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些,历史上丐帮真的和影视剧中说的一样吗?

中国历史上是有丐帮的存在。当然丐帮帮主没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龙十八掌;但丐帮势力其实很大,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记载来看,较早出现关于中国丐帮形态的文献记载,是宋元话本小说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里面所说的“团头”。“团头”,即丐帮帮主。故事描述了宋代杭州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团头金老大,统辖着全城的叫化子。他不仅从乞丐们讨来的饭食赏钱中当然地分享一价,还在乞丐当中以放高利贷、印子钱,从中盘剥渔利。

南宋时,中国业已正式出现了名叫“团”的乞丐行帮组织,首领叫“团头”,是世袭制的。宋代,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中说:“又有名为团者,如城南之花团,泥路之青果团,江干之鲞团,后市街之柑子团。”叫化子们多以市肆为主要乞讨场所,几行市肆一行,聚结成行帮,名之以“团”,实属顺理成章的事。当时,团头依靠渔利所辖乞丐为生,必要时还需维护大家的一些利益,他们往往借此发迹富贵起来。

在清代,大抵以县为治,各有管理乞丐的行帮首领,名叫“丐头”。丐头多由黑社会帮会骨干或地痞流氓充任,即或是得到衙门的认可,也是仗势而成。有的,则是在争霸之中以各种手段降服众人而立。丐头以所谓“杆子”作为权力的象征,究其实不过是乞讨时所持打狗棒的抽象崇拜,于是成为标志。因而,属于丐帮中人,又称作“杆上的”。帮主的“杆子”尤如“尚方宝剑”,凭此惩治违犯“帮规”的叫化子,“打死无怨”。新任丐头先要祭祀祖师和杆子,标志受权;新人丐帮的乞丐则须帮杆子,以示服从管辖。

清代京师丐帮,有黄杆子与蓝杆子之别,是由满清旗制而来。黄杆子,专门辖治宗室八旗中的乞丐,是高级丐帮。黄杆子中人多是八旗中游手好闲、横行市井之徒,因而其丐头只好由其中位尊势大而又桀骜不训的王公贝勒充任,否则不能治众。黄杆子丐帮的乞丐,平时并不出来沿门叫化,而是在端午节、中秋节或年终时节到各店铺去讨钱。到时候,两三人一伙,有的唱曲,有的敲鼓板。唱的手背向上,敲鼓板的平拿着鼓板,示意施钱。每到店铺门面,即有店中伙计出来,把至少五枚大钱先高举过头,然后再恭恭敬敬地放到鼓板上。而且,必须在他们唱过五句之前就得出来施钱。如果有哪家违反了这些规矩,他们转身就走,不说什么。然而,次日即来人更多,再次日又增。从开市到闭市,他们围聚在店前不走,不讨钱,也不恶作剧,却使无法营业。周围和店主即明白,这是黄杆子办交涉(找病)来了,惹祸了。于是店主只好请人从中斡旋求和,再赠以数千钱打点了事,给少了不行。如果能多花钱请出帮主(黄杆子)来调解,还会解决得既顺利又快。

京师的蓝杆子,是辖治普通乞丐的丐头。新来的乞丐,务必得把三天之内的全部乞讨所获送给丐头,名叫“献果”,献得越多,则越光彩。平时,即将乞讨所获两成左右抽出献交丐头就行了,成为丐头的一般常规收入。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店家或喜主还额外多给丐头赏钱。丐头是地区性乞丐之主,外来的乞丐入界,也须服从管理。一些商业店铺为免受乞丐骚扰,即重金贿赂丐头,讨得一张葫芦型纸符贴在门上,名为“罩门”,有的还写有“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乞丐们一见罩门,即越门而过,不敢再去乞钱。丐头所得的赏钱,已经拿出一部分分给众丐,如有违例,店主可召丐头,由丐头出面调解或惩治。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揭罩门再去滋扰的。如遇乞丐出生或死亡,丐头则有义务给予适量抚恤钱,或组织众人分摊。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识中,实行的是霸主式封建家长制度。丐头不轻意随身携带象征其内部权力地位的杆子,这时也兴吸烟,即总是随身用一颗又粗又长的旱烟管来标志内部身分。

