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疟疾日:河北十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全国疟疾日:河北十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长城网讯(记者 刘澜澜)4月26日是第13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记者从河北省疾控中心获悉,河北已十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近年来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不断发生,特别是在当前严防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的关键时期,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宣传,做好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与甄别,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河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是中华按蚊。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全省疟疾发病率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态势,其中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每万人36.84和49.34。近70年来,大致经过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和控制输入等四个防治阶段,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因时因地,有所侧重”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根治疟疾患者防止出现二代病例。2010年河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9年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

什么是疟疾?它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呢?接下来就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 “打摆子”,是由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四种。近年来,我国疟疾病例主要为境外输入,本地感染病例已非常少见。

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患者和带虫者是传染源,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吸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造成健康人感染疟疾。另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也可感染疟疾。

疟疾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危害?

疟疾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等,如抗疟治疗不及时可呈周期性发作,多次发作可出现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性寄生虫病,目前全球约40%的人口仍然受到疟疾威胁,每年因疟疾死亡100多万人。恶性疟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会发展成重症疟疾,出现昏迷、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可引起死亡。

哪些地方疟疾流行严重?

当前,全球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主要流行恶性疟,其次为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流行间日疟。我国境内自2017年以来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病例依然存在,输入来源主要为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如何预防疟疾?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而传播,关键是防蚊灭蚊,不被蚊子叮咬,例如:可以使用蚊帐或驱避剂,野外工作时穿长袖衣裤等。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疟疾,对于较长时间滞留于境外高疟区人员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

怎样检查疟疾?

由于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所以出国到非洲、南亚、东南亚等疟疾高度流行区活动的人群最容易得疟疾。

一旦怀疑自己得了疟疾,应尽早到当地医院就诊,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曾到过境外疟疾流行区,及时进行疟原虫血涂片镜检或疟疾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不具备疟原虫检测条件的医院应引导患者及时转诊至疟疾定点医院诊治。2019年,经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将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定为省级疟疾治疗定点医院。

治疗疟疾药物有哪些?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治疗疟疾常用青蒿素类药物,另外还有氯喹、伯氨喹等,这些疟疾治疗药都很高效,只要治疗及时,应用规范,患者一般均可痊愈,不会出现复发或后遗症。

疟疾患者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重症疟疾应住院治疗。治疗时应按照《抗疟药使用规范》,根据疟原虫检查结果和患者病情轻重正确选用抗疟药物,并给予规范治疗。避免盲目选择和使用抗疟药。

【来源:长城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