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水浒传》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无论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是精湛的艺术造请,都让世人叹为观止。

但瑜不掩瑕,我们读过《水浒传》,或多或少能感悟到一些不如意之处。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水浒人物

01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天理难容

第五十一回主题是朱仝义释雷横和朱仝被宋江吴用设计“逼上梁山”,通读本节,朱仝的义薄云天与宋江的龌龊勾当天上人间,极大地削弱了宋江“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的艺术形象,当属败笔。

梁山泊好汉都讲江湖义气,典型的当属宋江当初私放晁天王,舍着条性命去救的,但毕竟是还存在侥幸因素,无论是宋江还是晁盖都认为宋江救人一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衣无缝的;朱仝与宋江那次救人完全不同,朱仝不但明放了朋友雷横,更是“这里我自替你吃官司”代替雷横坐牢,是“明知故犯”,没有任何侥幸板板钉钉的事,这义气的高度几乎在一百零八将好汉中数一数二。这是一种纯粹的“狭义肝胆”,是高尚的舍己救人。恐怕雷横会心中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相对应的,宋江是如何对待朱仝的呢?

朱仝因雷横案牵扯刺配沧州牢城。因他“美髯公”仪表不俗,又舍得花钱,被沧州知府留府衙听用;再加上知府四岁的小術内天真烂漫,“我只要这胡子抱”,他被知府信任有加被派看护小術内。因此朱仝明里坐牢,实际上活得风生水起,很是惬意。

朱仝没想到的是,晁盖、宋江对他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更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朱仝不同意上山落草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让从不讲是非的李逵斧劈了年仅4岁的小衙内,以绝朱仝后路。一个无辜的孩子!。天可怜见,天理何在?!

“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朱仝无奈之下,只好上了梁山……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朱仝屏幕形象

文章到此,什么“替天行道”,什么“忠义双全”,都见鬼去吧。这种对生命、人性的极度漠视行为,虽然貌似与草莽英雄的品性合拍,但令人发指,极端啐弃;而且,朱仝与宋江、李逵等为此没有留下感情间隙,书中可以不表,但打死我都不信:朱仝的思想改变,也显生硬,对刻画人物形象不利。

02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瞒天过海

第三十四回,霹雳火秦明在朱仝之前也被宋江耍了一刀,导致他妻子被杀,而且“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成白地”,“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君不见,为了骗秦明入伙,宋江用“瞒天过海”“移花接木”,让军卒做秦明替身,穿他的头盔衣甲,骑着他的马,拿着他的狼牙棒,去攻打青州城,断了秦明的归路;秦明被青州知府视为反贼,最终走投无路,归顺梁山泊。宋江顺水推舟,红脸唱罢唱白脸,情愿主婚把花荣贤惠妹妹许配给素明,这才使秦明“放心归顺”。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你们弟兄虽是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了些,断送了我妻小一家人口”。秦明真的放心归顺?诚如是,则感情伦理上说不通。此不得不说是《水浒传》又一败笔。

03 武松血溅鸳鸯楼,快意恩仇

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之前,武松是《水浒传》少有的知法守法的好汉之一,而且说他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第二十六回“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武松在从小相依为命的兄长武大郎被毒杀后,武松仍能很理智地调查取证,从害的什么病、买谁的药到谁买的棺材、谁扛抬出去的,每个环节都问得详细,可谓滴水不漏,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相信法律,走法律程序;只是在法律与钱物面前只是一张遮羞布的绝望状态下,才铤而走险,当众剜了潘金莲,但仍旧不忘让乡邻在场作证留下审问文书,斗杀了西门庆后投案自首。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孙二娘屏幕形象

同样,武松在十字坡征服孙二娘一节,不仅情节写得峰回谷转,武松的机智勇敢栩栩如生,而且武松仍依法度行事,并未出手杀人,仍是那个合乎其生活逻辑的武松。李卓吾曾赞道,“武二郎做事,智、仁、勇都足备得,妙人妙人,汉子汉子。”

那武松为什么后来在鸳鸯楼大开杀戒了呢?

除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这三个“死得其所”外,其他人却是冤枉,即使做过帮凶的玉兰也法不当诛。武松一反常态,喂马的,做饭的,无干人等,均是杀了,他的信念变成“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令人心寒齿冷!我们不禁要问,那个知法守法、机智灵活的武松哪里去了,是否太残酷?!

可能有人说,武松是受飞云浦差点遇害刺激,似乎有点道理,但滥杀无辜不是武松的性格,窃以为如此写武松,贬低了他的文学艺术形象。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04 张顺活捉黄文炳, 生灵涂炭

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因黄文炳几次欲置宋江于死地,宋江“为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鼓动众好汉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这样的滥杀无辜,难道真是“好汉”所为?

再看黄文炳最终下场:被李逵从腿上割起,割一块,烤一块,就着酒喝,最后更是剜出心肝,与众头领做了醒酒汤……

这样“歌颂”英雄好汉的“嫉恶如仇”,偏颇太大。

《水浒传》中4处描述,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削弱反而有艺术感染力

其他类似情节很多,如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北京城”, 去杀梁中书老少一门良贱,“城中将及损伤一半”;打青州城等,一个模式,对仇人一家老幼,往往尽皆斩首,财物抄家充公......

05 结语

这些都是《水浒传》令人遗憾的地方,我斗胆称其为败笔。也许大家认为,原著的渲染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甚至对人物的刻画更为丰满;但一些“硬伤”,不得不令人内心难以接受,偏离了《水浒传》宣扬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主题,也成为水浒人物的致命伤、减分项。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留下这些遗憾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不能求全责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