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當你在菜市場買馬鈴薯時,你會選擇外皮好看的,還是起疙瘩“破相”的呢?想必你的答案是:外皮好看的,而“破相”的馬鈴薯往往是賣不上好價。

在炎炎夏日裡,農戶正在忙碌著採收馬鈴薯,並按照品相、個頭進行分類裝筐。此時,兩筐馬鈴薯也沒閒著,傳來一段段的對話,馬鈴薯甲正用羨慕的口吻,對馬鈴薯乙說:“真是羨慕你,有一層漂亮的表皮,能賣上好價格,而我們表皮起了疙瘩,賣相差恐怕只能低價處理了”。馬鈴薯甲說:“不要難過,不是你的錯,要是農戶加強管理,你們也會和我一樣有好價格。”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馬鈴薯“破相”呢?是土壤原因、品種原因,還是發生了病蟲害呢?

在栽培馬鈴薯過程中不難發現,除了蟲害啃咬會讓馬鈴薯“破相”外,病害的侵染顯得更為猖狂。而引起馬鈴薯表皮起疙瘩,多半是發生了瘡痂病或粉痂病,其中又以瘡痂病的危害表現的更為突出。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瞧瞧瘡痂病的發病特徵、發病原因,從中找出防治瘡痂病的方法,減少馬鈴薯“破相”的發生。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病特徵

馬鈴薯瘡痂病在表皮上的特徵概括:褐色、斑點、硬痂、裂紋。

瘡痂病的發生從幼薯開始,先給小薯塊的表皮帶了褐色的小斑點,隨著幼薯的膨大,表皮上的斑點也漸漸從小變大,面積也從窄變寬,可以用“由點成片”來形容,尤其是薯塊長到雞蛋般大小時,危害的表現更為明顯。到病害的中後期,薯塊上的病斑逐漸變硬痂,周圍還會伴有開裂的紋路。發病嚴重的薯塊,斑塊的中間部分會向裡輕微鼓起或略有凹陷,並且病斑邊緣還會微微翹起,表皮比正常的薯塊略顯粗糙。因瘡痂病在薯塊上的危害狀,會比在植株上的體現更早,農戶不易在早期通過植株長勢來判斷,所以等到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薯塊多數已經有不可逆的損傷,因此早期的預防措施就顯得很重要。

瘡痂病和粉痂病並非同一病害,需要區別對待。雖然這兩種病害僅一字之差,但是表現出來的症狀還是有很大區別。粉痂病發生常開始於根部,根上會有一個個豆粒般大小的“瘤”,繼而危害薯塊,被侵染的薯塊有皰斑、粉狀物,地面上的植株有枝細、葉薄的“病態狀”。瘡痂病和粉痂病都會使表皮起疙瘩,讓原本光滑的馬鈴薯“破相”,失去良好的商品價值。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馬鈴薯易發生瘡痂病的原因

病害發生和品種有關:在栽培馬鈴薯的過程中,同一地塊種過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有的發病較少、較輕,而有的發病嚴重、危害大。並且不難發現一個特點,表皮粗、厚的馬鈴薯往往抗病性較好,發病少且輕,而表皮較光滑且皮薄的,往往更容易受到瘡痂病的危害。農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栽培,減少瘡痂病的發病機會。

病害發生和種薯有關:瘡痂病的發生,並不會隨著採收而結束,而會在貯藏期繼續“潛 伏”,同時還會隨著種薯的新一輪栽培,將病害傳染到“下一代”,造成惡性循環,使新的薯塊品質下降。所以要對種薯進行挑選、篩查、剔除,要避免選用本身帶有瘡痂病的薯塊,並對薯塊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病害發生和土壤有關:

瘡痂病的病菌,除了能夠“潛 伏”於種薯上,還有一個重要的藏身之所--土壤。尤其是偏中性、微鹼性地塊,或者是連茬、土壤衛生條件差的老菜地,更容易發生瘡痂病,且有發病速度更快,防治難度加大等特點。這也就不難解釋,明明用的是抗病好的品種,明明種薯是健康的,明明種薯也經過嚴格的殺菌消毒過程,而播種之後長出來的是病薯。想想是不是忽視了土壤的因素呢?

