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为什么把股市抄底的机会白送给外资,也不留给股民?


金融开放:为什么把股市抄底的机会白送给外资,也不留给股民?


3月底4月初,是今年股市二次探底的节点,很可能也是今年股市的真正起点。这个节点,与金融全面开放的节点刚好重合,显然,就是把股市抄底的最好机会送给外资,作为金融开放的大礼包。

在疫情大背景下,既便宜又优质的资产,放眼全球,似乎也只有中国了。结果自己不去抄底,也不把机会留给股民,却把机会白送给外资。这些外资还大多是对中国并不友善,且正处于危难当中。


金融开放:为什么把股市抄底的机会白送给外资,也不留给股民?


这让很多不惑之年的股民也百思不得其解,价值君也曾经“怒其不争”。

但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

如果抄底机会留给股民,股民能抓住吗?

春节后刚开盘,那是今年第一个抄底的绝佳时机。那个机会曾经真的送给股民,特别是很多新股民,通过配置基金,都成功抄了一次很漂亮的底。

但是,中国股市这30年来,股民的本性就从来没有进化过,大规模进场总是集中在牛市末期。2月下旬的顶部没多少股民能跑掉;3月初的顶部能跑掉的股民就更少;而3月底4月初的底部,能秉承“高买低卖”再次抄底的股民已经寥寥无几。这些现象从基金发行速度和股市交易量都不难看出来。

所以,抄底机会是“白送”不了给股民的,就算偶然一次白送成功,以股民普遍的赌性和不服输的本性,也收不下这份财富。

这次抄底的机会没有留给股民,那么国家自己有没有抄底呢?其实也说不准。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机会让外资牢牢抓住了,而且连行业都抓个正着:外资在3月底一改以往投资风格,开始把科技行业定位为中国的优质资产(而非过往的蓝筹),然后4月份市场风格马上从蓝筹切换为成长。

在医疗物资上,我国是恩怨分明的,对攻击、诋毁我们的反华势力,就算他们出高价我们也不卖给他们呼吸机和口罩。但为什么在金融方面,不但把开放的日程一再提速,还要把股市抄底的大礼包也送给那些对我们并不友善的外资呢?因为这是服务于一个更高的目标:

我国的产业战略

三大产业之中;第一产业一直重视,一直没有突破,暂时没什么好说的;第二产业已经全球领先,不再是发展重点;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早已经上了轨道,而科技和金融是最大的短板,这两块短板也正是我们现在综合国力的短板,美国能让我们最难受的两招,正是毛衣站和金融站。

所以不难想象,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必然是科技和金融。为了补齐这两块短板,很多“不合理”的牺牲其实都是合理的。

力排众议坚决上市的科创板、倒贴性质的大基金、风风火火的科技小镇,这些正是服务于科技产业战略的“不合理”。


金融开放:为什么把股市抄底的机会白送给外资,也不留给股民?


那么,金融行业战略呢?

1、我们全体上市公司里,金融行业的数量仅占2%,但净利润占据全A的50%以上。

2、中国的金融附加值超过8%,这个水平比美国、英国还高。

3、金融行业的高待遇吸收了过多的年轻人才,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怪像都说明我国金融行业不成熟,而且这种不成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金融行业诞生的意义,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有点像公司里的中层管理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基层员工有效协作,发挥出大于个人的团队力量。健康的模式下,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另一方变得更好,自己才可以继续变好。英美的金融业之所以领先世界,正是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所以能稳步壮大。

但现状是,实体经济一步步进入寒冬,而金融却依旧活得滋润。就好比,基层团队的协作越来越差,中层管理者却依旧拿着高工资,想想都知道不合理,而且早晚要出问题。

为什么在外资眼中,中国资产是香饽饽;而近水楼台的我们,却年年闹资产荒?这么多朝阳产业里找不到优质资产,只能去炒房?归根到底,就是金融行业不成熟的后果。资本市场最大的作用——发现优质资产,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办不到。

所以跟科技产业一样,金融行业已经上升到产业战略的位置。

但是,科技产业可以通过补贴去扶持,可以通过市场发现的方式优胜劣汰、自由生长;但是金融行业不能这样,金融自带的风险非常可怕,稍有不慎的后果就是金融危机。科技产业出了再大的风险,也只是影响自己一个产业;金融危机影响的是全产业。所以对于金融行业,我国的准入门槛一直很高,管制还很严。

现在要加速发展金融业,就好比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不足,而基层员工以往都没机会接触管理实践,内部提拔是不可行的,这时候能采取的策略就有社招,高薪招聘管理经验丰富的空降兵。


金融开放:为什么把股市抄底的机会白送给外资,也不留给股民?


这些个“管理经验丰富的空降兵”就是欧美金融企业;给出的“高薪”就是一次股市和产业抄底的机会。

看上去是不是给外资捡了大便宜,自己吃了大亏?

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不但各种税费折扣和免除,不少行业的灰色地带也对外企特别关照。当时很多人愤愤不平,以为是“便宜了外人,亏待了自己”,现在回头看,如果不给这些甜头,外资企业哪会心甘情愿把高贵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带过来?我们的经济又怎可能一日千里?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前面两年持续的去杠杆,正是要营造一个健康、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为吸引外资金融业做的准备。只不过更多股民愿意解读为“股市要涨”。

这次金融开放后,开放的口子依然很小

有些媒体上出现的“金融全面开放”,那是误导性质。真正的全面开放,一个最大的标志的是货币自由流动。

海外疫情爆发后,不少投资者都冲动去抄底美股、原油。如果你也有这么干过,你就知道这是你有钱都抄不了那个底,因为外汇被管制了,钱没办法出去。

同样的,别看这次金融开放表面上持股比例已经不设限,外资想大规模抄底中国资产还是办不到的。因为美元要换成人民币,一样受到严格管制。而外资基金公司要在中国募集资金,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

别看欧美的金融行业实力很强,按他们以往产业国际化的经验,要在外国打稳根基,耗时一般在20-30年。所以纵使享有超国民待遇,欧美金融企业想在三五年时间就在中国玩得风生水起,那是不存在的。

人民币如果要快速国际化,巨大的对流不但伤害中国的经济,也会把很多国家的经济冲垮,所以我们只会长期保持缓慢开放的节奏。在这种背景下,外资能捞到的好处就非常有限,我们也没必要去嫉妒外资。

价值君一直强调,A股不可能一下子启动大牛市,也没有持续下跌的空间,这种背景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踩准市场风格转换的节奏,这比所谓“抄底”实用得多。

好比说,春节后的底抄对了,买的是蓝筹;3月初的顶部跑掉,换成科技股;4月初割肉,换回蓝筹。一顿操作下来,指数小涨了100点,涨幅3.5%左右。但一看账户,浮亏20%,亏得一脸懵逼。

再看反过来,春节后抄底科技股,3月初换成蓝筹,4月初再换回科技股,即使按照基金的选股收益计算,浮盈也至少在20%以上。

这就是风格切换的重要性。这种风格主导的收益,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至少还要贯穿整个第二季度。

如果喜欢价值君的内容分享,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有见解或疑问的小伙伴,欢迎评论或私信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