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糧食 從自己做起

大家去吃自助餐時,有沒有竭盡所能多盛多拿而忽略了自己究竟能吃多少?大家在食堂用餐時,有沒有注意到周圍人究竟將餐盤中多少食物剩下倒入垃圾桶?大家在餐廳用餐時,有沒有按照人數去點餐而是一味講求排面排場?大家在家裡吃飯時,有沒有每次做好多飯菜吃不了就直接倒掉的現象出現?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安全對於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人口大國至關重要。理性消費,按需用餐,自覺抵制“舌尖上的浪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應當培養的重要習慣。

珍惜糧食,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人種糧,糧養人。一粒種子,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終變成口糧。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讓中國人“糧滿倉”;節儉,讓中國人“食有餘”。今天,我們雖然告別了糧食短缺的歷史,但即便糧食連年豐收,也不能隨意糟蹋糧食。珍惜糧食,就是體恤人力、尊重勞動。“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樸素的古訓,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

珍惜糧食,是良好家風的體現。勤儉持家,歷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惜糧就是惜福。一個家庭,無論多麼富裕,都不能糟蹋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常常把餐桌當成教化子女、傳承家風的課堂,一粥一飯就是最生動的教材。當家長常常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放進碗裡時,孩子的心裡慢慢會升起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從而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良好家風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只有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帶頭厲行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科學飲食,文明用餐,踐行光盤行動,從娃娃抓起,從家庭做起,做節儉用餐的好榜樣,影響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等等一起營造文明用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