在山东省西北部、邻接河北省处,有个宁津县。这里长期存在着一种名叫“穷家行”的庞大丐帮,通常称穷家行为“捻上”或“捻子”,这个组织的乞丐多是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行乞的人,有了钱财即吃喝赌博,挥霍殆尽,不讲积蓄,自称“万年穷”,故名“穷家行”。又自称是“理情行”,意思是讲究事理、人情之行。穷家行又有死捻子、活捻子和杆上之分,其中以死捻子为正宗,人数最多。

死捻子即俗称叫化子或要小钱的,相传其祖师是东汉末年以穷困著称的名士范冉,一名范丹。据《后汉书·范冉传》载:“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宫。”后来,他就“卖卜于市,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行中祖师传说,竟把范冉与先此相去数百年之久的孔子联系在一起。传说,当时范冉独自一人住着两间草房,周围是用四十八棵秫秸扎成的院子。孔子在陈绝粮时,曾派弟子子路向范冉借粮。范冉问他:“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子路答不出,只好空手回去了。孔子又派颜回去借,颜回即回答说:“世上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要时恼。”于是借给他米、面各一鹅翎管,回去向孔子交差,倒出来的却是一座米山和一座面山。事后,孔子前去拜谢范冉说:“借的米面还不了。”范冉说:“等以后向我的徒弟们还吧。”孔子说:“好吧!等以后也叫我的徒弟们还,凡是门上贴对联的人家,都可以进去讨要。”还传说,有一天范冉与孔子下棋到晌午,范冉问他:“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孔子说:“当然是钱财了。”范冉却摇摇头说:“不对,世上人是活宝。你有钱未必能买到吃的,我没钱却有徒弟们送吃的来。”孔子点头称是。他们用此来说明,穷家行向有钱人乞讨不是乞求施舍,而是理直气壮地讨还前人欠债。

死捻子一般又分为花搭子、武搭子、叫街三类。花搭子是以唱数来宝乞讨,唱时,有的砸牛胯骨,叫撒拉棒;有的打竹板,叫撒棒子;有的是在竹片绑的小架上系着小钹,叫撒拉鸡。武搭子是以讹诈方式乞讨,有的手持菜刀拍打胸脯,叫撤拉笨;有的用鞋底拍打胸脯,叫砸瓤子;有的用镰刀刺破自己前额或头顶,弄得鲜血淋漓,叫刺破头。叫街,是瘸老病瞎和缺臂少腿的残疾乞丐,在庙会或闹市上讨要。

活捻子是小绺和偷鸡的,即小偷之流。相传其祖师有二,一个姓梭,一个姓李,在通州上村的场院屋子住。一天,二人在屋里喝酒,点起一堆火,菜是破碗里盛的一点咸菜,用的是一只破酒壶。恰逢嘉靖(或是“嘉庆”,口传不清)皇帝私访到此,跟他们一起喝了三口酒,吃了几口咸菜。后来即叫他们去当差,被拒绝了,就送给他俩三个铁炮竹,封为军门。此后,便形成梭李一派。人称“梭李不靠”,是说他们不是正派的穷家行,死捻子看不起他们,不与之来往。他们也是师徒相传,但人数比较少。他们同衙门里的马快相勾结,偷来东西向马快等行贿,以得到暗中保护。遇到有势力的失主找到马快,马快就让活捻于把东西给送回去。因而他们窃来的东西不能当即销赃卖掉,必须先存放几天乃至一个月才行。至于偷了穷人的鸡、菜,则可随时销赃了事,毫不顾忌。

