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帝王举哀图》突显唐朝民族大融合景象


敦煌壁画《帝王举哀图》突显唐朝民族大融合景象

158窟 帝王举哀图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中,北侧文殊菩萨座前画出中国的“帝王图”,南侧的维摩诘像下部画出了各国王子人物形象。最前面一人个头矮小,头顶小盘内似珍宝,身后有两个人,卷发,上身半裸,下体穿短裤,肤色比较黑,类似今天的东南亚或者印度人。在红袍僧人的旁边有位身材高大的人物,上穿宽领大衣,下着长裙,头戴一冠,冠上插着两根羽毛,敦煌学专家发现这个人物的服饰与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客使图”的新罗人十分相似。

史料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回夷之人入侍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号啕大哭,剪发、獒面、割耳削鼻,流血洒地。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北壁涅檠经变的各国《帝王举哀图》,即用写实的方式再现了这些特殊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史话。壁画中除了汉族、吐蕃族的国王形象以外,其他十三人都是中亚或西域的帝王像。他们多着翻领窄袖长袍,有的包着头巾,有的戴着裘皮帽长发披肩,多是高鼻深目,浓眉虬髯,与文献资料记载的胡人形象大体相同。其中还有南海昆仑王像,面部扁平,大眼厚唇,鼻孔朝天,紫黑色皮肤,卷发,斜披锦衣,戴着宝珠和璎珞。画师精心刻画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出唐朝民族大融合的景象。

据敦煌文献《沙州图经》记载,唐代敦煌周围设置有清泉、白亭、阶亭、双泉、悬泉、黄谷等二十一个驿站,接待中外使团、商旅。敦煌的画家们有机会亲眼见到各式各样的外国人,壁画中的外国人形象应该有着实际生活的依据。

隋唐时期从长安到敦煌,各地表现外国人形象的绘画作品很多。据研究,唐代寓居长安的西域人很多,来源主要有四种:1.魏周以来人居中夏之民,华化虽久,其族姓尤可寻;2.西域胡商逐利而来;3.异教僧侣传道而来;4.西域各国遣子侄人唐为质,久居未归。有据可考的如昭武九姓、波斯胡人、于阗有尉迟氏等。唐代的长安有西市,胡商多集中在西市,唐代文献和唐诗中多有提到西市的胡商、胡姬、胡旋舞,这些外国人的到来,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来源:甘肃农民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