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有道是: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做老闆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不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31萬,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1071萬人。對千萬考生而言,考上大學只是一個基本的要求,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每個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是穩,還是衝?是保,還是拼?

成功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但它還需要方法論。對奮力搏擊的學子們來說,埋頭拉車與抬頭看路永遠都是可以平衡的,它們並不矛盾。

一個人想擁有什麼樣的改變,首先要從心態上做起,在心理上給自己一個定位,從氣場開始調整,從換位思維做起,擁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對於換位思維,或許有的人並不為意:

離高考還有幾十天,當務之急是穩住心態,提高成績,扯這麼遠幹什麼?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

換位只是假想,看不見摸不著,能有什麼樣的作用?

其實不然。換位思維的養成,既不會佔用考生寶貴的時間,也不需要付出額外的精力,但是它能刷新學生的思想認知,勇於突破現狀侷限,遇見更好的自我。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換位大學生,是一種“期望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到一所學校裡走訪。他告訴老師有幾個學生的智商非常高,進步的潛力非常大。一段時間之後,羅森塔爾回訪學校,那幾位被他點名的學生,果然在成績上突飛猛進,成為班級裡的佼佼者。

其實,羅森塔爾並沒有專門給孩子們做過智商測試,他只是隨機抽取了幾名學生來做試驗,以此來驗證心理預期是否能夠達成一定的效果。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那幾個被認為很聰明的孩子,有的原來並不出色,但在心理學家給他們定位的新角色面前,在老師給與的信任和鼓勵面前,他們的內在能量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羅森塔爾指出,人們對於某種情境所形成的期望,會使人產生與該情境相適應的行動,促進該種情境的實現。用直白的話說,你越是期待什麼,就越能夠得到什麼。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激勵、信任和期待具有無與倫比的精神能量,它不僅能推進人的行為,更能改變生活的結果。期望效應與空想、妄想、幻想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們為爭取目標投入了心血、汗水和努力。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報,這是世間最樸素的真理。而有目標的付出,會讓人們得到的回報以倍數級上漲。

學生的學習不是為父母,也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因此,金榜題名、得償所願的前提是要把親人的希望、老師的囑託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期望。

既然我們都希望進入理想的大學,那就以大學裡新的角色、新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如果內心充滿強烈的意願和期待,相信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並付諸行動,那麼大概率上我們就能迎來成功。

“心想事成”的心理機制就在於此: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換位考官,讓成績更上層樓

儘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學習的領域和內容不同,但學習的原則都是一脈相承的。無論高中還是大學,獨立、自主、自律都是學習的必須,都需要講究方法、提高效率。

在高考衝刺期,幾乎每個學生都用過“暴力學習法”,對自己夠狠,對知識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對時間進行了儘可能的“壓榨”。

然而每個人都會遇到所謂瓶頸或者能力的邊界。越是頂尖的學生,提分或拔高就越難。反而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通過努力能夠感受到大幅的進步。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分享過他的高考經歷。他的成績一直是領先的,但有一段時間處於膠著粘滯狀態。該看的書都看了,該做的題都做了,該補缺的地方都補了,該利用的時間也已經利用到極致,但為什麼分數的提高非但不顯著,有時還會下降呢?

這時候的武志紅沒有抱怨,也沒有氣餒,他靜下心來分析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自己究竟有什麼疏漏。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摸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站在考官的立場來看待考試:整個試卷的題型是怎麼搭配的?為什麼有這種難題、新題、大題?針對什麼知識點?要考察學生的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評分側重?與以前遇到的有什麼異同?那些看似簡單的題目設置了什麼樣的“障眼法”?

武志紅不愧有成為心理學家的潛質。自從轉變了思維方式,他的成績一路狂飈突進,如願以償進入北大。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武志紅的方法適用於他自己,別人可以借鑑,也可以發掘出更具特色的獨門秘笈。

每個人都有必要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或知識邊界。著名的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過:“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邊界。若你問起,那就意味著你已在圈外。”

一個學生真正持久的優秀,不在於他用了什麼輔導資料,刷了什麼題,遇到了什麼樣的伯樂,而是他能夠站在考官的角度,看清自己的不足,主動拓展未知的邊界。

換位老師,讓思考更深入

高中時期的生活與學習,“外援”至關重要。家長和老師形成了助推學生的合力。

老師幫助同學們分析知識點、查漏補缺,指導考試和刷題技巧;老師還會像家人一樣提醒你吃飽喝足穿暖睡好;當你遇到心理問題時,老師還會幫你解開心結,舒緩情緒。

對於高考生而言,老師就是山一般的存在,是備考定心丸的重要來源。如果我們學習任何知識,把自己當做老師來對待,不僅自己掌握到位,還能教會別人,我們還會懼怕考試嗎?

著名的“費曼學習法“表明,如果我們能把學得的知識講授給別人、教會他人,我們自身將在這個過程中取得極大的進步。因為任何學習都包括輸入和輸出兩個環節,每個人頭腦中的知識體系或思維成果,只有在完整有效地表述出來時,才能形成真正的價值。

“以一當三”,換位思維,助力高考

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明明已經把內容翻來覆去的吃透,為什麼在分析問題時還會條理不清?明明把公式定理熟記在心,為什麼遇到不同的題型還會出錯?明明心中有疑點,可是卻不知道怎麼精確地措辭與表達?

這些問題都屬於知識掌握薄弱的表現。我們需要跳出來看自己。所謂的費曼技巧,並不要求有真正的聽眾或學生存在,我們也可以做自己的老師,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費曼學習法有4個基本步驟:

  • 找一個自己要複習、學習的知識點;
  • 站在老師的角度把它講解或表達出來;
  • 找出自己的實際與預期之間的差距;
  • 根據反思的結果,予以改進和提煉。

費曼學習法尤其適合於難點、重點的攻克,這兩個板塊是提分的關鍵所在。因為基礎題大家都會,是最基本的保障。能夠拉開差距的就在於中高難度題型的突圍。

學校提供了標準化教育和服務的平臺,老師不可能顧及那麼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個人都要改變被動學習的心態,自己當老師,去轉化、去領悟,形成獨家的學習策略。

總之,與其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如未雨綢繆先準備。無論是換位大學生,還是換位考官或老師,思維的轉換提供了一種情境代入的方式,讓考生們確立自我激勵的方向,擺脫慣性的侷限,最終收穫考試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