所谓“杆上”,是炮手,死捻子在一个地方混熟了,遇有人家举办婚丧庆吊之事,就请他去放炮,然后可得到比较多些的赏金。此间如有上门乞讨的,即由杆上出面对付。杆上实质是死捻子中的能人或恶棍。外地的死捻子和活捻子来本地区活动,都要给杆上些好处,请他保护和关照。死捻子和活捻子统称“游方”,杆上叫“坐方”。游方若到某处赶红白事,必须先找坐方由坐方领他们前去索钱讨吃,满足一些要求。如果坐方满足不了游方的要求,游方还会在路上等他讲理,会说:“你跟谁学的?你师傅没给你透气(讲明)吗?不是一碗饭分两下吃吗?”随即收去他的炮筒、馒头之类,说:“叫你师傅来要吧!”杆上可以由徒弟承任,也可由信得过者接任。

综上可知,死捻子乃是穷家行的主体。穷家行的大首领名为“当家”,下分各捻,三五人一捻,头头叫篓子头。篓子头从大家乞讨所得中抽取大约百分之十,即一成,供自己享用。但是,大家所用食盐,都需由篓子头供给。要加入穷家行,得磕头认师。认师即“拜杆”。拜杆时须有三人,即师傅、明师、引师。面前摆一根一尺长的黑红杆,红色朝上,黑色在下。置一壶酒,不用酒盅,轮流用两手抱着喝。给师傅磕过头,即被告知你是多少世,属于那一门,以及明师、引师各是那门的,姓什么叫什么;还要有人保证所引荐的人不违犯行中规矩,然后用酒在围杆浇一圈。有的认师摆刮打板、牛胯骨、小簸箩、要饭搭子之类,即同样用酒浇上一圈,算是从此进了穷家行。入行之后还要学会行中“春典”亦即黑话,如柳、月、望、在、中、神、兴、张、爱、居,是一至十数的暗码,阳、墨、道、妾,分别指南、北、东、西。其它又如:讨饭的搭子叫老灰,刺头用的镰刀叫轻子,到路旁偷秋叫打洛栽,炮叫礅子,引信叫火苗子,花药叫皮,点火用的火香叫火邱,切菜刀叫师刀,嗓音叫唤头,灯叫亮子,火柴叫迸星子,钱叫杵,成吊钱叫干杵,天阴无日叫上漫子或打棚,桌上用的壶叫龙头、碗叫凤尾,祆叫称吉,袜叫汪,鞋叫芦言,吃饭叫上啃,喝酒叫抱瓶,狗叫皮子,等等,多与江湖杂流黑话相通。同行者见面要先说“辛苦了”,遇不相识者就说“人高腿短”(当取高攀不上之意)。在路上如遇同行盘道、则须说出师傅、明师、引师名字,是几座上的人,成为行规之一。因为他们内部是按几座论大小的,长辈的称作师爷、师叔,同辈的称作弟兄,也分有等级次序。

清醒些,历史上丐帮真的和影视剧中说的一样吗?

(1)告地状 以此方式行乞者,比较起来,体面的居多。人多的人行道上,即常有这类单身或带着小孩的女乞丐,坐在地上低头不语,或跪在那流泪。她们的面前,铺放一张白纸或白布,上面写些乞望路人解囊相助的苦情,也有的是用粉笔直接书写在地上。地状的内容大同小异,有的说自己出身清白,是大族后,却不幸父母双亡流落异乡,人情如纸薄,昔日师友亲朋均如陌路人,不肯相助。自思出身名门,不敢有辱祖先,无奈人地生疏,因而恳求仁人君子慷慨助以川资,以归故里;有的称自己丈夫染病卧床,大人孩子挨饿;有的说是家有八旬老母生病,无钱医治,等等。

(2)跟车 这种跟车乞钱的乞丐以租界内居多。他们终日唱着江北小曲在马路上游荡,遇到载有穿戴整齐的妇女坐的包车或人力车经过,就紧紧跟随在车旁边,手里持一顶破旧呢帽,或捧着双手,向车上喊着太太、奶奶或小姐之类,哀乞一个铜子儿。如果哀乞不得,就啐一口、骂一句什么,再等下一个。

