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曆十五年》:有的人年紀輕輕,為什麼就沒了慾望?


年輕的萬曆還是一條好漢,大概也試圖過做個好皇帝。


就比如1584年,北京亢旱,萬曆事無鉅細制定祈雨儀式,率領文武百官步行十里至天壇。


幾年後,兢兢業業的他卻成為了一個空前絕後、消極怠工的皇帝。


他放棄自己的職責,不出席任何法定的禮儀。


他不見群臣,高級的職位空出來也懶得提拔其他人。


最雞賊的是,當群臣不斷給他抗議的奏章,他不辯解,乾脆就放那。


因為他深知不管自己辯解什麼,對方都還得繼續逼逼。


群臣這一口氣給憋的,氣到提離職。


萬曆把辭呈仍舊放那不管,大有“關我屁事”的感覺。


這些官員實在忍不了,掛冠而去,萬曆還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態度。


那時的萬曆,也就20多歲,寧願在宮裡百無聊賴地看宦官扔銀子,也懶得看一眼自己的大好河山,百官百姓。


讀《萬曆十五年》:有的人年紀輕輕,為什麼就沒了慾望?


好好的皇帝,怎麼就變成了這樣?


可能有三個原因。


01


第一,異化。


“異化”這個概念最早是馬克思提出來的,意思是人作為客體被動地、接受地體驗世界和自身。


大白話是一個人活得像個工具,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活著,他與自身的距離極為遙遠,難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那個朝代的文官制度十分成熟,這個系統需要的是一個毫無主見、按規章辦事的皇帝。


他的言行都得符合道德規範,然而道德規範的解釋權在百官手裡。


“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皇帝沒有辦法抵禦這種力量。”


如同《萬曆十五年》中對萬曆的評價——活著的祖宗。


在職場中成為顆螺絲釘,失去了人性,按照既定流程工作,無法停下來,看不到頭,感到麻木、空虛、毫無意義。


這樣的生活,放到現在來看,似乎也不少。


讀《萬曆十五年》:有的人年紀輕輕,為什麼就沒了慾望?


02


第二,快樂的成本太大。


在萬曆之前,有一個神奇的皇帝——正德,他總有精力換著花樣找樂子。


就比如1517年,韃靼小王子屢屢犯邊,正德率領軍隊跑到戰場,整整四個月,哪個文官都別想聯繫到他。


與之相比,三十多年都沒能走出過紫禁城的萬曆可以說是悲催。


其實,萬曆要真想反抗一下,也不是毫無辦法。


只是,想想,他又覺得沒必要。


這種沒必要並不能說是一種軟弱,也不是缺乏勇氣,而是快樂的成本太大。


生活方式,可以簡單分為兩種:


1.追求快樂。


2.逃避痛苦。


第一種方式看起來固然爽,實際耗費心力。


想象一下,正德皇帝天天得用多少心力去屏蔽百官的叨逼叨逼。


然後,還得去嘗試不同的事物,找到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情。


這看起來簡單,實際很麻煩。


打個比方,你今天工作十小時,筋疲力盡回到家。


是會選擇看個綜藝哈哈哈,還是會選擇看本一直想看的書?


恐怕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看書雖能體會到更深層次的快樂,但需要耗費更多注意力讓自己沉浸其中,還得燒燒腦細胞去理解並思考。


換句話說,逃避痛苦雖說活得沒那麼爽,但還算過得去。(尤其無數人挖空心思搶奪用戶注意力的環境下)


追求快樂,看起來很6,但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說,真正的快樂成本太大,生活一不小心就滑向前者了。


讀《萬曆十五年》:有的人年紀輕輕,為什麼就沒了慾望?


03


第三,理想的破滅。


《萬曆十五年》讓我感到最殘酷的是萬曆和鄭貴妃。


鄭貴妃或許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能夠把萬曆當人看待的人,她甚至能直接嘲諷萬曆的優柔寡斷:“陛下,您真是一位老太太!”


作者寫道:“萬曆對鄭貴妃的熱戀竟終生不渝。”


他試圖立鄭貴妃的兒子常洵為太子,扯出各種荒唐的理由,最終也沒能反抗百官對他加上的束縛,立了常洛為太子。


(在這個過程中,他與朝臣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消極怠工)


即使死後,他仍舊無法如願與鄭貴妃合葬,而是遵照禮儀葬於皇后身邊。


人的一生中會有無數挫折。


但每個人或許都會在某個瞬間發現,有的挫折自己就是過不去。


不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心願。


這種理想破滅所帶來的無助、無力和無望,可能導向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


一是放棄;一是重建。


前者放棄著放棄著,某一天會發現自己毫無慾望了。


讀《萬曆十五年》:有的人年紀輕輕,為什麼就沒了慾望?


寫在最後,


我不認為有慾望和毫無慾望的生活方式有什麼高低之分。


任何一種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選擇的生活方式,或許都是那個人當下最讓自己舒服滿意的狀態。


幸福不就是求仁得仁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