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1 朱元璋劉伯溫蠟像


第29期文章 1661字 閱讀 3分鐘


簡述

《明史·劉基列傳》記載: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正文


01 影響


劉伯溫在後世的知名度很高,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還有人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幾乎無所不知。這些當然都是謠傳。

他知名度有那麼大,是因為有人說了一句話,史書記載:

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趙天澤應該是個評論家,很有影響力,他在評論人物時,首推劉伯溫,說他是諸葛亮似的人物。

這句話出來以後,劉伯溫的名聲便大的不得了。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2 朱元璋劉伯溫雕像


02 介紹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他本人的確很厲害,精通經史子集,無書不看,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學。

他考中進士的時候,是在元朝至順年間,當過元朝的高安丞,後來又做過江浙儒學的副提舉。當官的時候非常廉潔。但是他並沒有做多久,因為當時的元朝非常腐敗,並不適合他這種正直而且有報復的人生存。

回到家之後,劉伯溫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在家種田期間,著有《郁離子》一書,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他很可能蹉跎歲月一生。

當時的朱元璋已經佔領了金陵,有了根基,已經沒有了初創時期的窮酸樣。朱元璋打下金華之後,開始招攬讀書人為他效命。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3 劉伯溫賦閒在家


03 出山


當時江南地區的才子,以劉基、宋濂,最為有名,所以朱元璋就去請兩位出山。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整個過程挺耐人尋味的。因為他沒有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

朱元璋請劉伯溫的時候,其實很簡單,或者說有些無禮。他僅僅是派人送了些錢財。其實從這一點,我們都能想象的到,朱元璋這個人根本就不尊重讀書人,他建國以後,用八股文難為讀書人,我感覺像是一種諷刺,是一種尖酸刻薄的做法。

這可能和他沒讀過書有關,也有可能是童年的陰影,還有可能是他覺得讀書無用。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4 三顧茅廬的地方


像劉伯溫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肯定要裝一裝的,不能一請就去,而且只是用了錢財,朱元璋本人都沒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誠心去請他,他只是命令劉伯溫的父母官孫炎,一定要把劉伯溫請來。

孫炎給劉伯溫寫信,劉伯溫才出來。我覺得,像劉伯溫這樣的名士,孫炎肯定是認識的,所以孫炎寫信,有老朋友給點面子的感覺。

朱元璋的這種態度也能反應出,他為什麼僅僅給劉伯溫一個伯爵,因為他從心裡就不重視讀書人這個群體。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5 劉伯溫青田隱居


04 功勞


劉伯溫在朱元璋集團的貢獻並不是很多,他是文臣,只負責出謀劃策,因此他並沒有像將軍那樣的戰功,也沒有像李善長那樣負責後勤事務的功勞。所以他一個顧問,並沒有多少功勞可言,這也是他爵位不高,功勞不大的原因。

劉伯溫剛見到朱元璋的時候,給朱元璋提了18條建議,朱元璋很高興。

接著,他又為朱元璋制定了戰略計劃,其實我覺得這個計劃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當時的問題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就倆選擇,估計沒有劉伯溫,朱元璋也選不錯。

不過,劉伯溫救過朱元璋一次,可能劉伯溫真的會算。史書這樣記載: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6 鄱陽湖風景


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炮擊舊所御舟立碎。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交戰,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戰,劉伯溫就站在他旁邊。劉伯溫掐指一算,突然大叫不好,催促朱元璋趕緊走。

朱元璋倉促之間就上了別的船,還沒坐下呢,就見剛才的船被大炮擊碎。

朱元璋是個薄情的人,如果他要重感情,就憑這救命之恩,怎麼也能封個侯爵。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7 鄱陽湖水戰


05 結局

明朝建國之後,劉伯溫的表現就乏善可陳了,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沒有表現的機會。

由於他才華出眾,清廉正直,所以和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玩不到一塊去。本來各玩各的也沒啥,但是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總能有事摻和到一塊去。這就導致了劉伯溫悲慘的下場。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麼只封伯爵,這裡另有原因

圖8 劉伯溫墓地


總結:


朱元璋給劉伯溫封的是‘誠意伯’,這個封號很有講究,他只說明瞭劉伯溫的‘誠實’,沒有提劉伯溫任何的功勞,也沒有任何的才華,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稱號,好像是說,我給你封個伯爵,是因為你的人品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並不高,他的謙虛都是裝出來的,內心深處並不尊重。


參考文獻:《明史·劉基列傳》



泣血創作,路過的同學加個關注,您的關注就是作者創作的動力。

萍說>,專注歷史領域知識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