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寶毛公鼎出土之後

稀世珍寶毛公鼎出土之後

稀世珍寶毛公鼎出土之後

  陝西岐山縣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地方。這裡的百姓經常在田間地頭、村前屋後挖出一些青銅器物,許多價值連城的青銅器就是被他們的鋤頭刨出來的。

  1849年,大盂鼎帶來的轟動還沒來得及消散,緊接著,第二年,在岐山又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寶。這件稀世珍寶仍是一件大鼎,它的名字是毛公鼎。按照現代詩人郭沫若的說法,毛公鼎的價值“抵得上一部尚書”,足見其珍貴。

價值難以估量

  “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當年,葉恭綽在給侄子葉公超寫信時如是說。

稀世珍寶毛公鼎出土之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時的一件重器,因其製作者毛公而得名。鼎通高53.8釐米,重34.7千克,口徑達47.9釐米。在其口沿上,豎著兩隻大耳朵,腹部又圓又深,下有三隻獸蹄形的大足,有力地支撐著沉重的鼎身。整體來說,造型渾厚而凝重,其紋飾簡潔而古樸,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

  毛公鼎腹內鑄有32行499個字的銘文,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其銘文的內容是記載周宣王告誡及賞賜大臣毛公的冊命。銘文中說,為了中興周室,革除積弊,周王冊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不可橫徵暴斂,壅塞民意,絕不能重蹈先臣違諾王命,官紀不飭,酗酒無度而遭喪國之禍的覆轍;毛公感謝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酒食、輿服、奴隸、兵器、玉飾等豐厚的賞賜而鑄鼎記事,子子孫孫永遠銘記。

  毛公鼎的價值難以估量,現在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視作該院的三大鎮院之寶之一。

山寨版毛公鼎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50年)出土,是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的。後來,寶鼎輾轉落入京城著名金石大家陳介祺手中。陳介祺為買寶鼎,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可見他對這個寶鼎的傾心。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解讀出了鼎內銘文。為了保護寶鼎,陳介祺又特地做了一個山寨版毛公鼎,把真正的毛公鼎暗運到了老家,可謂煞費苦心。

  陳介祺死後,這件寶鼎又被他的後代保管了20多年。後來,直隸總督端方瞄上了這個寶物。他以勢壓迫,最終從陳家買走了寶鼎。說是買,其實跟搶差不多。不過端方很快遭到了報應,他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他死後不久,毛公鼎的主人換成了民國交通總長葉恭綽。

  幾經周折,該鼎落入鉅商陳永仁之手。陳永仁為了換取政治資本,將其送給戴笠。

  戴笠是蔣介石的親信。他對古董向來沒有研究,也不打算研究,因而毛公鼎在他手裡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竟淪落為香爐,專供特務們銷燬文件。千年寶鼎竟然成了香爐,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戴笠死後,毛公鼎劃歸為國家博物館收藏。至此,從出土以來就在民間四處流浪的毛公鼎,終於得到了它應有的待遇。

毛公鼎銘文

  自問世以來,毛公鼎銘文就為學界所重視。

  在藝術上,毛公鼎銘文也極具美學價值,筆法端嚴,線條飽滿,表現了西周銘文高貴典雅、渾厚、圓潤、雋秀的風格;佈局也比較規整,是金文書法的典範。

  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意思是,學習書法不學習毛公鼎銘文,就像讀書不讀《尚書》。可見毛公鼎銘文的書法價值。可以說,在我國書法史上,毛公鼎銘文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是學書法者必讀之帖。

  (摘自《考古發現全檔案》一書 胡楊 著 工人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