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术转移公众服务平台—本周技术转移

1.一种汽车发动机制氧设备

专利号:CN201620846858.4


技术背景:

现代社会,大量发动机的广泛应用,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现有发动机在工作中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矛盾,要保证燃料的经济性,但动力不足,要提高动力性,但燃烧又不完全,燃料经济性降低,排气污染增大,污染环境。

现有发动机都是以吸入自然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汽油、柴油、燃气等)混合燃烧而产生动力,以汽油机为例,发动机工作中吸入的空气和汽油混合成的可燃混合气能否完全燃烧,主要取决于混合气体中汽油与空气重量的比例,任何内燃机,都是靠燃料和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一起燃烧的化学能来做作功的,显然,燃料越多,产生的功就愈大,增加燃料的供应在技术上是轻而易举的,但同时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氧气却不容易,因为空气中含氧 21%,含氮79%,发动机吸入的空气一定,其吸入的氧气量也就一定,因此,致使发动机的升功率小、耗油率高、排气污染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空气含氧量低,氧气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的动力小,导致发动机的升功率小、耗油率高、排气污染大的问题。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制氧设备,在现有发动机的进气环节中增加该制氧设备,该设备通过设置在分馏塔中活性炭分子筛和沸石分子筛增加富氧量,即通过活性炭和弗12以增加富氧量,从而使发动机吸入的气体富氧,促进完全燃烧,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降低耗油率、减少排气污染。

全国技术转移公众服务平台—本周技术转移

2.导热油系统油污分离器

专利号:CN201410399166.5


技术背景:

目前的方法都是在油泵的进油管上连接有类似专利号为2012207178016的过滤器,这种过滤器能够防止焦块、杂质进入油泵,对油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对于导热油管路由于管内的焦块而导致导热油管路内导热油流量较小,甚至完全堵塞,而使其导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却是无能为力。另外,该结构的过滤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排渣或者清洗滤网的时候,由于其没有排渣口,所以操作起来非常不便。

技术方案:

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热油系统油污分离器,通过滤网和滤管的作用,对导热油中的焦块进行过滤,避免焦块进入设备或油泵,延长了导热油系统和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进油口的方向,可以使从进油口沿壳体的切线方向进入壳体内的导热油沿着壳体的内壁向下进行螺旋流动,避免直接冲向滤网和滤管,防止由于导热油冲力的作用而使滤网或滤管被导热油中的焦块堵塞,降低了导热油的通过率,提高了滤网的清洗频率;也避免焦块在冲力的作用下通过滤网和滤管进入设备或油泵;导热油从进油口进入壳体内后在重力作用下螺旋向下,速度很快,当刚进入下落的导热油与沉渣池内的大量焦块接触后,焦块会被溅起,通过挡渣板的作用,可以防止溅起的焦块污染挡渣板上方的导热油,避免焦块通过滤网或滤管,保护设备与油泵;通过通气管和阀门,可以使壳体内与外界大气相连通,保证壳体内的焦块能够顺利地排出;沉渣池底部的缩口结构以及连接管的上管口大于下管口,便于沉渣池内的焦块在排渣时稳速进行,防止操作工排渣时由于焦块掉落较快而来不及进行排渣,从而造成壳体下方环境的污染。

全国技术转移公众服务平台—本周技术转移

3.节能电动机

专利号:CN201620772260.5


技术背景: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 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电力系统中的电动机大部分是交流电机,可以是同步电机或者是异步电机(电机定子磁场转速与转子旋转转速不保持同步速)。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

原有的电动机中的定子铁芯没有增强磁场的功能而且造成严重漏坑,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绕组过热,容易烧坏绕组,很有可能击穿绕组,启动非常难,耗电量大,浪费能源。

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将定子铁芯和转子铁芯的直径增大,提高了电动机的动力,同样的功率输出的情况下耗能明显降低,具有高效节能的效果,节约大量能源,节省使用成本。在工作时容易启动,温度不易 上升,不易烧坏绕组,也不易击穿绕组,对绕组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工作更稳定。

全国技术转移公众服务平台—本周技术转移

4.省心棉被

专利号:CN201520210200.X


技术背景:

在冬季,人们睡觉时,棉被与床之间的空隙常常会进冷空气,特别是被子底部,被子盖不严,一整晚被子内都不暖和。

技术方案:

一种省心棉被,包括U型棉被,所述棉被下表面设置第一覆盖物和第二覆盖物,所述第一覆盖物位于所述棉被两侧,所述第二覆盖物位于所述棉被底端,且呈U型,所述第一覆盖物底部与所述第二覆盖物顶部重叠。

所述第一覆盖物顶部内侧呈弧状,所述第一覆盖物与第二覆盖物重叠处内侧呈弧状,所述第一覆盖物与第二覆盖物外侧与所述棉被边缘相连接。

所述第一覆盖物中部宽15-20cm,顶部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变宽,所述第一覆盖物与所述第二覆盖物重叠处宽度逐渐变窄,所述第二覆盖物中部与底部宽15-20cm,所述第一覆盖物与所述第二覆盖物厚为所述棉被厚的三分之一。

全国技术转移公众服务平台—本周技术转移

本文系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