(3)拉车 这种乞丐,大半都是十三四岁或十四五岁的孩童,以男孩居多,专候在二白渡桥、自来水桥、天后宫桥、盆汤弄桥、老闸桥等处,轮流帮人力车夫把车子拉上桥头,然后向车中的乘客乞钱。这种童丐是有组织的,每人都拜有一个白相人“爷叔”,日缴二三百钱,否则便不能安然拉车。

(4)顶狗或钉把 这种乞丐为数最多,以狡诈者为首。他们在街上向行人讨钱,有的手拿破罐等物。追随行人身后。口中不绝地呼唤:“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做做好事,救条人命,保你多福多寿,升官发财。施我一文,功德无量;救苦救难,后福无穷。老爷,太太,行个好事,譬如造桥修路,给子孙积点阴德!”说得口沫横飞。有的行人被硬缠住不放,为了尽快走开,只好布施一个铜子。否则,便会紧跟着叫个不休,一直缠到其必须遵守的地界。有时一不小心,随身的东西还会给顺手偷去。也有妇女抱着小孩,身旁领着大点的,跪在那讨要。那跟在身旁的大孩子,先趴在地上给人磕个头,然后追着张手要钱。她们也有固定的地段。

(5)走街丐 这种乞丐大都是新手,脸嫩口笨,胆小声低,伸伸缩缩,不敢上前。站在人家门口或店前,未免不雅,也令顾客讨厌,于是就施给他一个铜子。

(6)玩青龙 这种乞丐以江北人居多,大都性情强悍,手握臂一样粗的青蛇,向人强讨铜钱。不给,他就百般玩弄那蛇。

(7)三脚蛤蟆 这种乞丐都是被拐骗来上海的外地孩子,将手足刳断,使之匍匐街头哀泣求乞。讨来钱交给领头的,给一口冷粥吃;讨不来钱,便要挨打。求生不得,寻死无路,过着凄惨的非人生活。

(8)开天窗 这种乞丐,有的用刀或针戳破自己的头或脸,有的用尺把长钢刀塞进喉间,或者用铁板把头打破,弄身血肉淋漓,以换取路人怜悯掷他一个铜子。

(9)水碗流心(星) 是把水碗挂在口或鼻上,沿街求乞。这种乞丐上海不多,有时可以看到。

(10)不开口 这是装聋作哑的乞丐,以聋哑唤起路人可怜之心。

(1l)顶香炉 这种乞丐,以盲人居多。他们把锋利的铁钎插在头顶,钎上点着一技线香、两支红烛,香烟缭绕地走在街上,用来招引观众和激发慈悲之情,向他们施舍几枚铜元。

(12)念三官经 这种乞丐背负佛像或神座,敲着木鱼,口念佛经,持寺院的募捐信,沿街化缘。不是说要修造佛院,就是重装金身,态度诚恳,言语和善,信佛者尤其乐于给他们施舍。

(13)三老江湖 这种乞丐,三五成群,男女皆有,专以跑码头、走江湖卖艺为生。上海是通商大埠,因而他们常常在此驻扎。或打一套少林拳,或顶茶碗,或搭人山,或翻跟斗,或拉起胡琴男女合唱一支《四季相思》,博得观众击掌称赞时,领班的即弯腰拱手讨赏,收入比叫街的乞丐总是多几倍。还有的在店铺门口用鼻子顶着筷子转碗,手里抛耍小刀,耍过一通之后便向看客及店家讨钱。如果不给钱而驱赶他们走,他们便说“打乞丐不是好汉”,赖着不走。店家为免得吵闹,便打发几个铜元。

(14)凤阳婆 都是江北凤阳的贫民,三五成群在风雪雨露中行乞,年年可见。男的手持秫秸棍,女的手摇花鼓,头上歪戴着无顶的破草帽,上面插着几朵旧红绒花,头后绞梳着一个鸡毛似的小髻,唇涂胭脂面擦粉,口里哼着小曲,一边打鼓跳舞,男的相伴动作。表演一阵,即向行人讨钱,说:“娘娘喽,老爷哩,做做好事呀!”可得数十个铜元。

