股民已經寥寥無幾。這些現象從基金髮行速度和股市交易量都不難看出來。

所以,抄底機會是“白送”不了給股民的,就算偶然一次白送成功,以股民普遍的賭性和不服輸的本性,也收不下這份財富。

這次抄底的機會沒有留給股民,那麼國家自己有沒有抄底呢?其實也說不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機會讓外資牢牢抓住了,而且連行業都抓個正著:外資在3月底一改以往投資風格,開始把科技行業定位為中國的優質資產(而非過往的藍籌),然後4月份市場風格馬上從藍籌切換為成長。

在醫療物資上,我國是恩怨分明的,對攻擊、詆譭我們的反華勢力,就算他們出高價我們也不賣給他們呼吸機和口罩。但為什麼在金融方面,不但把開放的日程一再提速,還要把股市抄底的大禮包也送給那些對我們並不友善的外資呢?因為這是服務於一個更高的目標:

我國的產業戰略

三大產業之中;第一產業一直重視,一直沒有突破,暫時沒什麼好說的;第二產業已經全球領先,不再是發展重點;第三產業中,服務業早已經上了軌道,而科技和金融是最大的短板,這兩塊短板也正是我們現在綜合國力的短板,美國能讓我們最難受的兩招,正是毛衣站和金融站。

所以不難想象,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必然是科技和金融。為了補齊這兩塊短板,很多“不合理”的犧牲其實都是合理的。

力排眾議堅決上市的科創板、倒貼性質的大基金、風風火火的科技小鎮,這些正是服務於科技產業戰略的“不合理”。


金融開放:為什麼把股市抄底的機會白送給外資,也不留給股民?


那麼,金融行業戰略呢?

1、我們全體上市公司裡,金融行業的數量僅佔2%,但淨利潤佔據全A的50%以上。

2、中國的金融附加值超過8%,這個水平比美國、英國還高。

3、金融行業的高待遇吸收了過多的年輕人才,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怪像都說明我國金融行業不成熟,而且這種不成熟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

金融行業誕生的意義,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有點像公司裡的中層管理者,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基層員工有效協作,發揮出大於個人的團隊力量。健康的模式下,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係,只有另一方變得更好,自己才可以繼續變好。英美的金融業之所以領先世界,正是形成了這種良性循環,所以能穩步壯大。

但現狀是,實體經濟一步步進入寒冬,而金融卻依舊活得滋潤。就好比,基層團隊的協作越來越差,中層管理者卻依舊拿著高工資,想想都知道不合理,而且早晚要出問題。

為什麼在外資眼中,中國資產是香餑餑;而近水樓臺的我們,卻年年鬧資產荒?這麼多朝陽產業裡找不到優質資產,只能去炒房?歸根到底,就是金融行業不成熟的後果。資本市場最大的作用——發現優質資產,我國的金融行業還辦不到。

所以跟科技產業一樣,金融行業已經上升到產業戰略的位置。

但是,科技產業可以通過補貼去扶持,可以通過市場發現的方式優勝劣汰、自由生長;但是金融行業不能這樣,金融自帶的風險非常可怕,稍有不慎的後果就是金融危機。科技產業出了再大的風險,也只是影響自己一個產業;金融危機影響的是全產業。所以對於金融行業,我國的准入門檻一直很高,管制還很嚴。

現在要加速發展金融業,就好比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不足,而基層員工以往都沒機會接觸管理實踐,內部提拔是不可行的,這時候能採取的策略就有社招,高薪招聘管理經驗豐富的空降兵。


金融開放:為什麼把股市抄底的機會白送給外資,也不留給股民?


這些個“管理經驗豐富的空降兵”就是歐美金融企業;給出的“高薪”就是一次股市和產業抄底的機會。

看上去是不是給外資撿了大便宜,自己吃了大虧?

改革開放初期,外資企業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不但各種稅費折扣和免除,不少行業的灰色地帶也對外企特別關照。當時很多人憤憤不平,以為是“便宜了外人,虧待了自己”,現在回頭看,如果不給這些甜頭,外資企業哪會心甘情願把高貴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帶過來?我們的經濟又怎可能一日千里?這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前面兩年持續的去槓桿,正是要營造一個健康、有吸引力的資本市場,為吸引外資金融業做的準備。只不過更多股民願意解讀為“股市要漲”。

這次金融開放後,開放的口子依然很小

有些媒體上出現的“金融全面開放”,那是誤導性質。真正的全面開放,一個最大的標誌的是貨幣自由流動。

海外疫情爆發後,不少投資者都衝動去抄底美股、原油。如果你也有這麼幹過,你就知道這是你有錢都抄不了那個底,因為外匯被管制了,錢沒辦法出去。

同樣的,別看這次金融開放表面上持股比例已經不設限,外資想大規模抄底中國資產還是辦不到的。因為美元要換成人民幣,一樣受到嚴格管制。而外資基金公司要在中國募集資金,面臨的是殘酷的競爭。

別看歐美的金融行業實力很強,按他們以往產業國際化的經驗,要在外國打穩根基,耗時一般在20-30年。所以縱使享有超國民待遇,歐美金融企業想在三五年時間就在中國玩得風生水起,那是不存在的。

人民幣如果要快速國際化,巨大的對流不但傷害中國的經濟,也會把很多國家的經濟沖垮,所以我們只會長期保持緩慢開放的節奏。在這種背景下,外資能撈到的好處就非常有限,我們也沒必要去嫉妒外資。

價值君一直強調,A股不可能一下子啟動大牛市,也沒有持續下跌的空間,這種背景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踩準市場風格轉換的節奏,這比所謂“抄底”實用得多。

好比說,春節後的底抄對了,買的是藍籌;3月初的頂部跑掉,換成科技股;4月初割肉,換回藍籌。一頓操作下來,指數小漲了100點,漲幅3.5%左右。但一看賬戶,浮虧20%,虧得一臉懵逼。

再看反過來,春節後抄底科技股,3月初換成藍籌,4月初再換回科技股,即使按照基金的選股收益計算,浮盈也至少在20%以上。

這就是風格切換的重要性。這種風格主導的收益,還會繼續延續下去,至少還要貫穿整個第二季度。

如果喜歡價值君的內容分享,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有見解或疑問的小夥伴,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