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在抱怨?

這幾天因為一些形式主義的任務搞得焦頭爛額,然後我就向我姐姐吐槽。一起吐槽完之後,姐姐突然問我:你問什麼總是在抱怨?

心中突然浮現英語單詞“complain”。我似乎猛然發覺,我正在變成我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由於之前的環境多有些這樣負面的信息,身邊的人總是會說,“你這樣不行,你看看別人比你強多了”、“現在不是搞這個的時候你怎麼這麼多想法呢”。

於是我總是跟著抱怨,“就是因為這樣說我現在才一事無成”、“要不是之前怎麼怎麼了,我現在才不是這個樣子”。

可是真的是嗎?或者說,這樣抱怨的我,以後不還是會變成之前把“你這樣不行”掛在嘴邊的人嗎?

一:抱怨總是不好的嗎?

之前看到一個“如何快速地融入別人的圈子”的話題,就是說,在一個新的環境、或者沒有好的話題卻不說話又顯得尷尬的時候,可以找一個“共同的槽點”,以此來緩解尷尬、拉近說話者的關係。

比如說,在高中分班,在新的班級上課周圍人都不熟識,那麼吐槽以前的老師,很可能會引起共鳴。

可以看到,適度吐槽這樣的抱怨,也並不是不可。當然其實這樣的抱怨,也是受到認可度不夠所導致的。其實只要給予這樣的人足夠的認可,抱怨就會減少許多。

而如果一直得不到認可,就惡性循環不斷抱怨、甚至抱怨形成習慣。人與你一交談,沒說兩句就是“豬肉怎麼又漲價了真煩死了”、“股票怎麼又跌了”……

總是散發負能量,最終會是喪失正常交流功能的“負能量垃圾”。

如果你的朋友總是在朋友圈抱怨,一天到晚懟天懟地的話……可能你也會想要屏蔽他的動態吧。


二: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在抱怨?

生活不如意事十八九,卻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抱怨。當你發現你和周圍環境都格格不入的時候,不妨先反思自己:我現在在做什麼?

現在很多人說“大流行”是多麼低俗,流行的都不是精品。由此誕生了“口水歌”、“套路文”、“沙雕視頻”等。

這些人中,私底下單曲循環、被“沙雕視頻”逗得不行的,並不少吧。

可能只是習慣性地抨擊別人的“陳舊”,來顯得自己更加“高逼格”而已。

今天我哥哥和我一番對話,關於為什麼“憤青”總在批判,恰恰點醒了我。

之前看到有說,“如果你不知道換什麼手機好,那麼換蘋果手機總不會壞”。為什麼蘋果手機被許多人潛意識認為智能手機的標杆品牌?其根本原因可能在於,它發現了用戶需要什麼。

許多人可能只知道什麼是壞的,而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只知道哪些用起來很彆扭不方便,卻不知道如何做才是便捷。

就是說,只發現了問題,卻解決不了問題。

因此,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解決不了,當然很容易抱怨。

蘋果手機就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製造了用戶需求”。這樣當然會成功。

而說到“憤青”為什麼總在批判的問題,恰恰是青年人眼界閱歷不足,往往只是發現了問題,只能看到壞的方面並放大,而很難發現好的方面。

一直桎梏在自己的圈子裡的一些人,很容易抱怨規則怎麼怎麼樣。經歷了足夠多的事情之後,又成為這些規則的改善者、維護者。

現在不乏一些人看幾年前的網文,說套路老套、情節尷尬、文筆很差。卻沒有想到,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憑什麼它火成了網文的經典?看了這樣的文,別的不說,它火起來的辦法,學到了嗎?

所以,發現別人的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

三:如何解決抱怨帶來的問題。

這一段時間在哥哥姐姐家,真的發現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好習慣。那就是“讚美”。

有許多事情在溝通的時候,將讚美放在最前面並且真心地去誇優點,真的可以避免很多由於態度不當的誤解或者低效溝通引發爭吵。

舉個很生活的栗子。假如我姐姐在嘗試做一道菜沒有很成功,我哥哥就會首先說,“沒有啊還是很好吃,就是吃起來脆脆的才有不一樣的味道”。並不會提“以後怎麼樣做才行”這樣的話。

而我回想起我爸媽在這樣類似的溝通時,可能就沒有那麼有效。如果做的事情不太成功,就要收穫很多“你應該……你下次……”。

無形中就誘發了可能形成的負面情緒了,不是嗎?

之前在網絡評論區很火的段子,“為了防止一天都沒有人誇你,我在這裡先誇你一下吧……”。這樣的評論雖然也是複製粘貼,但其收到的回覆卻大多很溫和,很少有戾氣很重的言語。

這就是讚美的魅力所在。

因此,當我們不知不覺地在抱怨這不很如意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不妨收起抱怨的話,嘗試用更溫柔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嘗試避免陷入“批判”的、“給你提意見”的漩渦,而是儘量地發現別人的好,去讚美他的優點。

總是緊緊巴巴地盯著缺點看,那又何必抱怨呢?不妨還自己一些溫柔,放自己一條生路。

你為什麼總在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