(15)僧侣 这种乞丐大都是走食四方的托钵僧和贫苦道士、行人为结善缘,即行施舍。

(16)残疾丐 有的手断足削,有的双足截去,有的手足全无,血肉模糊,在泥水街上辗转打滚,叫唤着求乞。这种乞丐在寺庙、如邑庙等一带最多见。有的是故意戳破一刀,涂上猪血,沿途叫喊,使人见他凄惨可怜,给他数文。

(17)拍胸 这种乞丐,任何人见了,都是咧着嘴替他难过一阵。因为他向人家要钱跟别的乞丐不同,一边儿有声无泪的哭诉苦情,一边儿敞着胸口用一只破皮鞋底子用力拍打,打得胸口皮肉早已肿起大紫疙疽。

(18)送财神 这种乞丐,专在新年时行乞。每逢夏历新正初四晚上,一般迷信的店家为求发财,都要烧香上祭,迎接财神。乞丐抓住了这种人的心理,便在纸烟店里买些用黑墨印在黄纸上的财神像,挨门去喊道:“财神来啦!”世人没有说财神来了往外推的,所以一听“财神来了”,便为图个吉利,急忙就接了过来,随便给他们几个铜子。乞丐送来的这张财神像,纸张并没有多大,很便宜。这种本薄利厚的买卖,一夜之间的收入要比平时乞讨多许多。

(19)念春歌 这种乞丐,也是在新年里方可见到。从大年初一到十五为止,乞丐到人家门口讨要的时候,头一口儿不能像平常似的就喊老爷太太,必先念一套吉祥的歌儿:“新年新月过新春,花红对子贴满门,斗大的元宝抬进来,前门进的是摇钱树,后门进的是聚宝盆。聚宝盆,插金花,富贵荣华头一家。”念完这套歌之后,跟着再喊“老爷、太太,给你拜年啦,给个利市钱吧!”人家要讨个吉利,也就不吝施给几个铜子了。

(20)赶节日 这种乞丐,专在端午节和中秋节逐个大小商店讨钱。他们站在店前边打木板伴奏边唱俚曲,都按店铺经营的内容唱,半是奉承半是挖苦,什么时候给钱什么时候打住。

(21)倒冷饭 他们年纪很轻,都是拜过“爷叔”的。每当午膳、夜饭时,按照划分出的地段,专等送包饭的回来,夺下饭担倒去残羹剩饭,然后拿回去吃。

(22)拾荒 这种乞丐,大半是女人和小孩,以江北人、山东人最多。他们背着畚箕、手持竹夹在街头巷尾的垃圾箱中找破旧物,拿去换钱,每天可得两三角钱。

(23)拾香烟头 这种乞丐,手持铁罐在马路上专拣人们扔下的烟头,卖给人家得钱糊口。

(24)开汽车门 这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乞丐,他们衣冠楚楚地专候在三大公司、戏院、酒店、舞场等处门口、将坐车来的车子号码记住,客人出来即去找来车子,恭恭敬敬地打开车门送上车,然后笑嘻嘻地伸手讨钱。倘不给钱,便饶舌不止。对没有车的客人,还代为叫车,以得到几个铜子。

(25)码头丐 这种乞丐大都有家室,专候在各个码头帮人提包抬货,生意好时,一天可得七 八角钱。

丐帮成员来自五湖四海,都有不同的地方口音,但不同的口音,却由帮中的“黑话”这一特殊语言沟通,协调着。

例如明清以来,讨饭称碎山,瘫叫化子称披街,佯作落难而求乞称搽相、沐猴,书写情状求乞称磨街党,带女人求乞称观音党,以手本讨钱称古相,带孝求乞称丧门党,作揖求乞称丢圈党,哭诉求乞称诉冤党,托神求乞称童子党,耍蛇求乞称扯溜,耍猴求乞称耍老子,讨钱称钉把,不识好歹称小腊灯,美人称擦白,称格档码子,挖眼称借照子,用劣物充好物骗人称卖野人头,以耍戏人取乐称打棚,欠钱赖账称到手凶,伪言夫亡或妻丧求乞称打单子,佯作访亲不遇称脱轴头,伪作逃难称寻伴子,佯作生病称描黄,冒充哑巴称画指,玩女人为挂马子,掏腰包为拨栓,掏人内衣口袋为翻板子,掏人上衣口袋为开天窗,长期占住一个地方乞讨称跪点,地盘称山头,扒钱称两夹,销赃称卖巧,买赃物称吃巧,敲竹杠称吃二馒,铁路称双条,公共汽车称单条,卖血称挑线,百元称一杆子,千元称槽,万元称坎,等等。

