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有個大BUG

歷史書上喜歡把大運河當成隋煬帝為享樂而開鑿的一條旅遊專線,但實際大運河是隋唐兩代的漕運大動脈。

隋唐大運河有個大BUG

隋運河

唐朝初年,有人發現隋煬帝的旅遊專線有個大BUG。南方的糧食,經運河北上到黃河後,經黃河運輸到長安確困難重重。

當時的運輸路線是這樣的,每年2月份糧船從揚州出發,4月份通過淮河進入汴河。由於運河水淺,要等到6-7月份才能到達汴河與黃河交接的河口,但此次黃河水豐,要等到8-9月份才能再次出發到達洛河,把糧食從杭州弄到洛陽用了半年的時間。

別忘了,還有一半路程沒走呢!我們的大BUG來了!糧食是卸貨到洛陽,然後裝車用陸路運輸到陝州(三門峽市陝縣),繞過三門峽,然後再裝船重新進入黃河,入渭水,然後到達帝都長安。現在我們在那邊修了個水電站!

有人也有想辦法提高運河效率。唐玄宗時期,裴耀卿建議:停止陝州陸運,在河口設糧倉,江南船隻到河口後,卸糧於倉後返回,官府再僱船分別運送進入黃河和洛水。在三門峽東、西分別設糧倉,漕運把穀子卸在東倉,再由陸路運到西倉,然後再用船運,以此來避開三門峽的險阻。;落實的結果:在河陰設河陰倉,在河清設柏崖倉;在三門峽以東設集津倉,以西設鹽倉,調運江淮糧賦進京。三年時間,共漕運糧食700 萬石,節約運費30萬緡。

第二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晏,劉晏組織百姓開決汴河、疏浚河道。船工方面,改勞役為僱傭,用政府的鹽利僱用船伕,不再徵發沿河百姓服勞役,減掉了百姓的一大負擔。為確保運輸安全,將漕船每十船組成一隊,派武官押運。為提高運輸效率,劉晏根據江河水文情況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在各段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劉晏的改革使江淮漕運量逐步得到回升,年運糧米多則百餘萬石,少則五十萬石。京城的糧食危機於是得以緩解。

但我們還是看到帝都順著大運河往東搬 ,先從長安搬到洛陽、洛陽搬到汴梁(開封)、南宋時期直接搬到杭州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