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在抱怨?

这几天因为一些形式主义的任务搞得焦头烂额,然后我就向我姐姐吐槽。一起吐槽完之后,姐姐突然问我:你问什么总是在抱怨?

心中突然浮现英语单词“complain”。我似乎猛然发觉,我正在变成我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由于之前的环境多有些这样负面的信息,身边的人总是会说,“你这样不行,你看看别人比你强多了”、“现在不是搞这个的时候你怎么这么多想法呢”。

于是我总是跟着抱怨,“就是因为这样说我现在才一事无成”、“要不是之前怎么怎么了,我现在才不是这个样子”。

可是真的是吗?或者说,这样抱怨的我,以后不还是会变成之前把“你这样不行”挂在嘴边的人吗?

一:抱怨总是不好的吗?

之前看到一个“如何快速地融入别人的圈子”的话题,就是说,在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没有好的话题却不说话又显得尴尬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共同的槽点”,以此来缓解尴尬、拉近说话者的关系。

比如说,在高中分班,在新的班级上课周围人都不熟识,那么吐槽以前的老师,很可能会引起共鸣。

可以看到,适度吐槽这样的抱怨,也并不是不可。当然其实这样的抱怨,也是受到认可度不够所导致的。其实只要给予这样的人足够的认可,抱怨就会减少许多。

而如果一直得不到认可,就恶性循环不断抱怨、甚至抱怨形成习惯。人与你一交谈,没说两句就是“猪肉怎么又涨价了真烦死了”、“股票怎么又跌了”……

总是散发负能量,最终会是丧失正常交流功能的“负能量垃圾”。

如果你的朋友总是在朋友圈抱怨,一天到晚怼天怼地的话……可能你也会想要屏蔽他的动态吧。


二: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在抱怨?

生活不如意事十八九,却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抱怨。当你发现你和周围环境都格格不入的时候,不妨先反思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

现在很多人说“大流行”是多么低俗,流行的都不是精品。由此诞生了“口水歌”、“套路文”、“沙雕视频”等。

这些人中,私底下单曲循环、被“沙雕视频”逗得不行的,并不少吧。

可能只是习惯性地抨击别人的“陈旧”,来显得自己更加“高逼格”而已。

今天我哥哥和我一番对话,关于为什么“愤青”总在批判,恰恰点醒了我。

之前看到有说,“如果你不知道换什么手机好,那么换苹果手机总不会坏”。为什么苹果手机被许多人潜意识认为智能手机的标杆品牌?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它发现了用户需要什么。

许多人可能只知道什么是坏的,而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只知道哪些用起来很别扭不方便,却不知道如何做才是便捷。

就是说,只发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

因此,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解决不了,当然很容易抱怨。

苹果手机就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制造了用户需求”。这样当然会成功。

而说到“愤青”为什么总在批判的问题,恰恰是青年人眼界阅历不足,往往只是发现了问题,只能看到坏的方面并放大,而很难发现好的方面。

一直桎梏在自己的圈子里的一些人,很容易抱怨规则怎么怎么样。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之后,又成为这些规则的改善者、维护者。

现在不乏一些人看几年前的网文,说套路老套、情节尴尬、文笔很差。却没有想到,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凭什么它火成了网文的经典?看了这样的文,别的不说,它火起来的办法,学到了吗?

所以,发现别人的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三:如何解决抱怨带来的问题。

这一段时间在哥哥姐姐家,真的发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好习惯。那就是“赞美”。

有许多事情在沟通的时候,将赞美放在最前面并且真心地去夸优点,真的可以避免很多由于态度不当的误解或者低效沟通引发争吵。

举个很生活的栗子。假如我姐姐在尝试做一道菜没有很成功,我哥哥就会首先说,“没有啊还是很好吃,就是吃起来脆脆的才有不一样的味道”。并不会提“以后怎么样做才行”这样的话。

而我回想起我爸妈在这样类似的沟通时,可能就没有那么有效。如果做的事情不太成功,就要收获很多“你应该……你下次……”。

无形中就诱发了可能形成的负面情绪了,不是吗?

之前在网络评论区很火的段子,“为了防止一天都没有人夸你,我在这里先夸你一下吧……”。这样的评论虽然也是复制粘贴,但其收到的回复却大多很温和,很少有戾气很重的言语。

这就是赞美的魅力所在。

因此,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抱怨这不很如意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妨收起抱怨的话,尝试用更温柔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尝试避免陷入“批判”的、“给你提意见”的漩涡,而是尽量地发现别人的好,去赞美他的优点。

总是紧紧巴巴地盯着缺点看,那又何必抱怨呢?不妨还自己一些温柔,放自己一条生路。

你为什么总在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