一个有二十年之久行乞历史的乞丐说:“鱼有鱼头,蛇有蛇精,蚂蚁有主,蜜蜂有王,俺们这些人也得有个窠,有个头儿。谁脾气大,谁横,谁就统率百家,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对头儿,一斤饭得孝敬半斤,一块饼得给一多半,烟得勤点,钱得常给,否则,就得招打。新到一地,不懂山法山规,不知谁是一方的土地咋办?你留神呀,眼睛别长在屁股上。一见你就吹胡子瞪眼,或面孔严肃或神色凛然,不是霸王之气,就是唐王之色。这时,你得灵便些,快上前拜呀。你哪来的?我后边的。咋跑到大观园来了?我混不下去了,拣不着了,求爷们高抬贵手收下我。噢你小子倒乖顺,行啊,好生待着我,千万别出岔,你多大?三十八!行啊,封你个老五咋样?中!鱼随水性,草随土性,一躬腰,一点头,陪个笑脸,递上支烟,奉上把钱,完了,算他的人了,在这一方土地吃饭了。”然而,丐帮帮主也并非任什么人都能当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立地称王的。一个乞丐头儿,就是一方的土地爷,平时潜藏在地下,一逢有适宜对象、合适的机会,他就从地下冒出来,施展他的权威。中国有句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丐头们负责维持、协调内部秩序,解决纠纷,逢年节向商店收取钱财,并拿出一部分给众乞丐。而乞丐们的平时乞讨收入,也必须拿出一部分交给丐头,层层进贡。如有不服丐帮“家法”,如向贴有丐头招贴店家强索钱物,反帮加入其他团体,侵入别人地盘,或者淫乱,等等,要视情况给以处罚。他们处罚的方式主要是用刑,如“扎馄饨”,即捆绑住手脚一天不许饮食,“扳油背”,是把数寸宽木板插入背骨;“板入额”,是用寸许的板子从额头插入皮内;再即暴打致死或驱逐出境。丐帮中最小的头目是“爷叔”,是直接在某个地盘内管理各类乞丐的人。虽然爷叔也是乞丐,但他只收大家的“孝敬”而不亲自行乞。乞丐头儿们为了能在团伙内站得住脚,往往都须借助社会上有面子的人物为靠山,即拜“老头子”。上海乞丐的“老头子”,大多是黑社会中的骨干人物。也就是说,乞丐团伙始终与各种黑社会组织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的,从而也使其本身自然成为黑社会的一系。

丐帮祖师伍子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落魄行乞、而后东山再起之士,是向来被乞丐奉为祖师的伍子胥。

清醒些,历史上丐帮真的和影视剧中说的一样吗?

伍子胥

伍子胥姓伍名员,子胥是字,其父伍奢是楚国的大夫。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时,平王杀了伍奢及大部分家人。幸免于难的伍子胥即只身逃出,经宋、郑诸国投奔吴国,期望借助吴国之力替父报仇。路经昭关时,楚兵盘查甚严,一夜之间愁白了须发,改变容貌才得以混出关来。一路上他爬山涉水,乞讨充饥,等走到吴国首都(今苏州)时,已经一文不名,披头散发,满面污垢,就立于市中吹箫行乞。吹箫乞讨了三天,被善于相面之术的被离发现,闻其箫声甚哀,观真相貌非凡,推荐给公子姬光,得以重用。据说当时吴王召见子胥时问他:“你本不是一般人士,何致于穷困潦倒到这般模样?”他即跪下垂头哭诉说:“我父本来没罪,却被平王连我哥哥给一起杀了。我想只有大王能帮报此仇。”吴王答应了,留