病害發生和病菌特點有關:

馬鈴薯瘡痂病是一種放線菌,病原為瘡痂鏈黴菌,它的危害並不是短暫的,而是能夠不斷的延續,且主要是通過種薯和土壤開始新一輪的侵染。侵染的突破口多為馬鈴薯的薯眼、摩擦傷口、蟲害傷口等,相比於潮溼土壤而言,乾燥的土壤更容易加快病害的速度,雨水的流動還能夠帶著病菌“四處遊蕩”。瘡痂病發病適溫範圍廣,可在18~30℃左右發生,春末和秋末是瘡痂病的發生較重的兩個時段。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防止馬鈴薯瘡痂病帶來的損失,需用“防+治”的管理模式

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有一個這樣的規律,現蕾期開始發病、膨大期速度加快、木栓化後減緩,並且病斑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轉,會讓馬鈴薯的品質下降。那麼想要減少瘡痂病帶來的損失,可不能等到病害侵染後才著手,而是要預防在前,防治緊跟其後,用“防+治”的管理模式,來減少馬鈴薯瘡痂病帶來的損失。

首先,在種薯的選擇上要把關,不同品種馬鈴薯對抗病害的能力不同,像皮厚實顏色深的馬鈴薯較少發生瘡痂病,而皮薄色淺的馬鈴薯更容易發生,所以要選擇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同時還要注意瘡痂病的病菌可藏於薯塊內,因此勿從病區留種薯,以免種薯帶菌傳播給“下一代”。為了保證種薯的健康、高效、品質佳,可以在栽培之前進行殺菌消毒處理,不管是要切塊的大薯,還是不需切塊的小薯,這都是關鍵性的一步。處理薯塊時,可以使用稀釋後的福爾馬林或多菌靈消毒,另外要注意使用的刀具也要消毒。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其次,要進行合理的輪作,可不敢在同一地塊連茬栽培,可和豆類、穀類、百合科等其他類作物,進行2~3年以上的輪作。在PH值<6的土壤中栽培更為合適,不要選板結、缺水、肥力差的偏鹼性土壤。在種薯栽培前,給土壤進行深翻、晾曬、悶土等操作,利用夏季高溫來達到消毒的目的。也可以利用五氯硝基苯、威百畝等藥劑,來查 sha土壤中的病菌。

再次,加強栽培管理,減少病害發生的可能,降低病害發生的範圍和程度。可以改變平壟的栽培模式,採用高壟微溝的栽培模式,有助於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同時可進行中耕培土管理,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尤其是碰上高溫天氣時,要更關注對水分的管理。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植株本身的抗性,進行科學施肥和綜合施肥,讓植株在所需的肥料上,除了有氮磷鉀之外,還有其他的中微量元素,滿足生長的多方需求。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最後,瘡痂病從結薯開始就有機會發生,想要減少瘡痂病的危害,需要在馬鈴薯現蕾前形成保護性防治。可以使用灌根或者噴灑的方式,將病菌拒絕於“門外”。

可參考使用的藥劑有: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乙酸銅可溼性粉劑,春雷黴素可溼性粉劑,葉枯唑可溼性粉劑,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等。使用藥劑時,以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一般為間隔7~10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3~4次。不過要注意不同的藥劑,在使用上有所不同,使用新藥劑前記得看說明書,當然也可以直接諮詢當地的農技站。

馬鈴薯“破相”品質不佳?找準發病原因,防治並舉才管用

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並非偶然,能夠躲藏在種薯內傳播給下一代,也可以躲藏在土壤中對健薯進行侵染。另外瘡痂病的發生,除了會受到病菌本身的影響外,栽培管理的粗放還是精細,也是影響馬鈴薯品質的因素。因此,想要減少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就需要用“防+治”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栽培前對土壤、種薯需進行殺菌消毒,另一方面還有加強田間栽培管理,並在發病前和發病處,及時採用藥劑控制病害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多種防治舉措並用,才能夠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