在宫中与吴王谈了三天三夜。吴王见他智勇非凡,即号令全国无论上下贵贱和老少人等,如有不服从伍子胥者,即是不服从吴王,其罪至死不赦。从此,伍子胥忠诚为吴国效劳,并得以报了楚平王杀害父兄之仇。

后来姬光当上吴王之后,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而且变得为人冷酷,寡情少义。这时姬光(阖闾)又命伍子胥负责修筑姑苏城(即苏州),他便于修城时暗中留了一手。城垣建成之后,伍子胥悄悄地告诉部下说:“我要是死了,国家如遇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了,百姓便可以得救了。”果然,没过多久伍子胥便遭奸臣诬陷,自杀身亡,越国也乘机灭了吴国。当年就大旱大涝,民不聊生,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殍遍野。这时,伍子胥手下的人想起了他留下的话来,就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那城墙底下的砖竟都是用糯米做的,于是,人们都来拣“砖”,一个抱几块回去煮熟充饥,使当地的老百姓渡过了荒年。人们都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恩的。后来,苏州一带的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自己的祖师爷。

天子乞丐朱元璋

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还有一位乞丐出身的天子,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且,他当的不是一般乞丐,是个以行脚僧面目出现游走四方的小叫化子。

朱元璋于元代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丁丑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凤阳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穷县,不仅以花鼓戏著称,也以出叫化子闻名,直至现代。因而,在这样一个地理文化环境中,出了一个小叫化子朱元璋本不足奇。可是,这个叫化子后来竟登基坐殿当上了明朝开国大皇帝,就未免令人咋舌,当需刮目相看了。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十七岁。当时濠州遭受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农民饥病交加、衣食无着。他的父母和一个哥哥相继贫病而死,二哥也远走他乡逃难,朱元漳便到皇觉寺做了个给僧人当仆佣的小行童。这样,也有了个安身之处,也就饿不死了。

清醒些,历史上丐帮真的和影视剧中说的一样吗?

明太祖朱元璋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朱元璋刚刚当上行童五十多天、还不足两月的时候,即被迫离庙出去云游行乞,当了行脚僧,还是成了乞丐。原来,这皇觉寺以往主要依靠收地租维持不败,只是这年灾重,无论如何收不来租。加上当时寺中和尚又大都有妻室家属,吃饭人多,存粮已经不多。怎么办?就陆续都打发出去讨饭(化缘)混日子。论理说,庙上还算不错,最后一个打发朱元璋。但是,这个仅仅在庙上干了不到两月杂役的小行童,既不会念经,也不会做佛事,虽然也戴顶破箬帽、穿着破烂的百衲衣、带着木鱼瓦钵,实质就是个道地的叫化子。就这样,他遍走安徽合肥、河南信阳、固始、归汝、淮阳、鹿邑,再回走安徽亳县、阜阳等地,三年里风餐露野,沿街挨门求乞,受尽风霜欺辱,一时心境可知。即如朱元璋后来在《御制皇陵碑》中所回忆的:“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跪,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亻夫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即或荣为万民之首的多年之后,这三年的乞丐境遇仍历历在目,情景太深刻了。也正是这一段沦为乞丐的切身经历,使少年朱元璋眼界大开,结识了许多江湖朋友,增长了见识;同时也造就了他勇敢、坚强的性格,乃至猜忌、残忍。这一切,都为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素质条件,发生了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叫化子多得是,普天下无数。但叫化子出身的皇帝古今只此朱元璋显赫一家,也是自有各人素质及历史机遇。朱元璋行乞回乡,适逢郭子兴红巾军起事举义,走投无路中他即投军成了义旗下的一名步卒。仅两个多月,即被郭子兴提升为亲兵九夫长调入帅府,视为心腹,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即后来的马皇后。从此,朱元璋发迹,再屡经坎坷,终于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